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特寫|北派力神

在沉浮中野性迷失的力神,卻也是那個可能被低估的力神。

文|朱跛豪

一度沉寂的力神電池,最近發出了重新集結的訊息。

繼在5月重返暌違半年的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之後,力神電池在蘇州的工廠,又於6月發佈消息:公司重資打造的21700圓柱型三元動力鋰電池生產線,已實現月產量超1000萬支,成為自特斯拉-松下之後全球第二家實現21700電池量產的公司。

而在儲能領域,力神也有所斬獲。同樣是本月初公佈的河南電網100MW儲能示範工程首批中標候選名單裡,力神位列黃龍變儲電站集裝箱儲能設備第一中標人。

特寫|北派力神

力神儲能戰線也在徐徐鋪開,外界知之甚少。

力神的職員說,力神一直在做,但外界知道的很少。只是,在一個競爭較為充分的市場領域裡,極有可能的情況是,“很少知道”傳遞給投資市場,常常就會變成“不知道”。

況且,力神近年來頻繁的股權變更、節節下滑的市場排名,以及暴跌的利潤和四散的高管,讓這家曾經的北派電池魁首,逐漸給外界一個這樣的形象:野性缺失、步履沉重,在已經拉開的動力電池和即將拉開的儲能戰線上,往往決策漫長、被動應戰。

特寫|北派力神

力神電池為非上市公司,並不對外披露財務數據。本號編輯根據北交所、海申產權與力神有關的股權轉讓報告,以及鑫科材料(600255)、*ST嘉陵(600877)等上市公司披露涉及力神的公告,整理了2012—2017年的力神基本財務數據。數據有出入的,採用最新報告基準。其中,2013年(截至當年7月底)與2017年為未經審計的企業財務報表。讀者請鑑別之。

創辦20年來,力神電池的口號已從“小電池、大產業”進階到“小電池打基礎、大電池謀發展”,這其間變化的,是中國如浪潮似的新興產業連番崛起。從功能手機、手提電腦到智能手機、電動汽車,再到眼下一腳已跨入的儲能時代,電池工業的技術迭代與產業邊界被急遽加快和放大。

與之相應的,是在新興又廣闊的市場誘惑下,一大群組織靈活、狼性十足的後來者,加入到開創時代的戰局中。他們不循常規,打法多樣,往往更能捕捉到市場的脈動,他們在打亂秩序也在重建秩序。

於是,對力神來說,挑戰如影隨形,任務交叉疊加:

首先,是向心力、組織活力的重塑;

解決股權頻繁變更後遺症,以及推出符合市場價值的全新激勵機制,讓大家明白為誰所有,為何而戰?

其次,是企業定位、市場戰略的釐定與平衡;

來自北京的大股東意志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被貫徹,力神的小戰略需要放在中國電科的大戰略來審視。

以及關鍵的關鍵,該如何說服上下,學著適應從開宗立派的北派電池老大哥向追趕與挑戰者的角色轉變。

從黃金時代到大船迷航

天津老城西南,原是一大片荒野開窪地,建國後,這兒一度被墾殖為農場。後來隨著工廠和科研院校的興建,才逐漸與城區連成一片。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天津市政府在此劃出了高新區,力神電池本部所在華苑產業園,便位於此處。

特寫|北派力神

力神電池天津環內廠區。

1997年前後,手機已從奢侈品走向普通人,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國際巨頭先後落戶中國。一時之間,手機零部件配套供應頗為緊缺。當時,地處天津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18所決定投資興建鋰離子電池廠。時年35歲的18所副所長秦興才帶著幾位年紀相仿的同僚,一起創辦了力神電池。

這是一群年輕人篳路藍縷的創業故事。在希臘神話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是個最了不起的大英雄,他一生完成了十二項不可能的任務。在新世紀的頭幾年裡,力神電池高歌猛進,同樣完成著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據當時的媒體刊載,到了2005年時,力神銷售收入達12.4億元,利潤為1.81億元,當年的新產品貢獻率達51%。

2006年,《福布斯》雜誌發佈“中國潛力100家企業”榜,在8000多家候選中小企業中,力神脫穎而出位列第8,日後聲名赫赫的海康威視,則排名同期第20位。

那是力神初生的年代,也是它的黃金時代。在天津,圍繞著力神,一大批正負極材料、隔膜、電機電控、專用空調和整車制動系統公司被引進、被創造。北派力神,真正成了北方電池界的頭面企業。

