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2018親身體驗:大學生畢業後,再遷回農村有點難

昨天,小新在聊天軟件上問我:你轉了戶口沒有?

2018親身體驗:大學生畢業後,再遷回農村有點難

我說,進大一那會就被迫從銅梁拉到學校了,我不是農村戶口所以我之前沒有他們那麼多煩惱,也沒太多關注,這幾天陸續時間,以前服裝班和現在裝潢班,好幾個朋友表示苦惱,

因為大家都知道現在農村戶口炙手可熱,當然其中的利益大家都看得到,班上有位女生被迫由“農業”變成了“非農”,但後來她聽說了一些事情之後,才恍然發現自己不該轉,準備找老師“算賬”,她那幾天氣的額頭滿是豆豆。

如今轉回農村太難了,甚至現在出現了很多農村出來的大學生變成了非轉農,也就是沒有戶口,既不能轉回原來的農村戶口,享受優良的集體分紅政策,也不能是城市戶口,同時享受不了城市政策,甚至很多80後的新生兒也落實不了。後來一次下課,大家都在想辦法說不轉,我當時也是這麼想的,因為我覺得他們現在轉過來了如果以後沒有相應的保障那麼不是又像現在我那些哥哥姐姐那樣嗎?“非農非城”?

2018親身體驗:大學生畢業後,再遷回農村有點難

既然94年之前包分配政策自然不存在這些問題,那麼現在的新政策出來就得要想到往後的問題,或者讓我們平民看到以後的保障,活在這麼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地方何來爭取自己的權益呢。

他們最後基本都被轉到了城市這個川美戶口,大家也暫時性的把萬惡戶口本保存在了這裡四年,對我們來說是1年或者2年,那麼等我們畢業農村戶口的同學到底還有沒有新的保障大家都拭目以待吧,我希望不要再看到“似農非農”的目前這個到處遍佈的狀況。社會不給年輕人機會和空間,當無路可走,當面對前途我們失望渺茫同時又懷有希望想著結婚生子養家賺大錢時,真的是無法想像的,女的做小三二奶,男的販賣打砸搶偷,不給希望,其實就像是定時炸彈。

我很想問,為什麼在城裡有穩定工作的公務員能將戶口遷到農村,他們一個從農村出來的畢業生,回到農村卻要失去農村人的身份?

以前曾初報道了相當一部分公務員將其戶籍從城市遷往了農村,這個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利益在驅使?農村戶口的價值不外乎就兩項:一是房屋改建價值,二是參與土地徵用補償費用以及集體經濟組織分紅的功能。這些都與土地脫不了干係,農村戶口和土地加在一起得到的是“利益”。

2018親身體驗:大學生畢業後,再遷回農村有點難

有一種特殊情況,如外出學習(大學生),服兵役後返鄉人員,他們雖然喪失了農業戶口卻未活得城鎮居民的生存保障和就業渠道,社科院表示:戶籍政策和戶籍法對轉成城市戶口有嚴格規定,對轉成農村戶口要求不是很嚴格,這也就導致了法律上的空白點。

不過對於大學生“非轉農”問題也存在爭議,農民覺得:你們大學生在擁有城市工作的同時,還要回來和我們搶土地資源。外媒也注意到中國關於農村戶口觀念的轉變,也有說,這些學生真正想做的並不是種莊稼(真是看得透wa),他們想工作和土地兼而有之,這是不公平的。

所以到底該怎麼辦,社科院又說了,“只要沒有找到正式工作,沒有國家保障就該為他們;留下一畝三分地作為保障。有很好的國家保障怎麼好可以和農民搶飯碗,對於沒有國家保障的人,為什麼連農村保障都不給他呢?”

像現在還是有很大部分人都還處在這樣一個城市與農村戶口的夾縫裡生存,政策一日未出,他們就不知道何時才能給自己也給後代一個交代。

如果戶籍管理本身沒有明確規定,從憲法來解釋,憲法規定人有居住自由,願意在農村就農村願意在城市就城市,那麼戶籍也應該是可以遷回去的。但沒有上面沒有政策,基層單位一幫CH就很不以為然地拒受,“非轉農,辦不了”完事!

但,當我看到新聞:黃奇帆表示,重慶戶籍改革不是為換土地,他說“這是用農民的青春,有效的工作,在城裡工作的時間換來的,沒有任何其他前提。”針對這一點我著實沒看懂,我覺得太有“內涵”了,我比較膚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