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夏天再熱,也不能對寶寶做的5件事

已經進入六月了

天氣也逐漸炎熱起來

不管是新手還是有經驗的爸爸媽媽

夏季都容易走進一些育兒的誤區

雖然出發點是為了寶寶好

但往往好心辦“壞事”!

夏天再熱,也不能對寶寶做的5件事

下面就來盤點一些常見的誤區,寶爸寶媽們,可要仔細看哦~!

誤區一 天熱要剃光頭

很多家長們都喜歡在夏季給寶寶剃個小光頭,以為能讓寶寶更涼快些,減少出汗,也不容易長痱子。

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剃光頭的效果沒你想的那麼美好。

寶寶的體溫調節功能本就比成人差,而頭髮能起到協助散熱、調節體溫的功能。你把寶寶的頭髮剃光了,反而影響機體的散熱,失去了頭髮的作用。

夏天再熱,也不能對寶寶做的5件事

而且,頭髮是寶寶天然的保護傘,沒了頭髮這層保護,在夏季這種蚊蟲多的季節,不就明擺著讓蚊蟲去咬你嘛~!

此外,對於1歲半以下的小寶寶來說,囟門是需要重點保護的,頭髮對寶寶的小腦袋可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如果真的剃了光頭,整個小腦袋就完全暴露出來,反而會變得不安全。

正確做法:可以剪個小平頭,但不要剃光!

誤區二:夏季不能光腳

寒從腳起,寶寶夏天也不能光腳,一定要穿襪子的!

這句話想必各位媽媽們肯定聽的不少,尤其家裡有老人參與育兒,大多會在大夏天的給寶寶穿對小襪子,生怕寶寶會“著涼”。

那麼,寶寶夏季光腳真的容易著涼嗎?

夏天再熱,也不能對寶寶做的5件事

其實,寶寶的小腳丫有散熱、保持體溫的功能,在加上寶寶的新陳代謝比成年人旺盛得多,只要稍微運動,就容易出很多汗。

如果在炎熱夏季還給寶寶穿襪子,會會阻隔汗液的蒸發,降低體溫調節的能力。

夏季讓寶寶光腳也是有很多好處的,尤其對於學步的寶寶來說,光腳能讓寶寶腳趾更好的抓住地面,不僅不易滑到,還有助於寶寶學習平衡和協調能力。

觸覺是寶寶感知世界的方式之一,光腳也能讓寶寶更好的感知這個世界。

很多家長摸到寶寶腳涼,就以為寶寶冷了需要穿襪子。其實,小寶寶(1歲以下)的末梢神經發育不完全,即便體溫正常,手腳也可能比成人涼

正確的判斷方法是:摸摸寶寶後背,溫熱而無汗,證明穿衣是得當的。

雖然夏季寶寶不穿襪子好處多多,但是,以下幾種情況還是要給寶寶穿襪子的:

1、新生兒、早產兒不能光腳

2、溫度太低的空調房不能光腳

3、外出玩耍時要穿鞋襪

4、穿涼鞋時最好穿上襪子

夏天再熱,也不能對寶寶做的5件事

誤區三:夏季多汗就是缺鈣

缺鈣其中一個表現是多汗,於是,很多媽媽一看到寶寶汗多就以為是缺鈣,要補鈣了!

首先,要告訴各位媽媽們的是,絕大多數寶寶多汗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用擔心,也不需要各種補。

而且,寶寶也沒那麼容易缺鈣。

夏天再熱,也不能對寶寶做的5件事

嬰幼兒的皮膚含水量較大,皮膚表層微血管分佈也較多,而且活潑好動,新陳代謝旺盛。因此,出汗常比成人多。他們在活動、吃奶過急、玩得興奮時就特別容易出汗,尤其在夏季天氣炎熱時更易導致寶寶多汗。

一般情況下寶寶汗多,其實就是在向你表示他熱了,你只需給寶寶適當減少衣被、調節好室溫就可以了。

誤區四:夏季要穿開襠褲

儘管現在開襠褲的危害已經很普及了,但夏季一到,還是有很多家長開始給寶寶穿起了開襠褲。

穿開襠褲,把寶寶的生殖器官完全暴露在外,容易導致寶寶在爬行、學步、玩耍的過程中,和外部細菌過分接觸,就很可能會引起生殖器、尿道口或肛門的感染;也容易在這個過程中碰撞或者摩擦到外生殖器,從而造成損傷。

夏天蚊蟲比較多,開襠褲很可能會讓寶寶的生殖器遭受蚊蟲叮咬。

夏天再熱,也不能對寶寶做的5件事

另外,給寶寶穿開襠褲也不利於寶寶樹立隱私意識,要知道,自尊自愛應該是大人從小潛移默化的培養。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性教育應從零歲開始!

你以為孩子太小,不懂隱私意識,但壞人,永遠都不會嫌你的孩子太小!

誤區五:夏季要多喝水

夏季天熱,要多喝水補充水分這沒有錯,但是,也要看年齡!

六個月以內寶寶,不管是母乳餵養還是人工餵養,都不需額外補充水分,母乳和配方奶88%都是水分,足以滿足寶寶對水的需求。

當天氣炎熱或寶寶發燒時,喝配方奶的寶寶可適當補充一些水分,母乳餵養的寶寶適當多喂些奶就可以了。

夏天再熱,也不能對寶寶做的5件事

6個月齡以上的寶寶,可以適量的喂一些水,少量多次,每天控制在50毫升以內

如果寶寶不喜歡喝水也不必太擔心,因為寶寶可能更喜歡通過頻繁地喝奶來攝取需要的水分。

很多家長會以為,水沒有壞處,喝多點也不會造成什麼影響。但一歲以內的寶寶,腎臟還未發育成熟,不宜額外補充過多的水分。

水攝入過多不僅影響奶量,還易使體內鈉被過度稀釋,很難排出體內過多的水分,輕者導致水腫、無力、抽搐等,重者會引起腎衰竭。

以上這些是比較常見的夏季育兒誤區,寶媽們如果有什麼其它的建議或經驗,可以在評論下留言,同各位新手媽媽們分享交流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