在一片風正潮平的大好形勢下,唯一困擾當時力神的,就是衝擊上市屢次未果。回頭來看,那幾次都因經營之外的因素被擱置,算是非戰之罪。

2004年,力神籌謀上市,但因當年國家出臺新政,新股發行不再分置,要求實現全流通,力神首次衝擊因此卡殼;2006年,力神轉向香港上市,卻因隔年國家出臺“先A後H”政策,上市大計再度告吹;待到2008年,一切就緒時,不想金融危機襲來,國際情勢大變,力神只得生生摁下上市規劃。

這一遷延,就到了2009年。

當年11月,中海油正式入主力神電池。在此之前,力神實際控制人已經由初創期的18所,變為天津地方國資的津能投資。在貫穿力神20年企業史的過程裡,類似的場景屢次上演,大股東頻繁變遷,力神的使命與定位伴隨著不同的大股東意志被不斷調整,它和宿命般的上市未果一道,讓力神電池在後十年的命運,顯得沉浮不定。

特寫|北派力神

特寫|北派力神

彼時,中海油和天津市政府達成協議,中海油注資進入力神電池,幫助其建設20條動力電池生產線,津能投資持有的力神32.87%股權則劃撥給中海油。後來,通過不斷增持,中海油持有的力神股份一度高達49%。

當時的中海油,是在傅成玉的主政下。傅成玉力圖將這家當時被譽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能源央企,打造成綜合性的綠色低碳型能源公司,由此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新能源拓展運動,範圍涉及風電、生物質能、新型煤化工和動力電池。時任中海油總經理助理、兼中海油新能源公司董事長的鄭長波,領銜了這場戰略拓展。力神電池,則位居這個戰略的腹部位置。

這讓力神電池一度看到了更大的未來:背靠能源央企,外有地方支持,一場從小電池向大電池的產業革命已經拉開,而力神,則將成為這場革命的主角。

但弔詭的命運再度降臨。2011年,傅成玉離職赴任中石化董事長。在一些內外情勢的變化下,中海油新任領導層決定調整戰略,對新能源戰線進行收縮,讓中海油“迴歸油氣”。在此方針下,新能源公司被解散,一力主導中海油新能源版圖的鄭長波,也很快被邊緣化,從和主管油田、煉化板塊並列的方面大員,改任在政研室主任的閒職上。經過一段時間沉寂後,與秦興才同年的鄭長波,最終放下執念,選擇離開體制,出任江蘇一家大型民營能源裝備公司的CEO。

給了力神更大夢想的中海油,也因人事政略的變遷給了力神不確定的航向。2015年5月,傅成玉退休。一向情感剋制的秦興才,在他寥寥可數的朋友圈裡,轉發了一條“江湖夜雨不熄燈”的文章,標題是——

“老臣”傅成玉:當你老了,江湖記得。

力神電池,又一次站到了改換門庭的關口。

在多方協調下,2015年,通過股權轉讓、劃撥,中海油退出力神電池,中國電科重新成為力神電池的大股東。但與2009年中海油入主時相比,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動力電池市場開始勃興,一眾新銳企業順勢崛起,力神難以自決、落後於時代的激勵體制顯得格格不入。

短期之內,一大批高管出走:副總裁梁銳加入深圳欣旺達,副總裁張仁柏去了北京普萊德,研究院長史杭前往山東,參與創辦寶沃動力,副總裁侯小賀在中信產業基金支持下,創辦力信能源,力神投入最大的蘇州公司副總衣思平也同期加入力信,老力神人、副總裁孟冬則於今年初退休。成百上千的中層幹部和技術骨幹,就這樣在市場化的大潮下,重新尋找自己的舞臺。

這一幕,正如洪太尉掘開了龍虎山上降魔殿裡的千鈞石龜:

那一聲響亮過處,只見一道黑氣,從穴裡滾將起來,掀塌了半個殿角。那道黑氣,直衝到半天裡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

力神的千百將星,在動力電池市場勃興之際,也像這百十道金光,四散而去。

軍備競賽,力神重塑力神

2015年末,中國電科重新入主力神電池。但與此前18所在企業早期作為創始大股東不同的是,在現任董事長熊群力主導的現代企業體制改革下,中國電科和十餘年前那家鬆散的研究所聯盟已全然有別。力神的企業歸屬,也從研究所孵化公司——天津地方國資——中海油新能源主力,兜兜轉轉變為中國電科旗下的電能源板塊核心。

熊群力的管理思路是,要從“以所為本”向“集團主導、所為基礎”轉變。簡單來講,就是打破一直頑固存在的現代企業和事業單位並列的二元格局,加強總部權威,小戰略服務大戰略。

