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欲加之罪!澳大利亞“反華派”的表演,讓這個機構再“躺槍”

據外媒報道,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教育廳與孔子學院合辦的中國文化項目正面臨裁撤,原因是擔心當地學校受到“外國影響”。然而,就在上個月,澳大利亞已經通過官員訪華、外長表態等方式嘗試修補對華關係。輿論質疑,澳大利亞發出自相矛盾的信號,對改善對華關係是否真有誠意?

中澳輿論不友好,孔子學院就會首當其衝

據《澳大利亞人報》報道,新南威爾士州教育廳之所以決定審查自身與孔子學院的關係,“是為了確保不受外國勢力不正當的影響”。而所謂的“外國影響”,許多媒體認為,一般就指“中國影響”。

媒體報道顯示,去年下半年以來,澳大利亞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聲稱中國試圖“滲透”該國,影響其國內政治,澳部分政客和媒體的煽動則大面積毒化了其國內的輿論氛圍。

這一過程中,孔子學院可謂第一時間遭遇“躺槍”。去年底,香港亞洲時報在線就注意到,因為部分資金來自漢辦,而漢辦直接隸屬於中國教育部,在澳孔子學院經常遭到批評。一些觀點捕風捉影,稱這種與政府的聯繫意味著,它們將被用於限制學術自由,進行政治宣傳,從事間諜活動並削弱澳大利亞的價值觀和制度。然而,並沒有證據表明孔子學院從事了這些活動。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南太平洋研究室主任郭春梅在接受參考消息網採訪時指出,在澳大利亞國內整體輿論氛圍不好的背景下,孔子學院成為“靶子”並不是意外的事情。澳大利亞炒作孔子學院“文化滲透”由來已久,最近其最大軸心州又表示要重新評估孔子學院。類似炒作是澳國內“反華派”一脈相承的手段。

她說,“澳大利亞喜歡炒作孔子學院的‘滲透’,但實際上,這更像是‘欲加之罪’。孔子學院的設立本身對澳大利亞是有利的,有助於當地學生學習中文、赴中國旅遊、促進中澳交流等。孔子學院能夠在澳大利亞迅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順應了澳大利亞本國的需求。”

郭春梅還強調,由於孔子學院帶有濃厚的中國色彩,一旦中澳兩國輿論不友好,孔子學院就首當其衝。但是,美國、英國同樣在澳大利亞設立眾多學院,卻並沒有被澳大利亞定性為“文化滲透”,這說明澳大利亞擔心的並不是哪一個國家文化滲透的問題,而是澳大利亞還沒有適應中國對澳大利亞影響力上升得如此之快。

而在分析澳大利亞目前呈現矛盾態度時,郭春梅指出,澳大利亞國內在對華關係上存在不同聲音。她說,此前,澳大利亞外長表達訪華意願,貿易部長直接來華,都釋放了改善對華關係的積極信號,但這隻能代表澳大利亞外交口希望改善關係的態度。這種表態是在整個澳大利亞國內輿論氛圍沒有扭轉的情況下,稍微出現的積極聲音,中澳關係整個基本面還沒有出現特別積極的、轉折性的動向。

多數外國人認可孔子學院的文化交流貢獻

能夠看到的是,近期有關孔子學院的非議不僅出現在澳大利亞一個國家。美國也有參議員指責中國在美孔子學院威脅學術自由,且有竊密風險,應予關閉。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周鑫宇看來,孔子學院屢遭“躺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西方對中國存有偏見。這種偏見包括意識形態偏見和文化偏見兩方面。前者是西方對中國政治體制抱有敵意,後者是西方一些看法認為自身文化更為優越,視東方國家文化為前現代文化。前者體現為一些言行上的“欲加之罪”,而後者意味著文化衝突、成見本身的存在,這些也恰恰都是增進文化交流的意義所在。此外,“躺槍”的次要原因是在於孔子學院在體制上與中國政府關係緊密,以這樣的面貌出現在西方一些地方,尤其又遭遇一些特殊時刻,就會出現孔子學院被誤解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偏見在國外不是普遍存在的,偏見影響的深淺程度也並不一致。很多外國人對這種文化交流的感受都比較純粹,不能因為一地、甚至一時出現的偶然因素,就一概而論孔子學院在國外都受到排擠。”

周鑫宇說,孔子學院本身沒有“文化入侵”的企圖,更沒有政治上的主觀想法,如今面對個別抹黑,如何解決類似的問題尤其值得思考。他認為,官方與民間各司其職更有助於問題的化解。

“首先應該針對不同國家採取不同的對策,另外,有沒有可能進一步實現孔子學院的民間化?如果能夠依靠某種公共資金而非體制身份來運營孔子學院,讓文化交流在一些敏感地區能夠得到維持,因地制宜做出調整,這是可以考慮去做的。”

此外周鑫宇還提到,從危機處理的方法看,應對此類情況也需要注重及時發聲,充分溝通,民間在前,政府在後。“越是這種情況越是要有耐心,而只要我們做得是對的,就不必在乎一時的得失,日久見人心。”

“歸根結底,孔子學院是做文化交流的機構,文化講究以文化人,文化交流更是長期耐心的工作。這些年孔子學院發展很快,這就更需要完成一個從速度到質量的過程。在文化溝通的視角下,做好文化交流需要更多地去交往、溝通,促進民心相通。”周鑫宇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