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宋曉明:石膏山遊記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寫遊記不如讀遊記。常常是別人的文字裡能讀出些趣味來,自己寫卻總擔心讀著會乏味。有個年輕人寫西藏,不寫它有多神聖,不寫它的宗教、河流、雪山,不寫轉經的人、死後喂鷹的天葬習俗,已經有很多人寫了。他寫蟲草,寫有人怎樣賣假蟲草發財,寫前往西藏的路上遇到的種種險境。因為與眾不同,他的文字吸引了讀者。

寫一篇遊記,光寫遇到的風景,這種寫法是早就過時了的。別說年輕人接受新事物,運用新方法快,不這樣寫了,就連老作家于堅寫泰山,也不只寫十八盤,不只寫日出,不只寫石刻的金剛經。他也寫讀者感興趣的奇聞怪事,寫有人在山上賣水,五元一碗。然後寫他對這種賣“天價”水行為的看法。

會寫的作家寫遊記,著重寫一些趣事。豐子愷《山中避雨》,寫了躲雨時給兩位女孩子拉胡琴以替她們打發無聊時間的事。許多年輕作家到一個地方遊玩,專揀有趣的事寫。寫美食,寫當地人的衣著打扮。到了國外,寫學習外語的經歷,寫所到國家居民的不同生活習慣,寫不同的看待問題的方法。總之,是寫出一些新鮮感來,讓讀者讀著有味。

石膏山要怎樣寫?有些山人們寫得多了,人們寫泰山的南天門、黃山的松、峨眉山的寺廟。現代人旅行,不再只侷限於看景。石膏山洞裡的寺廟、紅葉、瀑布以前寫過,不能總搬出來再寫。怎樣能讓一個遊人在簡單的一座山上感到更多的樂趣?就如在一個古城遊玩,人們可吃美食,買手工藝品;到了一個古村落,可吃特色農家餐,人們因此樂於行走。石膏山景區的老闆也在想著種種吸引遊客的方式。最近走石膏山,發現它比以前多了娛樂項目:可以品茶、品酒。走進石膏山茶館,桌上擺滿茶杯,服務員往杯子裡逐個添上茶水。朋友們選了龍井、鐵觀音。我問服務員有什麼茶。當他介紹到石膏山土生土長的茶時,我說我就喝一杯石膏山茶。平時聽到人們喝的都是南方茶葉,有龍井、鐵觀音、碧螺春。山西也會有本地茶葉?以前朋友們告訴我別小看山西,山西也產茶時,我確實感到過好奇。石膏山茶沒有經過加工,直接泡著喝,喝進嘴裡有一股濃郁的草葉味道,澀味大。這種原始的茶葉不像買來的加工好的南方名茶,已經去了澀味,喝著只會感到香味。

石膏山當地人除了在山上採來茶泡著喝,還在山腳種了葡萄,釀製成冰酒。剛開始我以為做這冰酒的葡萄是來自西域,甚至把它想象成是來自德國、法國的葡萄。結果,石膏山冰酒的原材料也是就地取材。石膏山人就在山腳種著葡萄。

石膏山餐館的美食我享用過一回。木頭裝飾的屋子裡,我們吃著鄉村常有的食物:紅薯、南瓜、山野菜。石膏山入山處至今有村民居住。人數不多,隱秘在山坡後、樹林裡。山上餐館的土特產估計有的便來自這裡。

爬石膏山,人們都擠在南天門、天竺寺。寺廟建在山上的洞裡。我朝著賣飯的僧人們走去。沒有葷菜,都是素食。飯是現做的。喜歡在山腳餐館吃肉的人在這裡可嘗試一下不沾一滴油的地道的素食。看著那些食物,的確乾巴巴的,不見一滴油。想一想,這素食還真像僧人們身上穿的僧服一樣,讓人覺得樸素。