幾年之內,中國電科旗下的上市公司已增至8家,他們覆蓋著不同的市場領域。力神電池,以及它斷斷續續的上級主管單位第18所,作為中國電科的電能源子集團的核心資產,被統籌變革。

特寫|北派力神

在超級獨角獸海康威視令人咋舌的市值映襯下,中國電科旗下其它上市平臺更像是一群螞蟻雄兵。

2017年11月,中電力神組建完畢後,18所所長周春林出任董事長,秦興才升任中電力神副董事長,同時兼任力神電池董事長。他執掌20年之久的力神電池總裁職務,則由中國電科空降,原總部經濟運行部副主任鄭宏宇接任。

這個人事任免,是中國電科加強“通盤統籌”的明確信號。此後,中電力神與力神電池的資產重組被加快。去年12月,*ST嘉陵發佈公告,擬重組資產。在將公司資產負債全部出售給控股股東兵裝集團同時,還擬增發股票,注入中電力神和力神電池旗下兩家公司資產。待交易完成後,再上報國務院國資委,將兵裝集團所持股份無償劃撥給中電力神。

若這一系列交易、劃撥最終完成,中電力神將成為*ST嘉陵的控股股東,中電力神和力神電池的鋰離子特種電源等涉軍業務將被分拆注入上市公司,*ST嘉陵也將成為中電力神的第一個上市平臺。

在今年3月,中電力神董事長周春林發表的《電力全開,打造集團公司第二經濟增長極》一文中,有關力神電池的定位是這樣的:

“明確力神電池以民用電池及電源系統產業為主,將軍工業務注入上市平臺,與18所軍用鋰電業務在上市平臺進行融合……在消費類電子領域、新能源汽車領域、儲能系統領域,抓好已有重點項目開發和供貨工作,精準開發新項目……以高端產能搶佔行業制高點。”

主攻民用、精準開發、高端產能——這是沉浮兜轉多年,力神電池在體制重新梳理後,又一次發起的集結信號。

秦興才在去年年末時說:

“企業的發展都是波浪式前進的,有高峰有低谷。我們不能因為虧損了就不做事情了。”

只是當前力神要面對的不利局面是:不僅利潤大幅虧損,市場也已強手如林,而且上市依然沒有定期。單從份額來講,力神早就從事實上跌出了第一梯隊,甚至在第二梯隊也是載浮載沉。力神上下,除了重整軍心,還要試著學會做好一個挑戰者。

特寫|北派力神

2015年後,力神市場份額長期在5—10名徘徊,今年前四個月還跌出前十。不過,到了第五月起,又重返前十。

這是一個必定艱難的角色轉換,曾經的北派翹楚,變為今日的追趕者。當前動力電池瘋狂擴產的軍備競賽,跟還是不跟?

力神選擇跟。在天津外環、蘇州、青島和武漢,力神通過增資開建了多條生產線,在近中期規劃裡,力神在2017年產能達到100億瓦時,2020年300億瓦時,2025年要增加至500億瓦時。

特寫|北派力神

力神蘇州工廠量產的21700圓柱型鋰離子電池,配套的幾款江淮汽車。

本號編輯統計整理了上市公司公告及公開報道中的動力與儲能電池項目,到2020年,全國項目近百個,規劃總產能超過2500億瓦時。而僅在2018年動力電池市場,產能便有40%的過剩。

這必定意味著一場殘酷的洗牌潮。事實上,在新能源車退坡的前提下,已有不少企業難以為繼、高位墜落。今年以來,銀隆、猛獅、沃特瑪等曾經的高光企業都驟然受挫。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2015年,動力電池配套企業有450家;2016年,減少到240家;2017年僅有96家,預計2018年還會減一半。

力神一位中層說,好多電池企業都是曇花一現,要看誰能熬到最後。當前,力神的幾大合作車廠相對穩定,在剛剛萌芽的儲能領域,力神今年的訂單量也超過了100MWh。

賽迪顧問(CCID)曾如此點評力神:

相對於競爭對手而言,力神總是會慢一步。但是作為鋰離子電池的龍頭企業,力神在技術和產品上依然具有相當競爭力。唯有從機制上進行改革,力神才能進一步提升其競爭力。

那麼,如今機制梳理將要完畢的力神,市場想看到,他們會如何證明,自己就是那個被低估的力神?


本號留言功能已正式開通,期待您的真誠見解,我們一起聊聊儲能。

內容同步入駐今日頭條、雪球、網易。

法律顧問:李乾 八謙律師事務所

特寫|北派力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