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從大公司拒賠風波、監管連續風險提示,看銀保監的百萬醫療憂思

百萬醫療,近年保險行業少見的獲得消費者廣泛購買的險種。

迴歸本源、保險姓保的當下,這一點顯得彌足珍貴,也被寄予著更大的期待。

遺憾的是,“高保額、低保費、廣報銷、高手續費”的典型互聯網打法中,依舊難逃行業寬進嚴出之粗放窠臼。

伴隨保費規模、投保人的極速擴大,管中窺豹的拒賠風波中將不是孤例,且正在放大中國市場嚴峻的保險消費者教育匱乏的現實。

一旦處理不好,很大概率將本是“希望”的百萬醫療善果,轉化為“絕望”的拒賠、少賠的惡因。

這亦是中國保險行業形象不能承受之重,監管之憂。

01

百萬醫療的三個商業邏輯

第一個邏輯,可以圈到足夠的用戶。

從三年前的5億元,到今年預估中的200億元,百萬醫療險之規模、之速度可謂上規模的純互聯網險種之最。

再看百萬醫療險的客戶數量、質量更是吸引更多保險公司的原因,那家發力最早的保險公司以此產品聚攏用戶超百萬。

有調研數據預測,2020年,百萬醫療險保費規模可達到800億元。粗略估算,那是用戶數達億級。

這也是兩三年間,先後30多家公司湧入百萬醫療險的原因。

安聯臻愛、平安E生保、安心一生、太享E保、超E保、百醫百順、愛健康百萬醫療、I無憂百萬醫療、天地關愛、全民E保、慧享E生、E生無憂、泰康健康尊享B、華夏醫保通、樂健一生、安康百萬醫療保險、天安人壽健康尊享住院醫療險......

第二個邏輯,它連接著健康險市場。

醫改的深度推進,健康險領域註定是國內保險行業的黃金之地。這一點,已在發達市場證明。

目前,國內健康險市場尚未真正開始。疾病險、醫療險、護理險、失能收入損失險等健康險主流險種,所佔市場規模均較小,且多摻雜理財型產品。

百萬醫療險,被視為健康險之敲門磚。

第三個邏輯,這是一款可以賺錢的產品。

廣闊的前景、足夠的規模之外,眾多保險公司湧入的根本原因——這是一款有足夠利潤的產品。

作為一年期產品,百萬醫療險產品的賠付率可控,且費率及是否續保的主動權掌握在保險公司手中,可調節性高。一旦面臨過高賠付率,尚有“停售”的終極殺招。(當然這也是當前“詬病”所在,下一章節我們將逐一分析,當前視角為保險公司視角。)

《今日保險》瞭解,當前百萬醫療險產品的賠付率大概在30%,手續費在25%左右,剔除管理費用,存有相當程度的承保利潤空間。

這也為百萬醫療險產品的進一步優化,留出足夠空間。

聯想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的市場規模,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承保利潤的數字是可以想象的。

02

銀保監連發風險提示的憂慮

4月18日,天津保監局發佈了《天津保監局加大對“百萬醫療”類短期醫療保險監管力度》一文:

從銷售環節、核賠環節、理賠環節提出明確監管要求,涉及“連續投保”和“保證續保”的、可能的“類停售”風險等百萬醫療風險點。

2個月後,銀保監發文《關於互聯網渠道短期健康保險續保問題的消費提示》:

有消費者反映通過互聯網購買的短期健康險產品到期後不予續保的問題,提示消費者對此類產品要謹防宣傳誤導,明確短期健康險不含有保證續保條款等方面情況。

縱覽兩個文件,問題都指向了續保問題,針對“連續投保”不等同“保證續保”提出監管要求。

6月20日銀保監的風險提示中明確:

“短期健康保險不含有保證續保條款,消費者在購買保險期間在一年及以下的互聯網短期健康保險產品時,應注意此類產品不含有保證續保條款。”

隨後,還針對“連續投保” 和“保證續保”做出解釋:

保證續保條款是指,在前一保險期間屆滿後,投保人提出續保申請,保險公司必須按照約定費率和原條款繼續承保的合同約定。

對於非保證續保的產品

,保險公司可能會出現停售、調整費率或推出替代的新產品等情況,屆時保險消費者將會面臨不能續保的風險。

目前網銷短期健康險雖然對續保做出了相應的約定,滿足條件的消費者在保險期間屆滿時,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繼續投保,但這並不等同於保證續保。

