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程紅兵:好的課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程紅兵

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需要通過課程尤其是課堂來實現。懷特海說“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 。我們要把這個基本信念牢牢地把握在心中、牢牢在自己心中紮下根來,在課堂中想盡辦法,讓孩子具有“活躍的智慧”。今天我們的話題就是:創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課堂。我認為,好的課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規範課堂、高效課堂、智慧課堂。

規範課堂

規範課堂有三個維度:目標適當、內容恰當、方法得當。

一是教學目標適當,也就是說聚焦學生的行為,創設適合學生成長的課堂。目標聚焦於讓學生幹什麼,這是課堂教學的行為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行為來體現;過程與方法,也是通過行為來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更是通過行為來體現。因此,設定教學目標要符合學生學情、符合教材要求。

二是教學內容恰當,也就是說教學內容必須科學正確。不客氣地說,我們有些教師在教學中一不小心會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錯誤。比如有一所重點高中舉行模擬考試,本校教師出試題。題目是:黃花崗起義第一槍是誰開的?第二槍是誰開的?第三槍是誰開的?學生一下子蒙了,不知所措。考試結束後學生紛紛找出題老師討要說法。出題老師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說,請同學打開歷史教科書把某頁某段某行讀一遍。學生們一看,課本原文是:黃興連開三槍,揭開了黃花崗起義的序幕。我們說考試要公平公正,既要有範圍又要讓考生猜不到題,說實話這的確不太容易。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出這樣莫名其妙的題目。我把這個案例戲稱為“三槍拍案驚奇”。這樣的題目沒有任何科學性可言,沒有意義沒有價值。

程紅兵:好的課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課堂內容必須服務於學生、基於學生,教師要保證課堂內容恰當需做到以下幾點:檢查——什麼是學生已懂的;概括和提煉——什麼是學生不懂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討論和交流——什麼是學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弄懂的;講授和闡明——什麼是必須老師講的;活動設計與示範——什麼是老師講了也不懂必須通過實踐才能懂的。比如上海建平中學每年都會帶學生出遊,讓學生親身去感受兵馬俑等景觀比老師講課有效多了。

三是教學方法得當,就是教師上課要自然、得體,不要做作,想辦法和學生拉近距離。如今有許多老師上課要創設情境導入課堂,但有的老師的課堂導入,味兒越來越不對,就像歌星演出,一上來就讓學生鼓掌,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直到學生熱烈鼓掌方可罷休。

程紅兵:好的課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舉個例子,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正在學習《帶著尺子去釣魚》一文。文中說,在丹麥,釣到22釐米以下的魚必須放生,否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一位老師在不該設置問題的地方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猜猜看,他們會受到怎樣嚴厲的懲罰呢?” 他把問話的邏輯重音落在“嚴厲”上。於是,學生們大膽想象。第一個學生說:“把釣魚人丟進海里!沒收他所有的錢!”老師搖搖頭表示不滿意。第二個學生答:“讓他坐牢20年。”老師還是搖搖頭。第三個學生說:“判他無期徒刑。”第四個學生說:“槍斃!”……可以說,這樣的答案是老師不斷搖頭搖出來的。其實,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要讓孩子們明白,公民要遵守法律。可是師生的問答完全與教學目標相悖。說到底,這是一個技術問題,就是老師在不該設置問題的地方設置了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偏離正確軌道的時候沒有及時拉回來。

臺灣學者黃炳煌說:打高爾夫球——只要自己打得好即可;打網球——還要留意對方,有來有往;打籃球——還要兼顧團隊成員的合作。但一些教師採用“打高爾夫球”的教學法——只管自己講,不顧及學生反應——有去無回。好一些的教師還會鼓勵並注意學生反應,更好的教師還會鼓勵學生團隊合作。

總之一句話,規範的課堂,要使老師想得清楚,說得明白;學生聽得清楚,想得明白。

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有三個要求:目標精確、內容精當、方法精準。

一是教學目標精確,要有水平要求,要有數量概念,要有質量要求,要有時間概念。也就是說,這一節課你花多少時間讓學生做多少事,完成的質量如何,都要有目標要求。說實話,絕大多數老師沒有這個概念,課時不夠就搶佔學生的自習課。自習課是學生自己學習的時間,誰搶佔了學生的自習課誰就侵佔有了學生的合法權益。

二是教學內容要精當,也就是說要根據學生來設置教學,目中要有人。這句話說起來容易,但好多老師一到教學時就忘記了。舉個例子,一位年輕漂亮的女教師選擇複習課上公開課,出了一個上聯“同學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要求學生用學過的古詩對出下聯。一學生說:“老師是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支紅杏出牆來。”聽課老師鬨堂大笑,執教老師兩頰緋紅。你不能說這位老師沒有認真備課,但她沒有備學生。她在設置這種開放性問題的時候要考慮學生可能會怎麼回答,老師該如何應對。面對學生這樣的回答,老師要沉著冷靜,讓學生說出他為什麼這麼回答,讓他說出這樣思考過程及原因是什麼。學生的原意是:我們這位老師待學生非常好,長得像杏花一樣美麗。今天能有這麼多外校的老師來聽課,說明她的影響很大、名聲在外,所以就“紅杏出牆”了。

