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姚同山或象徵性留任董事 中國聖牧“邵根夥時代”市場謹慎觀望

號稱“全國最大有機乳品有限公司”的這家企業目前已淪為仙股,在創立第八年也迎來了首次大額虧損。為扭轉頹勢,公司徹底進行 了一場高層換血,但投資者對此表現冷淡

姚同山或象徵性留任董事 中國聖牧“邵根夥時代”市場謹慎觀望

《投資時報》記者 文馨

姚同山還在。

作為中國最大有機乳品及原料奶生產商之一中國聖牧(1432.HK)的創始人和主要單一股東,他已表達了在即將召開的2018年股東周年大會上留任董事的意願。不過此刻,這位前蒙牛首席財務官,這個自2010年開始一心想在內蒙古巴彥淖爾沙漠中締造奇蹟的人,更像是一座佛龕般的存在。

或許這是比徹底出局更為殘酷的選擇。但注入太多心血,一度曾寄望被伊利股份(600887.SH)入股拯救卻最終失敗的姚,沒有第二條出路。

從股價來看,截至6月5日收盤,中國聖牧報收0.79港元/股,較該公司2016年10月創下的2.65元/股高點已蒸發70.2%,即便比之同年10月伊利股份宣佈有意出資52.9億港元獲得其37%已發行股本時2.25元/股的出價,亦低出65%。

至於業績,2017年度,中國聖牧遭遇企業創立八年來的首次虧損。數據顯示,該公司全年營收27.07億元,同比下滑21.9%,實現淨利潤為-9.86億元,同比下滑244.8%。而具體到業務,奶牛養殖和液態奶兩大主力板塊的收入都明顯下滑。

業績不可遏制大幅衰退,也成為這家四年前才上市企業的董事會全面改組、原股東或高管集體大換血的催成因素。

其實早在2017年6月和12月,事態已現端倪。姚同山辭去公司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崔瑞成離任公司財務總監職務後,先是控有公司20%股權的大北農(002385.SZ)董事長邵根夥取姚代之成為代理首席執行官、王躍華成為代理財務總監,而後又有近期7位老董事即將退任。

在外界看來,對姚同山的慰留,不妨看作是新股東出於穩定基層員工和經銷網絡考量的某種戰術性決策。業內資深研究人士對《投資時報》分析指出:“首先,首席執行官和財務總監都已換掉,證明原來的股東可能不能勝任。其次,上市公司如此大額度虧損,原來股東、管理層也無力挽救,所以財報上一次性計提6.5億元壞賬,可以判斷是將調整一步到位。”

一切人事變更,要待6月29日的股東大會投票表決方能最終生效。但目前來看,似乎已板上釘釘。倒是近年來在資本市場頗為活躍的大北農創始人邵根夥——此前其還與中植係爭奪荃銀高科(300087.SZ)的話事權並已取得不低於14.17%股份——的下一步動作,更值得關注。

一旦掌握三家上市公司,“大北農系”儼然成形。

那麼,中國聖牧又將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

八年來的首虧

中國聖牧也曾有過“雲上的日子”。

2014年7月上市之後首份半年報顯示,該公司淨利較上年同期的1.02億元暴漲170%。這當然是拜2013年中國南方高溫、東北洪水以及新西蘭連續出現“肉毒桿菌烏龍事件”和乾旱影響,原料奶價格大升23%所賜。

然而,這一乳品產業上游集群從來具備很強的波動性。為了對抗此種人力難控的不確定因素,姚同山決定加大自身有機奶終端產品的營收權重。當然,這也意味著一場需要更大資金,更多運氣的賭博。一方面,全球有機奶銷售僅佔乳品市場的10%份額;與此同時,同屬內蒙且均為中國聖牧奶源消費大戶的伊利和蒙牛,也絕不會輕易允許本地區出現一個“第三者”。

結果果然,“賭”輸了。

追溯業績來看,早在2016年中國聖牧的業績就有所下滑。資料顯示,當年該公司淨利潤為6.8億元,同比下滑15%;營收為34.66億元,同比增長11.8%。

彼時,中國聖牧表示,淨利潤大幅降低主要是非有機奶牛生物資產公平值調整虧損且應收貿易款項撥備大幅增加所致。至2017年,上述困境進一步加劇。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聖牧實現營收20.11億元,同比下滑20%,淨利潤2.26億元,同比下滑72%。