站在賣素食的僧人們所在的那個山洞寺廟前,能看到對面山頂。山頂自然地形成一尊巨大臥佛。髮髻、額頭、臉、嘴巴、下巴、脖子、胸看得清清楚楚,仰臥的巨佛造型如此逼真。草木、石頭、人,山裡的一切都顯得太渺小了,都匍匐在它身邊。以前走過的山,山上佛像多是人工雕鑿。石膏山自然形成的大佛靜臥山頂。大佛足夠大,使山變得不一般,增添了幾分神聖。看過幾次臥佛,現在想,石膏山草木葳蕤,萬物充滿生機,必是受了巨佛保佑了。

陳奕純:潑墨綿山

美麗的綿山是我向往已久的。

八年前,我曾約一位大學同學到山西陵川縣的錫崖溝寫生,之後再去介休市著名的綿山風景區遊覽,不料同學在寫生期間突然身體不適,不得不返回。就這樣,我與綿山擦肩而過。

綿山屬太行山脈。我鍾情畫太行山,認為太行山寫生是畫好山水畫之根基。而畫山水畫,就像遊山玩水那樣,于山水之中汲取樂趣,汲取心中那份喜悅,在畫山水的過程中怡養身心。想起以前,一友人到家中做客,看到牆上懸掛有我的一幅《太行風骨圖》,他駐足良久後不解地問,這是北方的太行山嗎?太行山是這樣子嗎?這山石的輪廓,怎被勾畫成了一塊塊重疊的長方形?沒見過! 友人不畫畫,自然不懂得繪畫技巧裡那充溢“古韻”的皴法畫法,不懂得要從繪畫中的用線和用墨,來判定作者是否有無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力。不過,他說的所謂“重疊的長方形”山石輪廓,我認為正是北方太行山脈的氣勢雄偉、稜角突現的特性了。

我與美麗的綿山總算有緣。

去年十月中旬,因我的散文《向上的春天》在《中國作家》雜誌社舉辦的“金秋之旅”徵文比賽中榮獲一等獎,有幸受邀,與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友齊聚綿山。我想,這綿山一步一景一典故,對景寫生,時間當然不夠,只能用手中的相機先把壯麗雄偉的風景拍攝下來,待回去後再仔細研磨,用畫筆精心描繪出來。

第二天清晨,外面開始下起了小雨,之後雨越下越大。正當我們無奈感嘆天公不作美時,雨竟停歇了。呼吸著清新、溼潤的空氣,我與兩位文友進入綿山有名的景點——水濤溝,沿著水濤溝旁邊的小路,猶如兩三片白白的雲朵一樣向深處漫遊。雨後,溝裡的水清清爽爽,流的更為歡暢了,在水的中央,繞過巨石的地方還略顯得湍急。溝的兩邊與中間,每隔不遠的距離都有一些石景和動物造型,數一數,十二生肖動物已快齊全。看著它們只只形態各異,自有一番情趣。

我們繼續前行,不經意間,看見對面溝邊有一尊古代男子的玉石雕塑, 男子一手託面,一手輕放,神態懶散,坐臥於大青石上。旁邊,有一罈子傾倒著,裡面“汩汩”地不斷流出清水來。“知——章——醉——酒”,旁邊友人輕聲念著巨石上的字。我聞而驚喜,原來這尊雕塑是唐代大詩人賀知章!我是熟知賀知章的,不光他的詩作《回鄉偶書》古今吟詠不絕,他還與李白、張旭等人合稱為“飲中八仙” ,他曾在開元年間兩度遊覽綿山。開元七年(公元719年),賀知章首次來到這裡,置身仙境,詩興大發,留下詩篇:“別離江南歲月多,綿山修真消劫磨。常見門前濤溝水,不思他山鏡湖波。”他又被稱為“狂客風流”,不僅體現在他的交遊上,還體現在他的書法藝術上。唐代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溫庭筠都曾寫詩讚美過他的書法藝術具有浪漫美,“筆力遒健,風尚高遠”,“壁上筆蹤龍虎騰”,“落筆龍蛇滿壞牆”等都是對他書法作品的褒獎之詞。賀知章為我們留下來的還有草書《孝經》,純正的晉人法度,二王風格。此經字字獨立,點畫連而不斷,既有章草隸意,又有今草風韻。其藝術成就極高,乃系唐草中今草和狂草的橋樑之作。