不難看出,監管擔憂——伴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湧入,無法分清“連續投保”、 “保證續保”,一旦出現停售風險或者拒保現象引發更大的波及行業的危機,甚至群眾性事件。

上文我們經過測算,中國龐大的市場體量,年輕、高素質的投保人通過互聯網渠道而來,輿論的發酵也將通過互聯網迅速抵達全國。這將是行業不能承受之重。

對於企業而言,高保額、低保費是宣傳手段,“一年期”產品的形式是其風控手段,服務於商業。一旦出現高賠付,“停售”的手段會有很多。

03

粗放模式的魅影:消費者教育的嚴峻缺失

更低的保費、更高的保額、更低的免賠額、更高的手續費……

BAT加持中的百萬醫療有著濃厚的互聯網味道,爆款產品,也幾乎全部衍生自BAT級的互聯網保險平臺。

渠道的開拓並未改變國內保險公司往昔的粗放模式,典型處在於客戶的“寬進嚴出”、圈人圈保費。這一點在消費者教育匱乏的當前,顯得更為嚴峻。

“寬進嚴出”之遊戲規則,自九十年代個險發跡從營銷員篩選、到客戶的選擇一直如此,典型之粗放式打法。銷售、核保核賠間各自為政,皆為KPI奮鬥。銷售之指標,保費;核賠之指標,嚴格。

這在大多數中國消費者連意外險,包不包括醫療費用都不知道的行業境況中,對產品的理解大多來自於那些“可以續保到多少歲”、“可以理賠XX百萬”,至於所謂的健康告知、免責條款更是不知為何物?

之前有地方保監局統計,52%的拒賠是因為被保險人未如實告知既往病史,27%屬於條款約定的除外責任,12%屬於不符合條款約定的保障範圍。

近日平安所發生百萬醫療拒賠風波,牽動甚大,誰之責任,消費者、公司?這是行業通病。

這一點也主要表現在“拒賠”方面。相對於30%的賠付率,據聞那家發力百萬醫療最早的保險公司,拒賠比例高達60%。

期間有多少是因為健康告知問題、是因為既往病症問題、是因為保險公司惜賠問題?

前者應該是主因,板子依舊要打在市場主體身上。最好的消費者教育就是保險公司銷售時的“嚴進寬出”。

04

改善正在發生:補課“嚴進寬出”

或許這也是百萬醫療和傳統渠道之粗放不一樣的所在。

縱然走在同質化競爭的路上,互聯網平臺的推波中,各家險企均開始在保額、續保、免賠額、服務等方面微調改進,給出更實惠的投保條件。

保額方面從最初的100萬,到200萬、300萬、400萬、600萬,甚至1000萬的高保額。

最擔心的續保方面,從不規範的保證續保、承諾續保,到一年、兩年、三年、六年,雖然續保問題依舊被吐槽存在大“坑”,但持續改善。

免賠額方面也從一萬元的行業標準,進化至重大疾病0免賠、全家共享萬元免賠、6年累計萬元免賠等,讓利消費者。

其他尚有墊付醫療費、開通綠色通道等服務升級。

從普惠性、消費者的角度而言,這是個利好。

大膽暢想,鉗制巨大流量的互聯網平臺也會加速保險消費者教育。

更為重視信譽、品牌管理的互聯網巨頭對保險顯然有著更多的企圖,也不會允許出現汙名化趨勢。無論是停售風險、拒賠風險都應對之產生相當影響。

畢竟當前各大互聯網平臺的百萬醫療險相當程度上弱化了產品供應險企的影響。

這一點,從產品的命名即可看出。

早前的百萬醫療產品,全部是險企自主命名,大部分含有所在險企的名字。近來,互聯網平臺加大對百萬醫療險支持的同時,以他們為主的命名規則出現。

消費者或許只知騰訊微保,支付寶好醫保,不知產品提供方。

剩下的就是或督促、或合力補上消費者教育的那堂課,助力“嚴進寬出”。期間,保額問題、免賠額問題自能釐清。

從大公司拒賠風波、監管連續風險提示,看銀保監的百萬醫療憂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