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留學生》雜誌專訪艾誠:大愛無疆 精誠所至

《留學生》雜誌專訪艾誠:大愛無疆 精誠所至

《留學生》雜誌由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主辦、共青團中央中華兒女雜誌社協辦,是中國國內留學領域內最具權威性、指導性和服務性的專業期刊。作為艾問傳媒創始人,財經雙語主持人,艾問小紅裙創始人,艾誠接受了《留學生》雜誌的專訪。

2018年2月28日,艾問傳媒創始人艾誠現身在首爾舉辦的全球青年領袖論壇(MBN Y FORUM),作為此次峰會唯一受邀的中國代表,艾誠以一場題為《媒體人的未來使命》的演講,首度剖析科技、金融和媒體的跨界融合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媒體人對行業的遠瞻性和對世界格局的使命感。在面對科技和金融都已開始入侵和瓦解傳統媒體行業時,艾誠做出了與大部分媒體人截然不同的反應,大膽地喊出:“The best way to conquer your fear is to embrace it!”(如何面對未來變化的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擁抱變化本身!)她擲地有聲的未來宣言,引起了全場青年代表的鼓掌致敬和支持。

這一刻她心中除了自豪,更多的是使命感!作為一箇中國青年人,深感此時此刻就是最好的時代,是所有中國青年人的黃金時代。然而在享受國家給予的尊嚴和地位的同時,更應該為這份來之不易的尊嚴做些什麼,這是青年人應該承擔的責任與使命!“使命”是在與艾誠對話中,她提到最多的兩個詞之一,另一個則是“大愛”。

工作是一種呼吸,而創業則是信仰

3月2日,剛從韓國趕回來的艾誠,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國內的工作中。經過了一整天的會議,晚上還要接受《留學生》雜誌的採訪,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狀態對於她而言,已然是常態。

“我想,沒有人會享受每天只有三四個小時睡眠的這種狀態吧?”艾誠笑稱,“但我也不痛苦。”對於這種狀態,她有自己的定位,不把所做的一切當成工作,自然也不會覺得這是一件高強度的事。對她而言一切就好像呼吸一樣自然,是一種本能的行為,“你每天重複呼吸這個動作無數次,你會覺得累嗎?”她反問道,“不呼吸才會窒息。”

在對話過那麼多不同行業頂級大佬後,艾誠坦言自己與那些訪談過的對象越來越像了,感恩於那些對話後得到的沉澱,她將一切都寫入了自己的書中,希望能給年輕創業者、投資者更多的啟發。在她的世界裡,創業就是一種信仰。但僅靠信仰是無以為繼的,還必須得有規矩,這些規矩就好比是喧囂過後留下的寂靜,是事實、是常識。然而,有了常識仍然不夠,因為競爭擺在那裡,市場永遠在變化,所以必須去思考如何不死。不死的法則或許是虛無的,但只需記得在生活給你重擊的時候,學會向死求生。

《留學生》雜誌專訪艾誠:大愛無疆 精誠所至

艾誠稱呼她鏡頭下的受訪者為“game changer”,是“離經叛道”、“格格不入”的一群人。她特別喜歡用傑克·凱魯雅克的一首詩,來向這些“先鋒們”致敬,“致敬那些離經叛道者,那些格格不入的反叛分子,他們不滿條條框框,從不墨守成規,你儘可以支持或者反對他們,可以讚美或者中傷她們,但你唯一不能做的就是忽視他們,因為他們改變了局面,他們推動了人類進步,雖然有人視他們為瘋子,我們卻稱其為天才,因為那些妄想改變世界的人,正在改變世界。”能與當代中國這些足夠改變河流方向的人對話,是她身為媒體人的責任與榮耀。

未來絕不會因為,恐懼而停止到來

科幻電影中那些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機器取代人類的未來,正在逐步變成現實。在科技和資本的雙重夾擊下,很多人對未來都抱著悲觀的看法,但艾誠不這麼認為,機會和風險總是並存的,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擁抱恐懼。“每一個弱點都代表著一個投資的機會。”