我們在談論賀知章及其書法造詣的話題中,不覺又拐過了一道彎,無意間抬頭,看見不遠的高處,有一個寫著“樂天草舍”牌匾的小亭子。

相傳,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白居易來遊綿山。到這裡後,已覺神倦,遂靠著山崖睡去,不覺進入夢鄉。忽見兩隻神龜馱著經書在眼前晃動,旁邊有一位老翁手扶龍頭杖,尾隨仙鹿。老翁和顏悅色地告訴他:“今日神龜獻書,明朝獨佔鰲頭。”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春,白居易果然考中進士。歷史上,白居易為官期間曾多次直言陳諫,得罪權貴,而屢遭貶謫。因與介子推志在政治清明的志向相同,一生敬慕介子推,多次遊覽綿山,曾在此屋居住,故以其字命名曰“樂天草舍”,他在這裡寫出《寒食野望吟》十餘首,全部收錄在《全唐詩》一書裡。

我在中學時代,曾讀過極富感染力的《長恨歌》、《琵琶行》,讓我喜歡上了白居易,也喜歡上了唐朝,喜歡上了盛唐那具有象徵意義的富貴之花——牡丹。如今我喜歡畫牡丹,也經常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詩來題我的牡丹畫。不過,相比畫畫,我偏愛書寫筆墨淋漓的行草書,偏愛以他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些節奏感強烈的詩句,來品味書法的韻律美。

美麗的景色,親密的友人,喜歡的古代書法家,我一時難掩興奮之情,禁不住的哼唱了起來,竟惹得身旁過往遊人側目。原來,這裡除了歡快的流水和偶爾的鳥鳴,實屬幽靜,是迴音使我的音調變得清亮高亢了。

歡聲笑語間,我手中的相機也在不停地閃爍著……

“已近中午,我們返回去吧。”一友人提議道,我們便轉身回返。恰在此時,我猛然發現了溝對面有一座小房子,那是什麼房子?我頗為好奇,便與友人踏石過溝,近前,看到門匾上題寫著“霜紅山房”。“是傅山!他曾在此居住過啊。”我脫口而出。友人看我驚喜的表情,笑著逗我,今天是否撿了個稀罕寶貝?怎麼一路來連連驚喜?我笑說確實是發現了稀罕寶貝。友人怎會曉得我對傅山的敬佩之情。

傅山乃山西陽曲人,與綿山毗鄰,遂常來綿山。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他在綿山為雲峰寺題寫了草書長聯。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他為逃避做官,再一度到綿山隱居,因這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故稱其屋為“霜紅山房”,並將他所撰文集稱之為《霜紅龕集》,其中有《題介子祠》、《介山石乳泉》詩。傅山是位精通詩、書、畫、醫、武的“五絕奇才”。傅山的一生屢遭險釁,但他一直以錚錚氣節來面對命運的挑戰,其堅貞不屈的品格,在明清之際的知識分子中獨標風骨。他的藝術個性也極其率直,其書自大小篆隸以下無不精妙,並及金石篆刻。在書法史上,他的突出貢獻是將徐渭浪漫派書風發展拓新,並標新立異地提出了“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審美標準,綜合為浪漫派之大成。傅山“四寧四毋”的藝術特點,可概括為亢奮桀驁、無意於書、禪意如夢,讓人產生一種驚異感、一種陌生感。就其禪意如夢而言,如他的《行草書四條屏》中一屏雲:“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秋雨瀉石溜,跳波互相戲濺,驚得白鷺復下嘆奇,這是人與自然的相互感應與幻化,是禪意,也是夢境。夢是潛意識的直覺形態,禪是超意識的直接形態,兩者結合,造就了傅山的一種高超意境。可以說,傅山把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核心:真、善、美中的“真”與“美”,進行了絕妙的詮釋。

