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非遺在身邊:即將消失的龍骨坡擡工號子

龍骨坡抬工號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6月,國務院批准搬運號子(龍骨坡抬工號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遺在身邊:即將消失的龍骨坡抬工號子

“抬工號子”發源於龍骨坡,廟宇鎮地處渝鄂邊界,四周險峻的山峰連綿不絕,距今204萬年的“巫山人”———著名的龍骨坡古人類遺址在其境內,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龍骨坡抬工號子”這種民間音樂形式在巫山人世世代代辛勤勞動的汗水裡孕育產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龍骨坡的先民們為了生存要建屋造房、架橋鋪路,特別是在搬運大型的石料等材料時,必須要出動眾多男性青、壯年,以集體力量擔負,這就形成了抬工群體。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抬工們通過吼唱號子,加強勞動紀律,抒發內心感情,緩解疲勞,使集體步力合一,輕鬆協調,慢慢就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抬工號子”。“龍骨坡抬工號子”根據音樂速度分為快腿號子和慢腿號子。路面平坦時抬工們採用快腿號子,其歌詞內容豐富,風趣幽默,曲調歡快高亢,如《啄啄號子》、《倒採茶》等。

非遺在身邊:即將消失的龍骨坡抬工號子

遇崎嶇路段時抬工們採用慢腿號子,其歌詞內容靈活,無固定歌詞,多以唱歌的方式傳達腳下的路況,採用問答方式,前後統一,曲調平穩,旋律起伏。如《喲嗬號子》等。龍骨坡抬工號子具有節奏規整,領和對稱,速度平穩樸實等特點。

非遺在身邊:即將消失的龍骨坡抬工號子

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先進的生產工具改變了原有的生產方式。同時,由於人們文化意識的轉變,使眾多古老的民俗現象逐漸消失。而“龍骨坡抬工號子”是一種傳唱性的口頭文學,所以極少留下文字資料。加上老一代抬工相繼去世或年邁體衰不能再抬再唱,年輕一代大多不願學習他們認為是過時落後文化的“抬工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