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小小情境圖,濃濃中國味

小小情境圖,濃濃中國味——統編語文教材情境圖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賞析

相對於課文中的傳統文化內容,蘊含在情境圖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有以下特點。一是內容隱晦,需要發 掘才能展露全貌;二是意義深刻,經過引領才能充分 領會;三是情境圖中傳統文化元素更加豐富,視域更加廣闊,突破了相關課文侷限於傳統文學領域的拘囿。基於此,我們要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傳統文化題 材的情境圖,補課文之不足,積學生之底蘊,全語文學科之素養,彰統編教材之魅力。下面,筆者以一年級上下兩冊統編語文教材為例作一賞析與解讀。

一、手工作品圖,傳承大美技藝

手工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向來與中國古典文學相互交融。如《天工開物》《夢溪筆談》《髹飾錄》 《考工記》等手工藝方面的古代著作,既彰顯了文言文的文學價值和獨特審美,又傳承了傳統手工藝技能,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神。將手工作品圖作為情境圖,是統編語文教材的一個顯著特色。

封面圖片是表達教材設計理念的重要載體,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封面為《忙趁東風放紙鳶》。 金秋十月,景美人和。一眼望去,但見遠山如黛,緩緩起伏,盡顯江南秀美。樹木斑斕,層層疊疊,黃紅掩映之下,幾所白牆黑瓦的的民居透著寧靜祥和。沿房而下,一級級梯田延伸到近處。嘉禾豐收,垂穗如叢。松鼠嬉戲於枝頭,小狗奔躍於林間,和諧意味呼之欲出。三五兒童提繩拽線,歡呼雀躍,自由自在地放風箏。一隻栩栩如生的金魚風箏佔據封面主位,金紅二色格外醒目,兩個墨點突出魚眼,靈動傳神。金 魚搖頭擺尾,活靈活現。放目遠眺,一隻只風箏在高風中盡情飛舞,盡情飄蕩,長線斜斜垂入遠處的叢林,給我們創造出無限的想象空間。

一年級小學生剛剛入學,第一次正式接觸語文學科。利用封面資源使其充分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體會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至關重要。筆者結合本冊第九課《明天要遠足》,深度挖掘封面情境圖中的傳統文化元素,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教學活動。

首先,師生共同朗讀《明天要遠足》一課的課文,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聯想,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其次,引導學生觀察封面情境圖,思考:你對圖中哪些景物 感興趣,你想去哪裡遠足嗎?把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拉回到圖中的特定環境。學生依次說出上圖中的景物和活動,筆者適時講解,既能引導學生觀察到景物特點,又激發了學生去遠足的慾望。

到江南遠足,賞民居風情。白牆黑瓦馬頭牆,依山傍水歸明堂,江南民居參差起伏,精緻樸素,作為典型的中國民居,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有些景物特點無需引導學生就能發現,教師要往“深”裡講。有些景物特點學生很難發現,教師要把它提到“淺” 中來。深入淺出,揣摩傳統文化的意味。

到野外遠足,感受放風箏之趣。中國的傳統風箏 扎、糊、繪、放,全由手工,以形寫神,妙趣無窮。蝴蝶風箏形態優美,成雙成對,既有梁祝化蝶的古老傳說,又有雙棲雙飛的美好寓意。金魚風箏形象奇特, 龍睛、鳳尾、鶴頂、獅頭,其平和安寧,象徵和平祥瑞; 方正圓潤,暗示天圓地方;名為“金魚”,諧音“年年金餘”。教師引導學生描述風箏形象時,將以上內容作為教學對話內容,且講且引,隨問就答,教學過程自然彰顯傳統文化內涵,形成學習樂趣。

二、山水花鳥圖,傳承人文志趣

統編語文教材增加了大量中國畫作為情境圖。中國畫歷史悠久,意蘊深厚,多以山水、花鳥、人物為主題。引領學生賞析中國畫,有利於學生由畫及文, 理解文本,因畫生情,感悟文本,從中國畫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精髓——文人志士的人文志趣。

一年級上冊第一課《天地人》和第二課《金木水 畫圖》的情景圖,以蝴蝶頁形式完整呈現了畫家傅抱石的經典作品《一望大江開》。這兩課的教學目標除了朗讀課文和認識“天、地、一、二”等十三個生字, 更重要的是觀察圖畫,理解字義,初步感受傳統文化中的“三才和五行”。因此筆者在識字教學後,重點向學生介紹了國畫《一望大江開》。首先,引導學生由近及遠觀察圖畫。畫面近處是岩石松枝,龔半千和費密同遊,吟詩場合,眺望遠方。中間大片留白,遠處空曠無垠,咫尺之間似有萬里之遙。其次,設置疑問,激 發想象:遠處昏昏黃黃又空無一物,這大片的留白到底是什麼?學生結合畫題得知中間是江水,遠處是天空。進而充分想象水之浩蕩,天之蒼茫,感受天地之廣袤,人物之渺小。最後,在學生對天地人有了直觀的印象和豐富的想象之後,筆者再點出天地人三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傳統文化氣息。