遊覽水濤溝,沒想到收穫頗豐,我委實難掩興奮之情,大喊友人給我多拍一些照片,好讓我留待以後作為永久回味。

水濤溝回來,我們又遊覽了大羅宮。

大羅宮是目前中國最大道觀建築群。在大羅宮一層講經堂,我驚喜地發現,牆上懸掛著老子的《道德經》全文,竟然是由百位全國名人所書寫,然後用108塊花梨木鐫刻而成。我慢慢近前,發現了有我崇拜的趙樸初、啟功、劉海粟,以及歐陽中石、沈鵬等當代書法家的墨寶,有的行楷筆力勁健、雍容寬博的氣度,隱隱透出一種佛家氣象;有的如蘭竹清幽、垂柳婀娜的風格,瘦硬通神之體態;有的雄肆豪放、瑰麗沉厚,自有一種粗獷樸拙之氣;更有的體勢飄逸雄健,俊美險絕,變化迭出,於溫潤凝重中顯遒勁,秀美跌宕中見灑脫。尤其是沈鵬的書藝,博採眾長,融會創新,其草體獨具風貌——蒼潤的筆墨、起伏的韻律、疾徐的節奏、深邃的意境。

我自幼練習書法,至今亦有三十餘年,對於趙樸初、啟功他們的書法藝術,我都曾潛心研習過。在孜孜不倦的學習與鑽研中,我慢慢體會到,書法的最高境界應該建立在“天然”與“工夫”之上,當“道”與“技”二者高度融合,化為書法家所要表達事物的靈魂,才能達到“天人合一”、“大道自然”。

雨飄飄,霧濛濛,坐在返程的車上,我低頭閉眼,雙手合十。旁邊友人輕聲笑問,在祈願什麼?我笑言,綿山美,心情美,感覺像是回到了初戀。

一路平安,終於順利返回到了家中。

當天晚上,想著夢幻般的綿山,想著我所欽佩的那些名揚古今的書法大師,不由得心潮澎湃,豪情勃發,隨即攤開紙來,揮毫潑墨,一口氣寫下了“知章醉酒”、“樂天草舍”、“雲峰靈光”、“龍門之光”、“綿山風光人間仙境”五幅書法!

綿山有座大羅宮

比之佛教,道教在綿山也有同樣、或者更加悠久的歷史。據馮驥才所考“綿山的道教可以追溯到春秋時的介子推。到了兩漢,佛教涉入綿山的同時,道家人物也屢屢來造訪這裡的靈山聖水了。此後,幾乎與佛教修建雲峰寺同步——從貞觀到開元年間,朝廷前後敕建天橋洞真宮、一斗泉洞真宮、大羅宮等道教寺觀。到了宋代,神宗諭旨因介子推‘有禱必從’而敕封沽惠侯,並在綿山舉行封侯大典,道教活動呈現高潮。”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雖宋元后不及佛教流行,但各地道觀實不鮮見,只是道教中神仙體系繁雜而不統一,所見道觀供奉之神仙不過數尊,多不成體系,常見者不過三清觀、玉皇觀、三官殿等幾尊神之廟觀,如綿山這般完整、有系統的供奉著道教中各品類主要神仙之地,實不多見。“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於外者”,道教的廣義神仙內涵,繼承了長生不死成仙之說,包容了中國古代宗教、古老神話、民間信奉的眾神,並且受佛教傳入的深刻影響,逐步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神仙體系,它包括先天之聖、後天仙真和道教民俗神。從其發展演變的過程來看,漢魏道教初創時五斗米道尊老子為太上老君,並崇拜天地水三官以及神仙譜系的諸天帝、日月星君、風伯、雨師、諸山神、水府等,這些顯然源自傳統的自然崇拜和祭祀活動。兩晉南北朝時,除繼續尊崇太上老君之外,又有以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等為至上者,還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天尊、天帝、帝君、 元君、嶽鎮海神、仙真眾聖等,但皆無統序,互不相關。故在南北朝後期,為了道教的傳播與發展,一些高道開始進行神仙譜系的排列,如梁陶弘景著《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共列50多位神仙,以世俗的“朝班之品位”排定出神仙界的“真靈之階業”。至唐代時,經過南北朝時期道教各派長期的醞釀與協商,確立了道教“三清”為最高神、以“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師徒關係,構建了三位一體的道教三清尊神,道教神仙體系步入了新的格局。北宋也仿唐代,利用道教神化趙氏,造作道教神仙,其神話與新造神,多託言於玉帝,因此一再對其加封,玉皇大帝不僅成為神州大地世俗民間信奉的天界最高神,而且出現了以玉壘大帝為首的“四御”,形成了“三清”“四御”神仙體系的新格局,即“三清”為“教門之尊”,“四御”為“昊天三界之尊”。應該說,道教神仙體系在兩宋才比較定型,並大致流傳至今。宋以來的神仙譜系雖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但仍失於龐雜,大體可概括為十個層次:最高層是“三清”“四御”;第二層是諸天帝,如九天上帝、三十二天帝等;第三層是日月星辰,如十一大曜真君、五斗星君、二十八宿星君等;第四層是三官帝君、三元真君、四聖真君等;第五層是歷代傳經者名法師,如玄中大法師、靈寶三師、三天大法師等;第六層是雷公、電母、龍王、風伯、雨師等;第七層是五嶽、諸山神及靖廬治化洞天福地仙官等;第八層是北陰酆都大帝、水府扶桑大帝及它們所屬諸神;第九層是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役吏等;第十層是城隍、土地、社程之神等。

