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民間收藏應避免“收而不狂,藏而不痴”

對於收藏者來說,收而不狂,藏而不痴十分重要。

如今不少老百姓對收藏漸漸萌發興趣,並有著不同的收藏目的。有人為了提高品位,有人為了增長學識,也有人為了增加財富,還有人則是看中了這種投資方式。但目的不同,心態也不一。有些心態值得推崇,而有些心態則會讓收藏者誤入歧途。

撿漏心態:

民間收藏應避免“收而不狂,藏而不痴”

現在,有些收藏者能一天收一件“官窯”。問他們在哪裡收的,他們說在收藏市場上,有時候幾百元就能淘到一件。聽他們這麼一說,我就納悶了,官窯瓷器一般都是專門供給宮廷的御用品,存世量相當少。要說民間,那更是鳳毛麟角。可現在有些收藏者就堅信,只要在收藏市場裡逛一圈,不用花大價錢就能淘上一件。這樣算起來,一個月就能收一二十件,一個月就能成“百萬富翁”。其實稍微細想一下,就能發現這其中的荒唐之處。既然是精品,就肯定是難得一見。如果天天都有精品,一年下來就能有365件精品,這樣的東西還能稱作“精品”嗎?

馬克·吐溫筆下那個《百萬英鎊》中幸運的主人公,相信成為了不少人心中的偶像。在收藏界,有些收藏者也有一種夢想,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接到從天而降的百萬英鎊大鈔。於是我們經常能聽到某某撿了個“元青花”,某某又撿了個“田黃”的故事。但這些人中,有些甚至連元青花、田黃究竟長什麼樣都沒弄清楚。當然,這絕不是說撿漏不可能,但有一句話說得好: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

迷信專家的心態

民間收藏應避免“收而不狂,藏而不痴”

現在有些收藏者盲目偏信專家,認為只要是專家說的,就是正確的。事實上,有些專家雖然做了一輩子的研究,但他們每天看到的都是博物館庫房裡的珍品,“下海”經驗太少,對於民間做偽技術不一定了解。專家也不是全才,可現在國內卻出現了一些很有名望的“全才”專家。本身是研究書畫的,可拿個瓷器讓他們鑑定時,他們也能品頭論足一番。此外,受到各種利益因素的影響,有時候權威專家的鑑定也會大打折扣。曾經聽一些朋友說,現在一些專家專門做“收費鑑定”。如果你拿了一張瓷器照片請他們鑑定,只要交納一定的“鑑定費”,那麼這位專家就會按照你的意思寫上鑑定結果。

收藏者手中的一些普通之物無須找“大專家”。道理很簡單,小學生的算術,最好的自然是小學老師,院士水平再高,對小學算術題也可能一籌莫展。所以,真正“獨具慧眼”者是那些身經百戰的“練家”。他們每天都面對真品贗品,踩著“地雷陣”,練就了一雙能斷偽識贗的“火眼金睛”。那些“專家”們如果再有點私心雜念,這鑑定結果就很難說了。

自以為是的心態

收藏者老李自稱收藏了一屋子的“國寶”。我好奇,就上他家見識了一番。老李的屋子十分簡陋,據說一家三口全都靠他一個月1000元左右的工資生活,可老李卻將大部分錢都花在了收藏上。老李神神秘秘地打開了一個櫃子,從裡面小心翼翼地搬出了一件瓷器。我眼一瞧就覺得不對勁。老李得意地告訴我,這可是稀世寶貝“元青花”。我一下子愣住了,趕忙又將這“元青花”仔仔細細地打量了一番,但就是看不出它是“元青花”。老李見我直搖頭,來了一句:“你不懂”。於是他又從床底拖出了一件明清瓷器,這次我看得更仔細了,但還是覺得不對勁。我問他這些瓷器有沒有做鑑定,他說鑑定過,但那些搞鑑定的都不懂。後來我和一些拍賣公司的朋友提起這位老李,他們說老李早就“出名”了。他經常拿些古玩想到拍賣會上拍,可都是一些假東西,所以都被拍賣公司拒絕了。後來很多朋友也勸過老李,可老李就是不聽,直到現在還繼續買著“稀世古玩”。