在別人還在擔憂的時候,艾誠已經開始主動接觸中國的一些頂級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人公司,嘗試與他們共同開發一個Gloria機器人。

“等有一天這個機器人學會了模仿我的聲音、我的風格和我的思考過程,我就只需要坐在那按照既定的算法‘訓練’它就好了。如果科技可以讓我現在做的工作自動化,失業我也樂意!我期待這一天的來臨。”艾誠認為,如果這是大勢所趨,我們能做的就是擁抱這個趨勢,即使最後成為了“犧牲品”,也沒有什麼可悲的。就好比馬車最終被汽車所取代,但我們無須為那匹馬感到悲傷,它自有其生存的意義,它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總是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擁抱生活, 這或許便是她永遠充滿活力的源泉。

同時艾誠指出,身處這個時代,最讓人感到恐懼的不應該是機器像人一樣思考,而是人變得跟機器一樣思考。現在,人和機器依然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機器會做正確的事,人可能會做正確的事,也可能會做不正確但是仁慈的事。當人在正確和仁慈之間,必須只做一個選擇時,人是有可能選擇仁慈的,這就是所謂的人性,也是我們最寶貴的那部分。

“我不知道我究竟是理想主義者還是現實主義者,我的追求是讓理想更理想,讓現實更現實。”她會對未來做最好的假設,對現實做最壞的打算。

《留學生》雜誌專訪艾誠:大愛無疆 精誠所至

在訪談上百位頂級創投者、出品上百期頂級人物時,艾誠必須保持清醒且理性的商業邏輯,從商業本質中提煉出商業判斷。這樣理性的執行讓她心底的大愛無處釋放,於是“小紅裙”公益計劃應時而生。

為了在男人主導的商業世界中贏得一席話語權,艾誠披上了紅色的戰袍,被吳曉波親切地稱為財經論壇“一點紅”,小紅裙成為了她的標誌。再後來,艾誠突然發現自己既然醒目地站在了那個位置上,就應當承擔起更多的使命,而她的使命就是竭力給婦女兒童提供幫助,給所有的公益事業提供無償的幫助。讓小紅裙不再只是一條裙子,更是一種精神,“醒目而活,使命而生”,這也成為她在全球所呼籲的新女性精神。

2018年1月29日,因為“小紅裙”公益計劃,艾誠再一次成為中國公益大使,談到兩次獲得這個稱號,艾誠謙虛地表示,自己做的還很少,對於得獎很詫異。最初,艾誠從來未曾想過會從“小紅裙”公益計劃中得到什麼,最後卻發現自己收穫了滿滿的愛。

《留學生》雜誌專訪艾誠:大愛無疆 精誠所至

哈佛沒有僥倖

“常維新”,是北大留給艾誠的第一印象,“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則成為了日後鼓勵她勇敢奮鬥的座右銘。這句話源自一次採訪時,北大時任副校長海聞對她的教誨:“不管你從哪裡來,經過北大後要到哪裡去,永遠都要記得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那一刻,艾誠感受到了北大對其學生的要求,它期望你是卓越的,永遠都應該越來越好,需要在踏實做事的時候永遠保持著仰望星空的高度。

而哈佛是沒有校訓的,只有一個簡單的單詞“Veritas”,拉丁語真理的意思。哈佛不會簡單地告訴學生何為“真理”,它鼓勵每個人去探尋生命中屬於自己的真理,它肯定每一個靈魂的獨立、開放和自由。

開學第一天院長對新生的演講中,第一句話就是:“哈佛從來不會在招生上,犯一次錯誤,你們就是我們要找的人!”聽到這句話的艾誠,心中湧起一股從未有過的自信心,那是被肯定的感覺,在哈佛沒有僥倖,而這個“沒有僥倖”貫穿了艾誠在哈佛的整個學習時光。