從正果寺景區後往回走,一路經過的朱家凹景區、一斗泉景區、天橋景區和大羅宮景區都是道家活動的場所,其中一斗泉是玉清元始天尊道場、朱家凹是上清靈寶天尊道場、天橋是太清道德天尊道場。“三清”作為道教中地位最高的天神,在這三處除有專享的大殿外,還有數座配殿:一斗泉主殿洞真宮有東西配殿,供奉著屬於第二品階的三十二天帝;朱家凹主殿洞玄宮之東配殿為十方靈寶殿,供奉屬於第二品階的十方天尊,西配殿為諸仙殿,供奉著第五品階的黃大仙、茅固三兄弟、陳摶老祖和張三丰等道教人物;天橋主殿洞神宮之東偏殿為祖師殿,供奉紫陽真人張伯端等南五祖和東華帝君王誠等北五祖,西偏殿為七真殿,供奉馬鈺等全真七子,另有東西配殿真人殿,供奉太極真人杜衝、容成公、鬼谷子等,偏殿配殿所供均為第五品級的歷代仙真。雖說這些建築多是三佳公司重建,沒有多少歷史價值,但畢竟是瞭解道教文化的好去處,而且這三處的自然景緻也大有可觀,尤其是天橋這一修築在懸崖絕壁上的棧道,堪稱綿山一絕。只可惜綿山景點太多,一天根本不可能遍觀,這三處我只好都放棄,直接乘車來到道教代表性景區——大羅宮。

大羅宮,俗稱“中巖”,在峽谷口不遠處,公路在此稍闊,路上下仍是百丈絕壁。路上絕壁下有一山崗,狀若雄獅,名曰獅子峰,據說每到紅日西沉時,晚霞返照,此峰彷彿一頭雄獅身披萬道霞光,是為“綿山古十景”之一的“獅嶺霞光”。獅子峰左,一條瀑布凌空而落,山風吹過,便有絲絲水霧拂面;仰頭望去,如切的懸崖上雖點綴著幾抹綠樹,卻看不見一絲綠地,這一泓毫無徵兆的流水只怕真是九天外落下銀河之水。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大羅宮主要建築以獅子峰為依託依山而建,高不過二三百餘米,比之遊過的介公嶺、雲峰寺等處,雖陡峭相若,路程卻要短得多。但游到此處時已近午後兩點半鐘,我大半日跋涉,幾乎沒有休整、沒有補充“給養”,早已腹中空空、腳下乏力了,只好先邊休息邊填填肚子。景區的物價是不能以常理論的,往往是“宰你莫商量”,所以路邊雖有一富麗堂皇的“瓊崖賓館”,但窮遊的我自是不去光顧,只在賓館旁邊大棚下的攤位上簡單用餐。可就是這路邊的“野攤”,一碗牛肉麵也要二十五元,是介休城中價格的三倍,我只好方便麵泡餅子,花了十多元,也算既解餓又解渴。糊弄好肚子,又在棚下休息片刻,我才去攀爬大羅宮。