曾經有一位文物鑑定人員不解,現在有些收藏者都認為自己買的是哥窯,可他幹文物鑑定幾十年了,過手的瓷器少說也有三四十萬件,但哥窯就只見過一件,而如今市場上卻大量出現,這真假是不是就得打問號了?的確,收藏領域種類極多,每一類都含有豐富的文化知識,這就要求收藏者知識面要廣博。所以,投資收藏者萬萬不可有“自以為是”的心態。一旦你感覺“自以為非”了,收藏事業才能碩果累累。

按圖索驥的心態

現在,有些收藏者為了找到一塊古玉,就拿著書去尋。在他們眼裡,這些書就是權威。如果尋到一塊古玉,又恰好和書中的圖案長得一模一樣,那就肯定是真品了。此外,有些著書作者本身就沒有收藏多少古玉,對古玉的研究也只是粗枝大葉,於是他們這裡抄一點,那裡抄一點。至於圖片,也是從網絡上下載一些,或者從其他書中翻印一些。這樣拼拼湊湊,一本書就算完成了。還有一些專門介紹市場行情的書,為了炒作某一種古玉,他們會故意標高價格。可以說,這些作者是完全不負責任的,他們的這種行為不僅誤導了許多收藏者,也攪亂了整個收藏的風氣。

如今,一些作者為迎合收藏熱,編輯出版了一些指導購藏的圖錄。他們常常為了給書本增色,便不惜抄錄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間流傳的珍品圖片,隨意地標上參考價格。試想一下,有些稀世珍品價值連城,世界各大博物館都不見蹤影,成交價、參考價從何而來?還有些作者找不到真品圖片了,就用贗品代替。因此,對這些書籍千萬不可盲從。更不能拿著它們在市面上對號入座。如果按圖索驥,則正好入了仿偽者的道兒。

跟風炒作的心態

民間收藏應避免“收而不狂,藏而不痴”

現在收藏界有一股很不好的風氣——炒作。哪天聽說陸儼少的冊頁拍了6000多萬元,於是在書畫市場上便看到一群人開始到處尋找陸儼少的作品。哪天聽說某朝的什麼瓷器漲價了,那市場上肯定又出現了一大批收購此類瓷器的炒家。在古錢幣市場上,也同樣有一批炒得不亦樂乎的炒家。如“泰和”金代錢幣,2002年時一枚才300元左右。後來北京出土了一批,於是一些錢商以低價收購囤積,讓市場一個都見不著。很多人聞風後也開始在全國各地搶購。不到半個月,該枚錢幣就漲到了500元。一兩個月後就是700元。2002年年底就達到了1000元。其實收藏品千差萬別,真偽混雜,他的漲價了,你的未必就升值。一味跟風,往往得不償失。

現代社會的寬鬆環境和開放心態,使許多人在利益的驅使力下,不擇手段地包裝、炒作作品,認為收藏市場和股票期貨市場一樣,必須炒作,不炒就沒行情。其實炒來炒去,套利的是莊家,被套牢的就是那些散戶了。

譁眾取寵的心態

民間收藏應避免“收而不狂,藏而不痴”

如今,有些人喜歡獵奇,一味收藏偏門、冷門,認為這樣才是高水平。廣州就有這麼一位古錢幣收藏者吳先生,收藏了很多在市場上極難見到的古錢幣。據吳先生介紹,他有一枚北宋年代的“崇寧重寶”,版別特殊,價格要上萬元左右。但看了他所有藏品照片的專家都說,這其中有64%都是假的,這些所謂的稀有古錢幣無非都是真錢改刻而成。方法很簡單,本來錢幣上的那個字通常是一釐米長,那麼就將這個字的某一筆畫再刻長一些。如今市場上也出現了專門供應獵奇者藏品的“供貨商”。聽吳先生說,經常就有全國各地的人給他送一些版別特殊的古錢幣,在獵奇方面吳先生可謂在全國都出了名。

有些收藏者喜歡獵奇覓怪,一旦見到從未見過的藏品,往往會引起極大的興致。而有些人則專門做起了利用臆造品行騙的行當,恰好迎合了這種獵奇心理。究其原因,還是收藏者不明白收藏的價值規律,一味追求獵奇,也是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