對於中國聖牧2017年度業績出現虧損,業內表示“預料之中”。而中國聖牧也解釋了三方面原因:一是計提應收賬款減值撥備約6.5億元;二是由於集團為應對原料奶市場需求疲軟控制奶牛數量,原料奶價格普遍下降——截至2017年12月31日,該集團生物資產公平值減銷售費用的變動錄得重大虧損約6億元;三是2017年度,面對乳製品激烈的市場競爭,集團調整市場策略,自有品牌液態奶產品的銷量和售價相對於上年均降幅較大,同時,原料奶的平均價格相對上年降幅亦較大。

《投資時報》記者瞭解到,目前中國上游奶牛養殖業面臨的態勢非常嚴峻。首先,中國牧場的規模化程度已達90%以上;其次,國內用奶需求總體波動,對上游企業來說,供奶量和價格均無法得到保障;再者,當前大型牧場的高成本運作模式並不利於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而中國原奶市場早已與國際接軌,價格亦與全球市場聯動。

同樣在港股上市的現代牧業(1117.HK),此前發佈的2017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全年營收47.84億元,同比減少1.6%,全年虧損9.75億元。

“原奶型公司壓力很大。原奶價格在2014年2月見頂後便開始走入一個下行週期,2018年整體處於底部位置。對於中國聖牧來說,其有機奶市場退縮導致收入進一步下降。”某大型券商研究人士如此分析。

從中國聖牧經營數據來看,2017年度,該公司自有品牌有機液態奶產品銷量下降約21.7%。而在穩定價格的過程中,其自有品牌有機液態奶產品當年銷售收入為人民幣140.03億元,同比下降約31.8%。

大換血

既然原管理團隊已無力阻止中國聖牧變成一家“仙股”,那麼,新來的話事人自然要走向臺前。姚同山於股東周年大會上的留任或許只是一種象徵性的臨時措施,而包括高凌鳳、崔瑞成、崔桂勇、範翔、張家旺、李長青及葛曉萍等七位董事退任,則更可能是勢在必然。

其實自2017年底以來,中國聖牧管理層就開始了大換血。2017年12月15日,中國聖牧發佈公告稱,姚同山離任公司首席執行官職務,與之相伴,董秘崔瑞城離任財務總監一職,帶有大北農“烙印”的王躍華(其在大北農集團曾擔任多個職位,最後職位為大北農集團飼料產業高級副總裁兼財務總監)接任。

換手如換刀。

新舊交替背後,還有股權的轉移。

中國聖牧持股信息顯示,現任董事長邵根夥自2016年開始增持股份,目前持股數量為13.02億股,佔總股本20.48%,持股市值達16.40億港元。同時來自港交所最新資料表明,中國聖牧遭執行董事武建鄴於5月21日在場外以每股平均價0.84港元減持3813萬股,涉資約3202.92萬港元。減持後,武氏的最新持股數目約為1.327億股,比例由2.68%下降至2.09%。同時,中國聖牧非執行董事張家旺於5月18日在場外以每股平均價0.84港元首次購入3813萬股股份,佔比約0.6%,涉資約3202.92萬港元(2620.31人民幣)。

可以看出,有新的股東想拿到股份,有新的管理層想進入。這是不是也是新股東入駐的主要途徑之一?

大北農證券部人士在接受《投資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董事長邵根夥任中國聖牧董事長及代理首席執行官,並間接持有中國聖牧20.48%,這隻屬於個人投資行為,和上市公司無關。從業務合作來看,大北農與中國聖牧主要是涉及到日常採購的飼料,在2017年實際採購額為251.47萬元,而2018年預計採購金額為3520.96萬元。除此之外,別無合作。”

兩家上市公司未來是否有深入合作,目前暫時難以定論,但僅僅一年採購額激增14倍,顯然某種程度上已是一種協同效應。

有意味的是,近兩年在行業內風生水起的大北農一直在謀求多元化發展。而邵根夥接任中國聖牧董事長後,也毫不掩飾對於未來乳業的看好。

不過,市場對此表現冷淡。無論是大北農還是中國聖牧,其股價均處於52周低谷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