08.15 《今日中國》:豐縣——中國新農村的雛形,別的縣只有羨慕的份啦

《今日中國》

記者:李五洲 駱瑤

每次去農村採訪,都會對北京、上海後面的中國有一個新的認識。這次去江蘇豐縣採訪,最深刻的印象是豐縣鄉村的轉型與發展。

向生態農業轉型

豐縣曾經是土地肥沃的魚米之鄉。由於歷史上屢遭黃河決口之害,導致這裡滿地黃沙,曾經適合種植水稻的土地只能改種高粱玉米等旱作物。

新中國1949年成立後,豐縣人民就著手根治沙荒,開始大規模種植果樹。如今,豐縣的114萬畝耕地中,果樹面積超過了50萬畝,是中國果品生產十強縣。豐縣的生態環境和小氣候得到了改善。

《今日中國》:豐縣——中國新農村的雛形,別的縣只有羨慕的份啦

豐縣土質沙壤,透氣性好,非常適宜根莖類蔬菜生長。正因如此,該縣將過去的糧棉種植結構作了調整,目前豐縣全縣蔬菜複種面積達80多萬畝,是全國蔬菜十強縣的第二名,其中蒜薹、洋蔥的種植面積居全國首位。

近些年,豐縣還結合現代人的需求,向生態農業進一步轉型。截至目前,全縣已認證有機食品、AA級綠色食品、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50多個,認定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30餘萬畝。

在豐縣華山鎮套樓村的一個蘋果園裡,蘋果一個個都被塑料袋緊緊地包起來。

“這些蘋果從很小就被包上,這樣打藥就不會粘到果皮上,可以直接食用。”當地果農一邊介紹,一邊直接把剛剝去了塑料袋的蘋果放進嘴裡大嚼起來。

華山鎮杏花村的規模化蔬菜大棚裡,掛滿了黃色的黏蟲紙、誘蟲燈。負責這30多座大棚的技師周思賢,是專門從中國蔬菜之鄉壽光請來的,他介紹說,這些蔬菜只打很少的農藥——而這些農藥也是低毒的生態農藥,基本上沒有殘留。

發展綠色產業

儘管豐縣只是一個人口110萬的農業縣,但是卻名列“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除了由於距離隴海鐵路、京滬鐵路、京九鐵路這樣的交通主動脈均不到100公里路程,更重要的是因為這裡形成了以綠色產業為主的產業集群。

電動三輪車就是豐縣的名片之一。

該縣最新統計顯示,2012年豐縣電動三輪車整車銷售超過300萬輛,已經佔據了全國70%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動三輪車生產研發基地。

電動三輪車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綠色交通工具。它最大載重500公斤,既能載人也能載物,充電一次可以跑50-60公里。而充電一次的費用,只相當於油費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適合收入不高的農村家庭使用。

《今日中國》:豐縣——中國新農村的雛形,別的縣只有羨慕的份啦

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全縣電動三輪車生產企業達400多家,並初步形成了從原材料加工到半成品、成品、物流、市場銷售一條龍式的產業鏈。

在速利達這樣的龍頭企業,還開發出適合擁擠道路行駛的小型郵政車、消防車等升級產品,收到來自上海等大城市的訂單。部分企業的產品也出口至巴基斯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贊比亞等發展中國家。

豐縣新上的項目,基本都是與當地綠色產業有關的項目,比如與蒙牛奶業、安第斯果業的合作等。

常年植樹造林也使木材加工業也成為豐縣工業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過去裝修流行木線條時,豐縣的木線條曾經佔據了北京70%的市場。現在經過產業結構調整,豐縣及時轉向木工板、刨花板的生產,仍然佔據了北京市場三分之一以上份額。

木材加工也帶動和催生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延伸,如板材購銷業、運輸業、木渣粉碎業等。豐縣現有木材加工企業3000多家,年產值21億元,佔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

豐縣是2000年前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境內包括劉邦祖陵在內的漢遺址眾多,是徐州地區兩漢文化的重點景點;大面積的生態果園、生態蔬菜大棚,也是城市人舒緩壓力、體驗田園生活的一個好去處……在豐縣期間,我們通過一個個在建旅遊項目也感受到了豐縣發展旅遊業的勃勃雄心。

建設美麗鄉村

在豐縣,我們無處也不感受到當地縣鄉幹部渴望改變面貌的熱情。這縱然有追求政績的驅動,也有自發地探索鄉村出路、改變農村的探索精神。

在從徐州進入豐縣不久,道路右側的開發區規劃整齊,一座座建好和在建的現代化建築掩映在綠樹叢中,路旁綠化得像景區景觀帶一樣漂亮。

所經過的各個鄉鎮,處處可以看到正在打造宜居小城鎮的痕跡。距離縣城大約1公里華山鎮杏花村,是由過去4個自然村、1000來戶人家合併起來的新村。按照江蘇省2010年出臺的規定,每節約1畝土地政府獎勵10萬元,4個自然村並村後節省了300多畝土地,新村就是利用這3000多萬元資金修建起來的。

美麗的建築和風景僅僅是表面上的,更讓記者關心的是,生活在這些美麗風景裡的人是否幸福。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為了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好的工資待遇,農村青壯年人口紛紛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打工,農村留下的多是婦女、兒童和老人。夫妻長期分居、兒童沒有得到父母關心、隔代教育等問題,帶來了家庭破裂、兒童安全事故、兒童心理健康等諸多問題。

《今日中國》:豐縣——中國新農村的雛形,別的縣只有羨慕的份啦

豐縣的努力似乎正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發展地方經濟,使他們不用背井離鄉就能得到較好的收入、享受和城裡人一樣的公共服務。

豐縣的電動車行業,吸納了當地4萬多人就業。一般的裝配工月收入二三千元,和沿海地區接近;焊工一般月薪在五六千元,甚至有的達到七八千元,這已經相當於北京、上海一個處級幹部的月工資收入了。而從事木材加工以及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則超過了10萬人,月均收入也得兩三千元。

果園和蔬菜這種勞動密集型的設施農業也吸收了大量勞動力。當地農民常會把土地流轉給大的承包商,再到承包商那裡打工,便有了兩份收入。我們採訪的杏花村,2000多畝土地已有一半都流轉了出去。

記者在杏花村參觀發現,雖然新村面積縮小到150畝,但是清一色是四層樓,人均居住面積40平方米。樓前樓後綠化水平、配套硬件設施和城裡的居民小區一樣。幼兒園、超市、飯店、農資商店,光纖入戶,保安、保潔這些過去城裡人享受的服務在這裡也一應俱全而且還都是免費的。最人性化的是,村裡讓大家自由選擇鄰居,這樣親朋好友就可以選擇在一個單元居住,守望相助、往來方便。

採訪結束時,記者瞭解到,村裡不僅有汙水處理廠,一座由政府投資、專供本村供氣的秸稈造氣站也正在建設中,建成後可以通過焚燒秸稈、稻殼、木下腳料等產生可燃氣體,滿足村裡全部1000多戶居民的生活使用。到那時,農民們不會再焚燒掉田裡的秸稈,而是賣給造氣站,增加收入同時減少了對環境的汙染。

這樣的農村,應該就是我們正在建設的新農村的一個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