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集成電路人荒嚴重,高校擴招難解一時之渴

集微網消息(文/小北),在我國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同時,人才缺乏的問題也日益嚴峻。按照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達到一萬億元產值來算,至少需要70萬名相關人才,但現在卻不到30萬人,缺口超過40萬人。

產業規模越大,人才越缺乏

據悉,集成電路人才缺口最大的省份之一就是江蘇。集成電路人才最大的來源是高校,江蘇作為我國集成電路人才輸出大省,卻發生了“人荒”現象。

江蘇到底有多缺“人”?

若按江蘇集成電路產值同比例計算,預計到2020年,全省集成電路人才缺口將超過10萬人。2017年江蘇集成電路產業規模超過1300億元,同比增長20.5%,佔全國1/4,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江蘇集成電路人才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擴建或者新建集成電路項目加劇人才需求。舉例而言,無錫“上海華虹集成電路研發和製造基地項目”未來需要的工程師就高達5000名。

在高校輸出人才僅服務於本地的理想狀態下,江蘇高校的集成電路人才輸出量已經難以滿足人才的需求量。

從研究生培養角度來看,培養集成電路人才的專業主要是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與集成電路工程(專碩)。按照研招網上的信息,全國有67所高校及研究所招收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方向)研究生,江蘇省僅次於陝西省(9所),擁有8所高校及研究所進行相關人才得培養,比北京還要多2所學校。與此同時,全國有13所高校及研究所招收集成電路工程研究生,南京郵電就進行該專業專碩的培養。

集成電路人荒嚴重,高校擴招難解一時之渴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招生院校情況

集成電路人荒嚴重,高校擴招難解一時之渴

集成電路工程專業招生院校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該統計數據相對滯後,沒有將南郵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統計在內。集微網記者瞭解到,2019年南郵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研究生計劃招生283人,有機電子學計劃招生167人。相比2018年微電子、集成電路專業錄取情況,擴招動作明顯。

集成電路人荒嚴重,高校擴招難解一時之渴

南京郵電大學於2017年9月成立了微電子學院,但談及其集成電路人才的培養卻要追溯到上世紀,南郵早在1971年創建了半導體器件專業。南郵招生辦老師向集微網記者透露,在本科階段,微電子專業是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下的一個二級學科,完成基礎課部分後,學生可根據自身的發展選擇微電子或者其他專業。今年,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招生總數會略有增加。

東南大學在江蘇省集成電路的人才培養上最早且最具權威,其微電子學院(原集成電路學院)成立於2003年,2015年被教育部批准為全國9所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之一,曾承擔建設江蘇唯一的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

與此同時,東南大學不斷擴大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規模,2008年開始在蘇州研究院招收微電子方向的軟件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2009年開始在招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地點設在無錫分校;今年3月,無錫市人民政府與東南大學簽訂市校合作共建無錫分校框架議,其中一項建設重點就是將東南大學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主體在無錫建設並掛牌,每年招收電子信息類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以及國際留學生,在校生規模達到1000人左右。

透過江蘇集成電路人才的情況,可以看出,通過擴招等措施,高校人才輸出量仍難以與需求匹配,產業規模越大,人才越缺乏,高校擴招難解一時之“渴”,但能為未來積累下更多集成電路人才。

企業扮演人才培養重要角色,被人員流動問題所困擾

一名東南大學微電子學院老師曾向集微網記者介紹到,無錫是曾經的國家微電子產業“南方基地”,號稱中國微電子的“黃埔軍校”,有著很好的產業基礎以及初級技術人才基礎。在自動化水平非常有限的年代,集成電路產業是很需要基礎操作人員的,比如產線上的工人。很多無錫本地人是伴隨著集成電路產業一起成長的,具備良好的產線操作及生產能力,形象一點的比喻就是,很多當地人都有能力去做集成電路生產線的“包工頭”,具備帶動與教學的作用。如今集成電路產線的自動化水平高了,操作類工作需要的人員少了,但無錫積累的人才基礎是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伴隨著二線城市的產業升級,最基礎的產線人員會逐漸從其他行業轉移過來,但需要一個培養與成長的過程。對於產線技術人員以及基礎型人才的培養,產業比學校更具有優勢。我們希望培養的是中高層集成電路人才,我們的教學結合無錫的產業環境,才能讓學生能更深刻的去理解這個產業。

