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農民1年4季不出家門,守在家裡做1種上門生意年賺10多萬元


圖片上這位中年人名叫高春明,今年47歲,是山西省稷山縣人,高師傅在家裡開了一個做“京班鼓”的作坊,年銷售3000多個,銷售額達60多萬元,目前市場還是供不應求,一年四季天天在家中帶著家人和本村3個農民趕製“京班鼓”,今天我們聽看看他和這個少見的“京班鼓”的故事。荊衛定授權

高師傅說自家的“京班鼓”製作技術是家傳,聽爺爺說是祖上傳下來的,據他現在瞭解全國只有上海和杭州有兩個企業製作,改革開放前他家的老手藝一度停止製造,1992年自己從運城藝術學校畢業後回到家裡,開始跟上父親學做“京班鼓”一路走來有喜有憂。

高師傅說“京班鼓”在我國的各大戲劇劇種中都有廣泛使用,晉南的蒲劇把它叫做“板鼓”,從它的用處覺得市場不太大,但是這幾年卻是供不應求,自己一年四季不出家門,坐在家裡做的全是上門生意,非常好。銷售好有一下幾個原因


1,是從2008年開始全國各地戲曲文化團體的演出增多,樂器行業也有了市場。2,是近幾年來國家加大了民族文化的投資,政府採購樂器無償配發給基層群眾。3,現在青少年學音樂的增多,也增加了市場銷售。4,自家的“京班鼓”是純手工製造,質量好,很受專業音樂人的喜歡。5,在我國北方地區自己是獨家買賣

高師傅說2000年到2007年他的“京班鼓”市場銷售遭遇了銷售困難,曾經養活不了家庭,就關了門,靠著種地和外出打工為生,2008年文化市場復甦他才又重操舊業開始了“京班鼓”的再次創業。

現在一年下來全家人都在忙著製造“京班鼓”,由於市場供不應求,手工製造難以大批量生產,全家人沒有休息日,甚至每年都要忙到除夕夜才能停下來,就是這樣一年最多才能加工3000個左右。目前一個“京班鼓”的銷售價是200元。

“京班鼓”得加工製造技術要求非常嚴格,特別是壓力的控制,掌握不好就會出問題,牛皮就會破裂。圖為高師傅拿出一個破裂的“京班鼓”讓攝影師看。

高師傅說“京班鼓”製作的木頭都是選擇農村山裡的硬雜木一類,鼓皮是南方的水牛皮,材料要求也是很嚴格的,購置回來還要加工篩選。圖為高師傅再看姐姐在車床上加工。

目前高師傅的‘京班鼓’製作手藝核心技術還是自己掌握,他說正在考慮如何能夠擴大生產規模,下一步計劃帶領本村更多的村民加入到“京班鼓”的製造中來,讓更多的從“京班鼓”製造中收益。

雖然“京班鼓”製作收益不是很大,但是高師傅說這是祖宗的老手藝,不能丟了它,只要有戲曲它就離不開“京班鼓”,所以我要堅持做下去,把這個老手藝傳承好。【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