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不正經讀書,訂再多付費節目都沒用

來源:學術那些事兒(ID:ldriji)

不正经读书,订再多付费节目都没用
不正经读书,订再多付费节目都没用
不正经读书,订再多付费节目都没用

經常吐槽一些收智商稅的節目(並非所有節目),因此經常聽到幾種反駁。

一種是說,這種節目雖然本身不怎麼樣,但至少提供了一個契機,聽眾可能由此踏上正經閱讀之路。這種說法有點說服力,雖然我看到的大部分擁躉似乎永遠聽不厭,從沒有哪天轉念去看書了。

另一種說法是,畢竟大家那麼忙,能聽一點是一點,怎麼也比不聽好吧。這種說法背後可能有一種幻想,即認為每個人的頭腦就像一個空杯子,水多水少無所謂,倒進去了總歸就是收穫。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們是根據自己已經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習慣去接收新知識的,而有些人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習慣是很糟糕的。如果遷就他的接受習慣,滿足他的獲得感需求,那麼反而會讓他越來越蠢,因此教育必須帶有強迫性。

特別是一些節目希望觀眾能線性地一路聽下去,從例子到結論,從例子到結論,“通俗易懂”。這其實是省掉論證環節,消除複雜性,直接在常識性認識上嫁接抽象理論命題。

好的知識接受過程應該有立體感,從常識開始,通過論證走向結論,同時告訴你每一步都可能有哪些分叉方向。這樣,最後的結論才是豐滿可靠的。

所以,聽這類節目很可能不是收穫大小的問題,而是聽了還不如不聽。它本質上和嚴肅學習的邏輯是矛盾的,很多時候只會讓人腦子裡多一堆亂七八糟的觀念,頭腦越來越混亂,滿嘴歪理,學得油嘴滑舌,只有賣弄小聰明的伎倆。——當然,如果就是想學這套修辭術,聽這類節目倒是不錯的選擇。

還有一種幻想是,一些知識是“事實”,一些是“觀念”,觀念可對可錯、因人而異,但事實總歸是硬的,只聽事實總歸是有收穫的。這也是很天真的想法,事實是無限的,必須根據特定的觀念來組織材料,選擇讓你聽到什麼,聽不到什麼。

比如XXXX,看上去一堆數據圖表、一手史料,非常科學、極為實證,其實全是販賣私貨。

當然,相比於觀念性、理論性知識,敘事性、經驗性知識更適合作大眾傳播,前提是不刻意標新立異,心態平實樸素一些,比如地球知識局等。

但更常見的情況是急於標新立異,想讓聽眾、讀者感受到顛覆常識的衝擊力,有獲得感,結果就是以傳授事實之名行販賣觀念之實。

有時我挺納悶,普通人要知道那麼多幹嘛。一個老農不會畫等高線圖,但不妨礙他認識山路。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是一種獨立的需求,反思活動往往對實踐無益。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就行了,不然反而徒增認知負擔。

求知是一項危險的、需要專門訓練的工作。現代社會觀念一套接一套,隨便什麼偏好都能找到一大堆歪理來證明自己有理。如果缺乏循序漸進、嚴肅認真的閱讀和思考,很容易被帶歪,喪失常識感,抽象而混亂。

反思生活確實是值得追求的,只操心基本生理需求的人是很低級的。但反思生活是有門檻的,先要想清楚自己會不會被絆倒。普通人讀歷史、小說就挺好,靠常識感就能生活。

當然,並非沒有好的節目/公眾號,比如上面提到的地球知識局等。

如果一些節目真的能帶你正經讀書,付點費用也未嘗不可。

不正经读书,订再多付费节目都没用

長按二維碼關注魯稚的陽臺(ID:luzhi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