由此可見,在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企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不過,一位IC設計初創公司創始人向集微網記者透露,儘管企業在人才的培養上付出很多,但是人員的流動卻越來越頻繁,這為公司帶來運營成本增加等問題。集成電路人才“缺口”越大,給予人才流動的機會越多,企業卻很“受傷”。

IC咖啡內部人士持有相同看法,她表示:集成電路行業存在一個普遍現象,企業為普通院校畢業生開出的工資是一個較平均的水平,因為普通院校微電子相關專業畢業生對產業的理解還不是很深刻,需要經歷兩到三年的企業培養,才能成為產業真正需要的人才,而這個時候,他們卻極可能選擇跳槽,因為他們已具備了薪資談判的資格。

此外,一位成都師範大學老師表示,儘管微電子方向的職業發展不錯,但相比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行業,其給基礎型人才開具的薪資並不具有太大吸引力,因此普通院校的畢業生更願意進入相對高薪的行業。與此同時,少數有經驗的微電子人也在向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外流”。

二線城市搶人,人才分配不確定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二線城市“搶人”成為集成電路人才的流動的推動因素之一。

一位畢業於西電微電子學院的校友表示:曾經,產業格局讓就業選擇侷限於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如今,二線城市的集成電路產業逐漸成熟,微電子人的就業城市有了更多的選擇。我們這一屆畢業生選擇二線城市與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大概為1:1。但這並不代表沒有流動性,為了更好的發展空間與薪資待遇,二線城市的就業者會選擇一線城市,為了購房安家也會從一線城市流向二線城市,甚至在二線城市之間變換。此外,該受訪人強調,二線城市開具的工資也逐漸提高,一線城市在就業與成長機會上更具優勢,二線城市在安家、孩子上學等方面更具優勢。

天津、西安、重慶、成都、武漢、南京、廈門等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讓集成電路人才分配不確定性增加。

據悉,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6個城市出臺各類人才政策,新一輪人才政策範圍更廣、力度更大,除了針對骨幹、領軍層次人才的吸引,還希望更多基礎型人才落戶。本輪人才新政主要聚焦於降低戶口門檻、提供租/買房補貼以及優化子女入學政策幾方面。落戶方面,南京提出就業創業即可落戶、西安對重點高校生源給予租房過渡期、成都推行“先落戶後就業”、青島/天津提出租房即可落戶;租/買房方面,南京提出在此工作且符合一定條件的畢業生,每人每月可申領6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租房補貼;子女教育方面,無錫提出根據“太湖人才”子女入學需求,由市、區教育行政部門提供公辦優質教育資源。

人才政策帶來的人才聚集效果顯著。以武漢為例,在實施“五年留住百萬大學生”戰略後,2017年大學畢業生留在武漢就業創業的達30.1萬人,是2016年的2倍;新落戶14.2萬人,是2016年的6倍多,僅這兩項指標,均創歷史最高紀錄。

近些年來,中國大陸晶圓建廠迎來高峰期,在2017-2020年擬新建晶圓廠佔全球的42%。根據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報告顯示,2016年至2017年間,綜合8英寸、12英寸廠來看,全球新建的17座12英寸晶圓廠中有10座位於中國大陸。SEMI預估2017年到2020 年的四年間,中國大陸將有共 26 座新晶圓廠投產,成為全球新建晶圓廠最積極的地區,成為全球新建投資最大的地區,這為集成電路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西電微電子學院的在讀研究生表示,武漢新芯、中芯國際等本土企業都會來此進行大範圍校招,很多同學有意願回到戶籍地就業,或選擇這些二線城市的就業崗位。(校對/範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