一年級下冊第十二課《古詩兩首·池上》是一首通俗易懂的五言絕句,以白描手法寥寥幾筆便勾勒出 “小娃”形象。該課情境圖中的景物與詩中景物一一 對應,不但形象直觀,妙趣橫生,而且清新雅緻,意境悠遠。在教學本課時,筆者建議:一是通過圖文對照,幫助學生了解古詩中的主要景物;二是詳細觀察情境圖,感受水墨之美:整個畫面花青中略帶墨韻,蓮葉浮出水面,疏密結合,高低錯落,幾支淡雅的荷花挺立水面,或者粉姿盛放,或者初露蓮蓬。一個小娃撐著滿載蓮蓬的小艇在水面上輕行。但見他頭頂三抓髻,脖掛長生鎖,身著紅肚兜,手執青竹竿,濃眉大眼, 嘴角帶笑,頑皮、純真的情態畢露無疑。學生看到這裡,想到這裡,說到這裡,聽到這裡,不但瞭解了古代兒童的衣著服飾和水墨畫以少勝多的寫意風格,更是直觀而深刻地感受到了兒童的樂趣和夏日的情趣, 於詩畫融合中給學生以傳統文化的薰陶。三是提供一年級上冊《江南》一課的情境圖和課文,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性學習,感受採蓮時船行之輕快,身姿之輕盈,心情之歡快,再次加深對“水墨江南”的濃濃印象, 激發學生的讚歎與嚮往之情。

三、民俗生活圖,傳承家國情懷

中國自古就有“入國問禁,入鄉隨俗”的民間傳 統,民俗是最貼近身心和生活、並世世代代錘鍊和傳承的文化傳統。中國民俗包括飲食文化、服飾文化、 傳統建築、傳統節日、姓名文化、信仰禁忌等諸多層面。統編教材的一大亮點便是以情境圖的形式,為我們展開了一幅精彩生動的民俗畫卷,給學生以綿綿不斷的傳統民俗文化薰陶。

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的封面是《兒童晴雪圖》。只見雪滿屋脊,樹披銀裝,大紅燈籠高高掛,福 字春牌貼紅門。藍天晴日照小院,木格窗戶簷下藏。 三個小孩兒或堆雪人,或吃冰糖葫蘆,總角之樂,言笑晏晏。一隻馬紮閒置一側,而柴犬繞雪撒歡,動靜之間,更顯生機盎然。這幅封面情境圖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元素,需要我們深度挖掘,層層揭示。筆者教學本課時,將此圖與本冊第一課《春夏秋冬》結合起來,讓學生觀察封面圖畫,瞭解冬季的景物特點和人們的日常生活。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晴雪初霽的自然圖景, 在觀察與描述的過程中深入瞭解冬天的季節特點; 其次,引導學生觀察畫中兒童的活動,從而瞭解與春節有關的節日文化。一是以冰糖葫蘆為線索的春節小吃。冰糖葫蘆起源於南宋,歷史悠久,酸甜可口,是有名的傳統小吃,具有家鄉的味道,童年的味道,一般在冬季入歲、春節臨近時上市;二是以春牌和燈籠為線索的節日儀式。春牌就是福字紅紙,貼春牌是歡度春節的傳統習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未來一年的期望。而燈籠在古代又名“燈綵”,因其色彩、形狀等特點,被人們賦予了“張燈結綵、團團圓圓、 紅紅火火”等美好寓意。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紮結花燈,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富國強”。一隻小小燈籠裡,也承載著傳承千年的家國情懷。

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時,隨機應變地插敘上述的內容,引導學生從一個季節深入到一種生活, 從一張圖畫聯想到親歷的畫面,從當前的個人經驗走向深邃的傳統民俗文化。傳統民俗文化包含著童年 味、家鄉味、中國味,學生在咀嚼和融合的過程中, 生髮著越來越深、越來越濃的家國情懷。而在這個過程中,民俗生活情境圖是教學過程的樞紐所在,是學生的興趣所在,也是縱情抒洩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道閘口。打開它,學生們遂得以在民俗文化中徜徉。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第三實驗小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