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押注社交電商 中通快遞欲助力再造一個“拼多多”?

拼多多赴美上市,圍繞這家社交電商公司的討論還在繼續。但日漸清晰的一個共識是,社交電商正在成為繼傳統電商模式之後的一種顯著趨勢。

中通商業副總裁陳海山也認同此趨勢,他在中通快遞宣佈戰略入股社交電商公司“全球時刻”當天這樣說道。

“在目前主流的電商生態中,社交電商模式成長空間巨大,雙方資源也比較匹配,從商業的緯度看,合作的風險較小,有利方面較多。”他說。

且不說這是否為一筆風險較小的合作,單從字面來看,中通的確在戰略入股中佔據了不小主動權。

根據中通方面披露的信息顯示,全球時刻將接入以中通科技為依託的雲倉儲解決方案(此前中通於此的合作伙伴基本為“阿里系”),同時向中通商業開放自己作為精選社交電商的供應鏈資源。與此同時,中通要藉助全球時刻團隊和模式,基於自己的戰略規劃和體系,通過社群零售,支撐一張更大的零售體系網絡。

押注社交電商 中通快遞欲助力再造一個“拼多多”?

全球時刻創始人劉文楨在今年初曾透露A+輪融資的數額在8.5億~9億元之間。不過記者向中通方面求證該輪融資額度和佔股比例,並未得到回覆。

商業流量

快遞公司對商流的渴望,就像他們在商流上的缺失一樣,從來不是什麼秘密。在中通市值突破1000億人民幣、快遞業務量高居國內第一的今天,這點並沒有發生本質變化。

5月末,以阿里巴巴為首的88億元人民幣戰略入股中通,旨在開闢物流領域新賽道,以此為商家和消費者創造全新價值和體驗。

“真正造成購買行為和動機的數據,都在成千上萬的商戶手裡。當然也可以說是在阿里手裡。”這是快遞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的觀點。

過去幾年間,快遞市場的價格戰屢見不鮮,在於快遞服務的“短鏈條”難以構築供應鏈競爭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問題。如何突破同質化競爭,向上遊走是中通面臨的挑戰。

前不久發佈的6月份經營數據中,除了順豐之外,申通、韻達、圓通幾家快遞公司的單價仍在下滑(同比)。

或許沒人能比中通更能體會個中滋味,它77%的快遞業務來源於阿里巴巴的網購業務。在2016年上半年,中通利潤率高達25%,遠高於聯邦快遞和UPS。結果上市當天便遭遇破發,之後很長時間內都不被投資者看好。只因為華爾街當時判斷阿里巴巴的網購業務增速將放緩。

押注社交電商

看上去,社交電商的崛起給了中通一種選擇。否則不能解釋覆蓋3億用戶、年營收130億元的快遞巨頭怎麼就投資了一家40萬會員、年營收約10億元的創業公司--除非你真的以為是中通商業主導了這筆投資--實際上,中通商業從未像從集團剝離出的順豐商業一樣獨立運作。中通優選也不是順豐優選,那還只是一個作為內部物資商城的試點項目,各項運營數據都乏善可陳。

迄今為止,中通商業離自我造血還差得遠。它對全球時刻的戰略入股更像是一種相對保守的策略,而它之所以沒有大張旗鼓地全面推進電商業務,很多年前的順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範本--快遞與電商的底層邏輯完全不同。

“這次戰略入股主要是基於增加貨源,擴展市場份額考慮。”徐勇告訴掌鏈傳媒記者,“實質上就是為了導入更多快件量。即通過圍繞主業的向商業零售業務延伸,保持自身快遞業務量的持續增長。換句話說,離開了主營業務,任何投資和多元化的延伸都沒有意義。”

社交電商市場份額的快速增長或許能證明徐勇的判斷。今天,在絕大多人眼裡,拼多多已經成了淘寶和京東之外的第三極,它坐擁3億多用戶,今年第一季度GMV為662億人民幣,這一切只用了3年時間。興業證券的一份研報預測2018年來自拼多多的快遞業務將達到前一年行業總量的10%,約40億件(事實上拼多多招股書中稱今年一季度對應快遞市場份額已經超過17%)。

中通不可能錯過這樣一塊蛋糕,一片來自三四線城市的增量市場--在那裡,更多市場份額由拼多多掌握。今天,全球時刻為中通提供了一個類似的絕佳時刻,這同樣是一家成立時間遠小於增速、目標人群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客單價有限的社交電商公司。商業模式上鼓勵用戶分享商品鏈接或者二維碼獲得返利,或者開店賣貨抽取最高達40%的返利。

如果全球時刻向中通開放供應鏈資源,那中通不僅可以把東西送到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手裡,它還會知道更多快遞以外的事情。這正是中通一直想看到的。

風險及未來

以拼多多為首的社交電商公司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席捲市場,一部分觀點相信,和它們所奉行的低價策略有關。拼多多招股書裡聲稱自己的客單價為39元,但實際上,在其APP購物頁面中,低於39元的商品比比皆是,其中大多數都標明包郵。於是,不少通達系網點又成了被薅羊毛的對象。

另一種擔憂則來自於社交電商風口結論的質疑。儘管拼多多取得了現象級的成就,但其低價帶來的品質爭議則給這一模式蒙上一層陰影。一位曾供職於某主打KOL的老牌社交電商的運營負責人說,他並不認為社交電商的前景有外界預估的那麼好。“拼多多隻是個例,只要中國還有大量低消費人群存在,它短期內就不受影響。”

而他不看好社交電商的理由是,“社交電商就像是熟人推薦,時間長了你未必信,城市化進程加速是把人的距離隔開,而不是粘在一起。”他告訴記者,“就好比有人不願意和朋友有金錢瓜葛一樣,被蒙了沒法罵街,也不好意思維權。凡事物極必反,當你身邊到處都是給你推薦商品的人的時候,反而跟沒推薦一樣。到時候你還是得去那些大而全的平臺買。”

掌鏈記者 劉宇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