上攀的階梯在獅子峰右側,此處淺淺的山坳間依山勢建著一組高下相疊的七座宮殿,由下而上分別是:第一層財神殿,殿正中供奉財神比干,左為范蠡,右為武財神趙公明;第二層救苦殿,殿內正中供奉太一救苦天尊,兩側為五方接引童子;第三層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官,合稱“三官大帝”; 四、五層均為元辰殿,分上、下兩殿,供奉六十星辰,亦稱六十甲子神,總共六十位;第六層鬥姆殿,殿正中供奉一尊三目四面八臂的女神為“鬥姆元君”,是為北斗眾星之母,兩側有南鬥星君和北斗星君等;六層之上地勢稍緩,有一線平臺向兩邊延伸,平臺之上是第七層的凌霄殿。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與其餘六殿不同的是,此處除主殿凌霄寶殿外,有山門、配殿和鐘鼓樓,雖面積不大卻自成院落。山門兩廂供奉馬靈官和王靈官,配殿是九曜殿和六丁六甲殿。九曜是指太陽、太陰、金、木、水、火、土及計都和羅睺九位星君,殿中神像背後牆壁上均繪著各位星君的星象;六丁六甲是六丁六甲神的簡稱,六丁屬陰稱女神,六甲屬陽為男神,他們都是真武大帝的部下,具有施行風雷,制服鬼神的法力。院中正殿凌霄寶殿正中供奉著主宰人間和天上的最高神靈玉皇大帝、左右為“四御”——左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和南極長生大帝、右紫微大帝和后土皇地祗。道教中玉皇大帝,修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權最大,居於太微玉清宮,統御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總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一切陰陽禍福。推其源,“玉皇”、“玉帝”最初在道教經典中也當作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之別號,後雖成一神,但“玉皇”的神格在道教前期並不顯赫。到宋代徽宗皇帝時,玉皇大帝與中國古代昊天上帝祟拜合為一體,此後逐漸形成以玉皇大帝為至上尊神的“玉清為教門之尊,昊天為三界之尊”“元始為三教之首,玉帝為萬法之宗”之格局。究其原因,即如南宋朱熹的詰問“但老子既是人鬼,如何卻居昊天上帝之上,朝廷更不正其位”,也就是神權不能大於皇權的緣故。“四御”本為“六御”,是輔佐“三清”的統率天地萬神的尊神,“玉帝”本是六御之首,玉帝成為萬神之王后,再將青華大帝,即太乙救苦天尊從中單列出來,六御就變成了同時協助玉皇執掌天道的“四御”。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沿平臺右行,不遠處是藥王殿和五老君殿。藥王殿正中供奉著親嘗百草的炎帝,兩側配祀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等四位古代著名神醫。五老君殿內則是天地初創時期的五方神靈,又稱“五帝”,即東方青靈始老天君,簡稱青帝,南方丹靈真老天君,簡稱赤帝,中央元靈始老天君,簡稱黃帝,西方皓靈皇老天君,簡稱白帝,北方五靈玄老天君,簡稱黑帝;五老分別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相對應,因此又叫“五嶽之神”。

