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瞪羚網·分享」重慶:大數據賦能實體經濟,實現多點高質量發展

「瞪羚網·分享」重慶:大數據賦能實體經濟,實現多點高質量發展

當前,大數據深融經濟社會各領域成為時代趨勢,已經成為了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力量。作為國家中心城市之一的重慶市,在數字化和智能化浪潮中,佈局大數據領域,服務實體經濟,重塑產業新優勢、增添發展新動能。

從以汽車摩托車為重點的製造業,到以智能終端為代表的加工貿易,再到以榮昌豬為特色的畜牧業,隨著大數據的與傳統產業的不斷融合,重慶市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政策支撐 打造經濟新增長極

2013年,重慶市已在大數據領域“先發聲”“快趕路”,出臺了《大數據行動計劃》,提出要加快大數據產業佈局,建設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大數據樞紐及產業基地。

2014年,重慶市決定加快推進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產業等新型服務貿易五大專項工作。重慶市經濟信息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多措並舉大力推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產業發展。

2015年,重慶市經信委圍繞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積極引導和培育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產業發展,基本形成了“多輪驅動、特色支撐”的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產業發展格局。

2016年,重慶市入選第二批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名單。作為四個區域示範類綜合試驗區之一,重慶市定位是積極引領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板塊”發展,更加註重數據資源統籌,加強大數據產業集聚,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實現經濟提質增效。

2018年,重慶政府工作報告12次提到大數據,其中“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被放在了重點打造的“八項行動計劃”之首。

2018年3月6日,《重慶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8—2020年)》正式發佈。到2020年,重慶市大數據智能化創新驅動引領發展作用將顯著提升,智能產業體系基本建成,大數據智能化應用更加廣泛深入,基本建成國家重要的智能產業基地和全國一流的大數據智能化應用示範之城,打造數字經濟先行示範區。

背靠自身優勢,前有政策推動,重慶市精準發力,力求將大數據產業打造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成為繼上海、北京、深圳、廣州之後的中國經濟第五城。

多點開花 傳統產業擁抱大數據

2018年,重慶市財政安排12億元預算資金,對大數據智能產業、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工業和信息化項目予以重點扶持。基於此,重慶市在製造業、工業、畜牧業等多領域,均與大數據有了“親密接觸”。

作為全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重慶在大數據智能化與綠色化的新賽道上,積極搶佔產業轉型制高點,成立了重慶市智能網聯汽車製造業創新中心。中心以大數據為抓手,協同整車廠和零部件企業的研發機制,對接集成需求,培育和支持零部件企業前期進入整車平臺研發環節。通過技術創新、技術服務和成果轉化,提高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水平和產業化進程,促進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

除了汽車產業發力大數據人工智能,重慶各大傳統制造業也正植入“智能元素”,其打造的智能工廠正在加速佈局,以無人機、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產品也正在成為主角。

傳統工業基礎雄厚的重慶,在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上,大數據智能化擔當引領作用。為了讓重如大象的工業企業重新起飛,重慶市南岸區著手打造了飛象工業平臺,沉澱超過3000個細分工業領域的解決方案,未來將服務4000家重慶企業。依託該平臺,重慶工業企業將形成智能設備互聯、智能計劃排產、智能生產協同、智能質量控制等多方面能力,從而實現向智能化、數字化的轉型。

談到重慶,許多人對火鍋、美女、山城等文化符號並不陌生,但這城市還有另一張相對少被提及的名片——西部區縣榮昌的豬種,自從與大數據“邂逅”,開始頻密佔據新聞版面。當前,榮昌區啟動國家生豬大數據中心建設,通過“大數據+”充分盤活數據資源,推動生豬大數據全產業鏈智能化轉化運用,為國家精準調控生豬產業發展和國民經濟提供第一手決策依據,促進生豬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心的建成將實現畜牧產業向物流集散、會展商貿、科技創新等領域拓展,提升榮昌在全國畜牧產業的話語權,催生“畜牧城”新業態,打響“全國畜牧看榮昌”的產業品牌。

種種跡象表明,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正在與重慶市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發展動能。隨著大數據發展邁向更高的層次,重慶市將在新一輪時代競賽中獲得領先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