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I 專欄 I 一口一個氽湯圓子

I 專欄 I 一口一個氽湯圓子

何祚歡

愛聊天的老頭

用嘴聊了半世,筆聊了700萬字

但還是嘴佔上風

許多人不曉得我還出過一摞書

其實這無所謂,咱們接著聊,聊武漢

I 专栏 I 一口一个氽汤圆子

談炎記的水餃,嘴大的人一口一個,嘴小的、斯文的,一個要兩三口才能吃完。一口咬下去,又軟又彈,嚼起來滿嘴鮮香。老漢口誇它的話也別具一格,說這叫“一口一個氽湯圓子”!

談炎記水餃的肉餡,做起來確有氽湯圓子的講究。肉要以肥瘦相間的“五花”為主,為了嫩滑,還要適當用一點“前夾縫”。剁好之後要用做圓子一樣的力氣攪出勁來。沒有粘而韌的勁,這肉餡吃進口就是散的,花肉錢費力氣吃一口豆腐渣,誰還再來?

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份講究裡還藏有秘而未傳的另一份講究——他家的肉餡,不是純豬肉。

也不知談老闆是怎麼研究出來的,他家的肉餡是豬肉牛肉混搭的!用牛肉加強鮮味,用牛肉吸水,他家的肉餡就不像一般水餃的肉餡那樣,一時鬆鬆垮垮,一時疙疙瘩瘩。勁道爽口之中,那種鮮味就不是常見的氽湯圓子味可比的。

I 专栏 I 一口一个氽汤圆子

從我們見識過的談炎記當年的水餃,我猜想談先生一定是個吃飯用心的人,不然他不會在熬湯、用油、和餡這許多方面下足了功夫之後,還會在餃子皮上動腦筋。

水餃這種小吃,是比較名實相符的品種,它那一碗湯就註定了它只能是正餐之餘“墊補墊補”的角色——以味口博人,不必求盡情一飽。它的功夫應該從一碗端上桌的那個階段就要做好。好水餃沉在湯裡,湯要清徹,漂幾星油花,最講究的時候,湯麵上還灑了幾絲蛋皮,幾粒生蔥。那白白的水餃皮在湯裡盪漾著,如輕羅隨風,似雲絮在空,誘得你迫不及待地取匙便舀。吃到口時,首先感覺的就是皮。好水餃,皮薄卻勁道,那皮厚的、一嚼爛軟如泥的,自然就是上不得檯盤卻硬撐著來的。

I 专栏 I 一口一个氽汤圆子

談炎記的開山祖,一定比較過自己家和別人家做好做壞的許多變化,才留心著,擀皮絕不馬虎。更絕的是,絕不讓擀好的水餃皮過夜——沒用上的皮,當面片吃掉、送人都可以,絕不會第二天還拿上案板。放“醒”了的皮,包什麼都是白包。談炎記為了保質量,這點兒本錢還是捨得的。

談炎記的水餃,吃到一半時你會在湯勺輕觸碗底撈水餃時,隨勺帶上來幾粒海米丁,幾粒榨菜丁。水餃嚼爛嚥下之後,那些小丁丁還會引起你繼續咀嚼的興致。它們脆脆的,彈彈的,各有各的勁道,各有各的鮮美,在似飽非飽之際,這樣的咀嚼便格外地多了些雋永,有品不完的餘味。

在一次次升級的經營中,談炎記成了大家曉得的招牌。它的生意便由“尋人來買”變成了“人尋來買”。遊動的水餃擔變成了定點的攤:漢正街利濟路上首,吳家巷與德隆裡之間,老街坊一看就曉得這是個風水寶地——往上(指漢水上游方向)有武聖路“過對河”碼頭,往下有利濟路發電廠,幾條街的鋪面一河的船,白天買一碗水餃“墊補”一下的人不斷。周邊大小茶館幾十家,戲園子上有“長樂”,下有“黃金”,緊挨著還有建國電影院。夜晚散戲後的生意可以做到轉鍾。

I 专栏 I 一口一个氽汤圆子

就這個地段,光憑走路瞎撞過來的人,生意就夠做的了。但做了幾天就發現這有點得罪人。

在吳家巷斜對門,有名的久成巷口子上,老早就有一家做出了名的曹國記水餃,倚巷子口擺兩張桌子,只做晚上的買賣,做得風生水起。談炎記一來,豈非有打對臺之嫌!

實際上,談炎記立地一開張,這對臺就打上了。兩“記”都努力,力量悉敵。

後來是談炎記遷到了利濟路三署街口,兩家隔空打擂,依然平分秋色,卻叫這一帶的人們吃了許多年的好水餃。

文 | 何祚歡

圖片 | 來自於網絡

排版 | 王時青

文字校對 | 肖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