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練太極勁的竅門以及身法練法,太極名家二十多年的經驗分享~

練太極勁的竅門以及身法練法,太極名家二十多年的經驗分享~

張耀忠:吳式太極拳名家,從師於王培生。對太極內功、內勁有深刻研究。曾任北京軍事體育學校副校長、北京市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名譽會長。

我曾經打過20年太極拳,開始的時候不懂什麼太極勁,套路學了很多,老套路、新套路、長套路、短套路、快套路、滿套路、單人練的、兩人對打的,這都是空架子,跟人一搭手,手上沒有東西,人家一扒拉就走掉了。我說我這個人塊兒也不小,腦子也不笨,為什麼我就不行?主要就是沒有掌握這個太極勁。

練太極勁是有竅門的,過去不輕易告訴人,有的人也不太懂。人家沒有告訴你,你怎麼練都不行。我告訴你,你當場試驗就行,懂了就會豁然開朗,立竿見影,以後再打拳跟以前大的就不一樣了。

這個勁怎麼找?一般我們都是打拳裡面一招一式地找出來。當然需要有師父指點了,苦練三年不如明師一點。沒有師父的指點你打一輩子拳也不一定能找著。

我這裡可以告訴大家一些共性的東西,告訴你最省心、最省力的竅門,讓你能把太極勁練出來。

練太極勁的竅門以及身法練法,太極名家二十多年的經驗分享~

什麼竅門?就是反向思維,把你的思想轉變一下,來個180度的轉彎。太極拳是練反常的,太極拳要學習的東西是超過一般常識範圍以外的東西。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無為而無所不為。要體會動作意念上的“反動”,深刻理解“物極必反”的道理。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看你能不能進入這個思想軌道了。比如平常年輕人喜歡掰手腕,都是在手上使勁、較勁。太極拳跟這恰恰相反,和人家握上右手以後,握上就握上了,不想它了,他是想這隻左手,空著的這隻手,悄悄地、秘密地那隻無形的手在握著。

結果這隻手就產生對方掰不動的勁力了,想左手,作用到右手,實際上是作用到全身,全身的整勁作用到右手。你們可以試一試,看是不是這麼回事,這就是反向思維。

練太極勁的竅門以及身法練法,太極名家二十多年的經驗分享~

太極拳是用哪隻手不想哪隻手,如果你用哪隻手想哪隻手那叫雙重。“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雙重之病未悟爾”。哪個地方棚上,就用哪個地方較勁,這根本不是太極拳,那是門外漢,你必須想著相反的方向。

我看有人寫文章,教練雲手,說悟性高的三個月就有氣感,半年就會怎樣。其實,我告訴你方法,你馬上就出功夫。

這雲手走的是三道圈,手腳圈、肘膝圈、肩胯圈,三道圈中都有氣的中心圈。

手腳圈是這麼走的:右手從下向上、向右走的時候,跟左腳的腳後跟相呼應、相照應。再繼續向右弧形走,依次對應就是腳的外側、腳的小指、繼續走就是腳的大趾,上面右手一翻就走右腳的大趾、小趾、腳外側、腳後跟。你只要這麼一練,這麼一走,你那手上就不是空的了,就有東西了。這是手腳圈,左右都是一樣的。

練太極勁的竅門以及身法練法,太極名家二十多年的經驗分享~

肘膝圈,右肩找左胯,左肩找右胯。如果你要掌握了竅門,當時你就可以出功夫。

三道氣的中心圈,就是大圈裡邊有氣圈。比如野馬分鬃,手找肩,肩找手,肘開,手開。其中圈中都有氣。

這就是法,練拳不出功夫就是不得法,你掌握了這個法以後,你一下都掌握了,就豁然貫通了。像公園裡邊現在打太極拳的,棚捋擠按,我也打了20年,就是不出功夫,後來我知道了,那我就出功夫了。

這給了你一把鑰匙,你就可以把太極拳的式子都打開。保證你手上有東西,得一萬事畢。這樣既能健身又能防身,一舉兩得。

太極拳的身法

一、周天太極拳的身法:

練太極勁的竅門以及身法練法,太極名家二十多年的經驗分享~

身法,無論打拳和推手以及器械運動,都必須注意身法的運用,也就是說,要學會使用自己的身體的方式方法。把身法的諸要點掌握好了,對於練拳和推手都有很大的幫助。

身法分上、中、下三盤。上盤包括頭、頸,中盤是軀幹(又肩到胯),下盤是由胯到腳。共有九點要求:

1、松肩:肩為上肢的根節,從肱骨頭到肩胛骨。肩胛骨這個部位就像是一個盤子,叫做肩盂(關節盂),肱骨頭與肩盂相吻合形成肩關節,來回能轉動。周天太極拳要求松肩,松肩的目的與作用,是為了把全身勁力傳輸到手上去,並達到對方身上。因為手是跟對方接觸的,只有放鬆肩部肌肉,消除對氣血的阻力,才能把勁力傳輸過去。如果不松肩,僵硬的手上再使一點力,比如握緊拳頭,那麼,你的手臂就會有飄的感覺。你把肩關節一鬆,那你手上的氣血馬上就過去了。所以,練拳的時候也要松肩,肩一緊張,手就涼,氣血到不了末梢。所以,必須放鬆肩關節。松肩的方法很簡單,即意想肩井穴,肩關節就鬆開了。在技擊中,即便是用肩直接去靠擊對方,也必須松煎,那樣深沉勁才會釋放出來。