沿平臺左行,在獅子峰正上方是一座結構與凌霄殿相同的院落三清殿。山門兩廂是青龍、白虎二位星君,東西配殿為星宿殿,供奉角宿、亢宿、氏宿等二十八宿。正殿當中就是道教最高的尊神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配祀“四大天師”即張道陵、葛仙翁、許旌陽和薩守堅,左右牆上的壁畫分別為玉帝、王母帶領天界諸神朝拜三清的場面。三清殿下方是立於獅子峰之“獅子頭”上的一座二層小亭---仙蹤亭,上方則是此景區的主建築、氣勢雄渾的大羅宮。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道家認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六重之上為大羅天,因此這座宮殿為大羅宮,意為最高的仙宮。大羅宮始建年代不詳,據稱唐玄宗時即降旨重修,此後歷代官方和民間屢有修繕。與此間的其它建築一樣,大羅宮遭侵華日軍焚燬,僅存廢墟,現為三佳公司在原址重修,高一百一十多米,外觀四層,坐落在三十多米高的石砌臺基之上;面闊九間,二層以上有一間前廊,廊下十根盤龍大柱;整個宮殿恢弘大氣、富麗堂皇,高居懸崖之間,宛若天宮,一副皇家氣派;建築面積超過一萬米,規模為全國廟觀之最,是綿山的主要道家建築。殿內六層,第一層眾妙堂和第二層崇賢館是陳列館,陳列著開發綿山中從各廟廢墟內發掘搶救出來的唐、宋、元、明各個時期的300多尊佛、道神像。第三層講經堂是道友集會和講經場所,堂正中供奉青銅太上老君神像,左側供奉太初、太始、太素三位神靈,右側供奉混沌、盤古、九宮、元皇;大殿牆上懸掛百家書《道德經》全文,共用108塊華梨木鐫刻,面積達三百餘平米,尤為珍貴之處是書寫的百位名人中如趙樸初、啟功、董壽平、劉海粟等人已逝,墨跡成為絕筆。第四層混元殿供奉原始古神,中間為無形天尊、左為無名天尊、右為無上元君;據稱無形天尊為混沌之前,道氣未顯,荒莽之中的神靈,意為無形可察;無名天尊為宇宙處於本始狀態的神靈,意為無名可喚;無上元君為太上老君之母,三位尊神是宇宙的本源和主宰,萬物的開始和生化者。第五層諸神殿供奉著七位尊神,中間為洪鈞老祖,左一為正一天尊、右一元始天尊,左二為上清靈寶天尊、右二為太清道德天尊,右三為南極長生大帝、左三為救苦天尊,這七尊高大的神像全部是樟木雕刻,造型偉岸,形象生動,堪為木雕精品。第六層藏經閣,據介紹大廳裡藏書近萬冊,有儒、釋、道各種經書,經、史、子集各庫精典,其中有《道藏》、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全唐文》等重要文獻,還有金石、繪畫、書法、建築、雕塑等中華文化諸多門類的學術著作,可惜一般人無緣得見。其實就是見了又怎樣,那些書想來應是當代豪華精裝本,已是收藏品,而非原本意義上的書,文化意義不大。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晉中游石膏山綿山陽曲山

從大羅宮中出來後,我沿平臺繼續西行,去找另一個景點蜂房泉,可一直走到無路可行仍未找到,就怏怏然下了獅子峰,乘車向龍頭寺而去。車剛起步,卻見路邊懸崖上石乳宛然,乳上綠苔茵茵、泉水如線,崖下一池清水、池邊二龍對峙,猛然醒悟---這才是蜂房泉、也叫聖乳泉的景點了,原來是在崖下公路上西行,不過一二十米就到。可是車已開動,只好錯過了。片刻來到龍頭寺,看路邊標示牌,龍頭寺離大羅宮不過只有一里路,離蜂房泉就更近,想幹脆走回去一覽這亦屬古綿山十景之一的景觀。可剛走了不幾步,就放棄了,因為此時已是下午四點二十,而回城的末班車是六點鐘,可我還有龍頭寺、龍脊嶺和李姑巖三處未去。回家後再次查看遊覽圖,直嘆息當時的粗心,圖上明明標註由公路西行,我卻在崖上平臺西行。不過按照圖上標示看,在崖上西行應該是能到大羅宮景區唯一的佛教廟宇---白雲庵的,可是不知在什麼地方錯過了,連這一處據介紹有唐代遺物石刻《金剛經》等唐宋遺蹟的廟宇也未得見。

(資深中年人)

陽曲山遊記

夢老師

和順縣陽曲山旅遊景區位於和順縣松煙鎮陽曲山,地處山西省東部的晉冀豫三省要塞,相鄰主要交通幹線有省道榆邢公路,陽涉鐵路、207國道等,交通便利。項目基地陽曲山由東北向西南延伸,全長16公里,平均海拔18002000米,山峰林立,地勢險要,主峰奶奶頂海拔2058.5米,雄偉壯麗。山上植被豐富,林木茂密,具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同時北地堖村已有近百年曆史,抗日戰爭期間著名的陽曲山保衛戰即發生在這裡,人文歷史深厚。

陽曲山風景秀麗,景色宜人,踩著森林便道小碎石子,聽著林間各色鳥鳴,心曠神怡。美哉,樂哉,悠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