《留學生》雜誌專訪艾誠:大愛無疆 精誠所至

第一次上課,踩著鈴聲來到教室的艾誠正暗自慶幸沒有遲到。哪知道還沒坐穩,就收到了助教的郵件,郵件裡處處體現了助教誠摯的關懷,卻又不忘提醒艾誠,別忘了課堂的規矩,艾誠從裡面學到了什麼叫原則。

在留學哈佛之前,艾誠一直學習的是新聞傳播學科,對於經濟政策一無所知,來到哈佛肯尼迪學院對她而言,就好像是從零開始。在哈佛的兩年,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哈佛商學院學管理,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麻省理工金融學院學金融,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哈佛肯尼迪學院,學統計、演講、談判、政策等等。別人一個學期修4門課,她修7門課,除了瘋狂,找不到任何詞可以形容當時的艾誠。

拼盡全力,只是期望自己能成為一個較全面的人才,擁有健全的認知結構,去看清楚這個世界的本質,這就是艾誠。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世界上,人和人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而最大的差別就來自認知的不同。北大也好,哈佛也罷,都不過給予一個提升認知的機會。既然被艾誠抓住了,她的使命感讓她不能去辜負這個本可能屬於其他任何人的機會。

從1.0到3.0,她的人生公式

選擇是人一生無法迴避的問題,我們的選擇組成了我們的人生。艾誠認為人之所以會糾結,歸根結底還是患得患失在作祟。然而我們必須清楚一點,沒有完美的選擇,選擇即意味著失去。所以在做出選擇之前,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每個人做人原則的沉澱。“如果讓我給出建議:第一,不要做完美主義者;第二,最好的選擇是,好處多於壞處,而不是毫無壞處;第三,不要等待更好的出現,永遠都會有更好的,也可能更好的永遠都不會出現。”

《留學生》雜誌專訪艾誠:大愛無疆 精誠所至

關於迷茫、選擇、未來……艾誠有一個自己的人生公式。在她的公式裡,人生分為三個版本:

人生1.0版本,你做什麼?也就是思索“小我”的價值;

人生2.0版本,你能幹什麼?這不再是單純的一己私慾,更多的是對別人的價值;

人生3.0版本,你被需要幹什麼?從對別人的價值上升到了,給社會創造的價值。

在艾問記錄過1000多位人物後,艾誠認為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未來人物,就看他做的事情是不是被需要的。而她創辦艾問,也正是出於這樣一種簡單的目的。還在上大學時候的她,曾以為已經有人把財經媒體做得很好很專業了,但事實上是沒有什麼人幹這個事。既然沒有人幹,而時代又需要這樣的一個專業的聲音為中國正在騰飛的經濟發聲,艾誠感到義不容辭。同時她也建議廣大留學生不要為了競爭和重複而活,要為了創新和填補空白而活,做自己想做、能做且被需要的事情!

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關於夢想,艾誠有一個很酷的理論。廣大留學生們要敢於dream big,如果要有夢想,那就許自己一個最大的夢,一個實現不了的夢。設定完這個超級夢想後,從今天開始,每一天都朝著夢想往前走一點,每天都走一點,直到你把這個夢想實現了,然後瀟灑地和這個世界說再見。

《留學生》雜誌專訪艾誠:大愛無疆 精誠所至

如果時光倒流,回到4年前,給剛回國的自己一個建議,艾誠說“很簡單,就四個字‘敬畏之心’”。常懷敬畏之心,人生將少走很多彎路。留學生們,回國的時候,往往比普通學生多了一份驕傲。我們可以驕傲,但驕傲的前提是創造了對社會有益的價值,而不僅僅來自一份自我感覺的與眾不同。 無論是出國留學的第一天,還是留學歸來的第一天,永遠保持從0到1的心態,這樣一種從0到1的敬畏之心,才能使得我們和這個時代同呼吸。

《留學生》雜誌專訪艾誠:大愛無疆 精誠所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