2、墜肘:也有叫做沉肘的。沉即下沉,墜也是下墜。肘關節,就是大臂、小臂曲折後的突出部。墜肘,就是使肘關節常保持松沉的狀態。墜肘與松肩有著密切的連帶關係。因為肘為上肢的中節,手為稍節。要使全身勁力達到手上去,在放鬆根節(肩)之後,必須通過中節才能達到稍節。所以,肘(中節)必須要松沉。如果肩鬆了,肘沒有松沉,還是僵硬的,那樣氣血就會回到肩上去。因此,肘必須要沉下去。肩一鬆,肘一沉,意、氣、力就到手上了。老拳譜上說:“肩鬆氣到肘,肘沉氣到手,手心一空,氣貫指稍。”無論是出拳或發掌,都必須松肩墜肘才有內勁。墜肘的目的和作用與松肩同。習練墜肘的要訣是,意想曲池穴從肘外下去找少海穴即得。松肩墜肘應時刻注意養成習慣。

3、涵胸(含胸):胸部是保護內臟的,並影響下肢。一涵胸,腿就輕靈。涵胸還有助於跳躍。我們練拳是以獸為師,學習貓竄、狗閃、兔滾、鷹翻、鯉魚打挺、槐蟲蠕動,以及龍騰虎躍等等的技能特長,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遊的,只要是比人靈巧高妙之技,都要模仿,這是武術仿生學。例如貓竄,當其胯膝足關節捲曲之後,還必須涵胸,其目的就是要使身弓有彈性。涵胸的訣要也是很簡單的,意想鎖骨放鬆即得。涵胸是含蓄的意思,也是含苞待放之意,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胸一涵,氣則下沉于丹田,達到空胸實腹、上虛下實的要求。

4、拔背:拔背在技擊上也屬於身弓。其位在大椎處,面積約10釐米見方。拔背的方法就是意想大椎及其周圍約10釐米面積的皮膚與內衣一貼即得,不是故意拔,用意大了也不行。拔得太過了身體就會搖晃。拔背與涵胸是相輔相成的,拔背是為了挽救因涵胸過大(如兩肩前合胸收而把脊柱拉向前彎成羅鍋腰時)才用拔背。在推手發勁時用拔背,即所謂“力由脊發”,就是從大椎這點發出來的。

5、裹襠:裹是包裹的意思,目的是為了收縮括約肌(肛門處肌肉),不使中氣從肛門處跑掉。要中氣不散,則須“夾起尾巴”來。意想尾閭一收則得。

6、收臀(斂臀,也叫溜臀):是指臀部不可突出。一般人在平時狀態是突臀的。收臀跟拔背是相呼應的。無論盤架子或推手,都須把臀收回來,它的作用是使身體達到平衡穩定。臀一收,脊柱也就正直了,身體四周面積(場)也就大了。使身體中心微微下移,使臀大肌鬆弛下去即得,收臀就是為使臀跟脊柱保持垂直一線。突臀則氣湧胸膛,溜臀則氣沉丹田,所以應該放鬆臀大肌。

7、松腰:腰很重要,腰字的結構,就是肉月旁一個要字,它是一塊重要的肉(部位),腰是管四肢的總機關。腰為軸,四肢為輪,以軸貫輪,腰部松轉,催動四肢手腳。但松腰不可想腰,一想腰,腰部肌肉反而緊張,鬆不開,松腰的訣要是意想收肚臍,腰部的肌肉就鬆開了,腰部肌肉鬆開,還有助於溜臀,二者有著密切的連帶關係。

8、抽胯:抽胯是補松腰的不足,胯是底盤,能掌握步法的大小一致。如開胯時,則左胯抽一抽,右胯挺一點。反之亦然。腰子(內腎)同時也轉動。胯的動作好,則骨盆能托起脊柱來。換步時要注意抽胯,以保持身體正直,既穩定又靈巧。抽胯與松腰、溜臀都有密切的連帶關係,三者符合要求,那麼“身隨步轉,步隨身換” 也就容易了。

9、頂頭懸:上頸是上盤。上盤功夫最重要,常言道:“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形容頭是起帶頭作用的意思。人的中樞神經位於大腦,所謂“以心行氣”七是以中樞神經帶動的。頭部有五官七竅,拳術要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眼觀六路就是觀左中右,上中下。用兩眼餘光向外掃視,可使人的精神振奮,狀態反射靈活。我們身體的一切行動都通過大腦來指揮。頭頂好像是個定盤星,定盤星一丟,就沒有準了。所以要做到頂頭懸,不丟頂。怎樣做到頂頭懸?首先須做到尾閭中正,“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二目向前平遠視,使頸椎七節鬆開,百會穴微微有點感覺就夠了,到此就不再注意它了,若用意過大就不穩了。

以上所講的九個部位,九點要求,也就是九項規則,這九點互相之間都有連帶關係。上述九點都做到了,全身上下也就活了,這樣就可以練到摸哪兒哪兒沒有東西,叫做“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