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思維才情積累——我的高考閱卷體會

作者

宋志強,高中語文教師,山西省中語會會員。從業十載,難得“學為人師”;年過而立,終愧“行為世範”。

孟子曾經指出君子有三樂,其中之一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世界很大,想“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恐怕很難。但在幾天閱卷的過程中,能飽覽三晉英才的各樣手筆,卻也不失為另一種樂趣,從這個角度來說,閱卷是辛苦的,卻也是幸福的。

下面,我從“思維”、“才情”和“積累”三個角度來與大家分享我的閱卷體會。

思維才情積累——我的高考閱卷體會

思維

面對從2000年到2035年的多段材料,我們的學生能在考場上那麼有限的時間裡發現材料之間的有機聯繫——或是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角度來審視我們的祖國,或是從挫折與收穫兩個方面來看待自己與祖國的成長,或是從中國夢的高度來俯視所給的各段材料……體現了當代中學生對自我、社會、國家三者之間關係的深入思考。能於短短八百字篇幅之內出入於小我與大我之間,做到收放自如、開合有度,確實難能可貴,我們為學生點贊。

但同時我們也期待著,能夠達到有機組織材料而非簡單羅列材料的同學,能否比目前更多一些?學生在並列式或簡單的遞進式思路之外,能否對材料進行更加多樣的思考?

思維才情積累——我的高考閱卷體會

才情

在學生的作文中,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精妙的譬喻、一串又一串精緻的排比……修辭的運用已令人目不暇接,又有許多精妙的構思為文章錦上添花:有人用紅、黃、藍三原色來形容材料中所提到的不同內容,有人用穿越的方式來架構整篇文章,有人借清風明月展開娓娓的訴說……說不盡的精彩,每每給人珠玉滿眼的感覺。

但同時我也每每自問:修辭的堆砌能否等同於我們所說的有文采?構思的精巧能在多大程度上彌補思考深度的不足?如果我們承認好的語言是對思維的準確、明白的表達,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學生把握語言修飾的分寸?

思維才情積累——我的高考閱卷體會

積累

才情是對思維的準確表達,思維的深度和高度則取決於自己的積累。在學生的作文中,我們看到秦皇漢武的風采,也看到高鐵和互聯網的剪影,我們注目於中美貿易戰的硝煙,也凝視著汶川地震中一個孩子的身影……圍繞所給材料,學生們展開種種聯想,古今中外,信手拈來,積累不可謂不豐富。甚者,名言古句雜沓其間,形成獨特的文白夾雜之風,令人懷想民國時期諸位散文大家的遺風。

但我也往往被學生作文中突然冒出的李白、杜甫、文天祥搞得暈頭轉向,被每段開頭皆引幾句不倫不類的名言的文體搞得啼笑皆非,我們有積累,我們“家財萬貫”,但可不可以不要表現得這麼“暴發戶”?

思維才情積累——我的高考閱卷體會

最後,我跟大家分享一件事:有一天我去晉祠玩,臨近結束時路遇一家三口,孩子的媽媽一邊往外走一邊問這個孩子“今天好玩嗎?”“有沒有收穫”諸如此類的問題,孩子一一回答“很好”,然後孩子的媽媽說:“好的,那今天回去寫一篇作文。”孩子最後很無奈地回答:“好吧。”

孩子媽媽的初衷無可厚非,但我想,教育是否意味著這樣的一種點對點式的直接的輸入和輸出?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的急功近利的方式又應該為今天孩子們這種尋章摘句、牽強附會的“暴發戶”式的表達負多大的責任?可不可以再多給孩子一些消化吸收的時間,讓他們更加自然地表達自己?可不可以再多帶孩子們經歷一些課內課外的生活,讓他們更加從容地信手拈來?

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我們沒能搖動另一棵樹,那可能不是風不夠大,而是我們沒有找準合適的契機去觸動那棵樹的內心。

願所有的學生都能做到文從字順的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