程紅兵:好的課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說實話,很多老師在備教學內容方面花費了大量時間,但在備學生方面幾乎沒花費多少時間。因此,教學內容設置要精當,要目中有人,要讓學生感覺到教師課堂教學中和學生要有眼神交流,從學生的眼神和表情就能知道他對教學內容是否理解。

三是教學方法精準,要做到心中有數,基於每個學生的差異。教師、學生和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三要素,缺一不可。這三個要素至少有三種組合方式。第一種組合方式是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這是傳統的教學方式。第二種組合方式是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這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方式,教師是導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第三種組合方式是學生帶著教材走向老師,完全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這是最理想的教學方式,也是最難實現的方式,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實現。正如一句極富哲理的話:“我可以把馬領到河邊,但我無法保證他們都喝水。”

老師的作用在哪裡?老師的作用在於無向處指向、於無法處教法、於無疑處生疑、於無力處給力。換句話說,老師的作用就在於,給孩子力量、給孩子柺杖、給孩子腳手架、給孩子資料包、給孩子相關的工具信息,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關於評價課堂,我認為好課除了教師的講解精彩度,更應注重學生的參與度;除了教學環節的完備性,更應注重教學結構的合理性;除了課堂教學的活躍度,更應看每個學生是否真正進入學習狀態。熱鬧有時是好課,有時未必是好課。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裡,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日本學者佐藤學先生的這句話切中時弊。

智慧課堂

智慧課堂有三個維度:思維層次更高、開放程度更廣、文化意味更濃。

我們要把將規範課堂的“當”提升為高效課堂的“精”,更進一步又昇華為智慧課堂的思維層次、開放程度、文化品味。

一是思維層次更高。杜威說:“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唯一的直接的途徑,就是把學生置於必須思考、促進思考和考驗思考的情境之中。”“困惑是思考的不可或缺的刺激。”

程紅兵:好的課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舉個課例,美國中學生物老師薩拉上了這樣一節課,她問:“太陽——是活的麼?”薩拉讓學生按主張分組,展開討論。主張“不是”的A組,主張“是”的B組,拿不定主意的C組。AB兩組學生使出了渾身解數展開辯論,盡最大努力說服C組加入自己一方。

像這樣的開放式的討論,我們不少老師可能會上成這樣,A組說的有道理,B組說的有道理。而後,讓學生把教科書上給出的答案齊讀三遍便草草下課。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老師怕再開放式地討論下去,局面就無法掌控。

而薩拉的做法就讓人眼前一亮。在大家相持不下時,她不失時機地收了網:大家爭論的焦點其實不是太陽,而是“活”的判斷標準。A組的“活”,是生物學標準,B組的“活”,是天文學標準。科學分類標準本來就是人定的,大自然那麼複雜,人定的條條框框難免會有漏洞,有例外!

薩拉教學的意義,不僅是生物學的生命標準,更主要的是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課堂上迅速提升——一是對聯想能力和類比推理的訓練,這種遠距離聯想配合類比推理,正是許多創新的開端;二是對傳統科學觀的挑戰,課堂辯論微縮了人類科學曲折前行的歷程,這種“不確定”的體驗,比“確定”的知識點更重要;三是面對爭議時溯源的思路,善於從眾說紛紜中找出衝突根源,從本質上解決爭端。總之,這節課,區別不在當下而在日後。

程紅兵:好的課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正如美國學者奧斯伯恩所說:“科學家的特質之一即具有批判性和理性質疑精神,學生缺少發展科學辯論能力的機會,是現代教育的重大弱點。”教育的最高目標即“思維自由”。成功的教育就是給學生一個夢。技巧可以速成,思維能力要從小培養。

二是開放程度更廣,也就是能不能把課堂打開,能不能進一步把學生思維打開。舉個例子,北京十一學校歷史老師魏勇執教《美國獨立戰爭》一課,首先播放了一段站在美國人立場拍的紀錄片,內容是關於美國建國的歷史和獨立戰爭起因的,根據視頻內容,讓學生討論美國人該不該抗稅。一般老師可能也會分組讓學生討論,討論得出的結果與教材說法一致就結束,這堂課的教學目標達成。而魏勇老師是怎麼做的呢?等學生各自的觀點基本明確之後,他又播放了一段反映同樣內容的紀錄片,不同的是這一段是站在英國立場拍的。同樣的歷史事件,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湧入學生腦海,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思維打開了。

課堂需要讓學生找答案嗎?需要。這就好比是給了學生很多逗號、句號,給了學生很多知識,很多所謂的真理,這些是需要的,但除此之外,還應該給學生一個個的問號,讓學生通過充分想象、充分思考去探索答案,通過開放的課堂打開學生開放的大腦。正如盧梭所說: “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

程紅兵:好的課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三是文化意味更濃,課堂教學教師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要有自己的價值思想。

一堂好課的組成要素當然包括了教學技巧和課堂管理方法,但是僅僅掌握一些教學技巧和管理方法是絕對上不出一堂有智慧的課。智慧的課堂需要教師有深厚的學養,需要教師對教育、對課堂有深刻的理解。濃厚的學科修養需要積澱,深刻的課堂理解需要批判思維。

教師是成人世界派往兒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教師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引領者。真正的高效課堂、智慧課堂不應過分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熱鬧,應注重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表達交流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拓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點燃學生的夢想,把教材還給教師,把學習還給學生,把思考還給老師和學生。

(作者:程紅兵,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