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劉和剛:跋山涉水民歌有根

採訪劉和剛是就著食堂打來的菜飯,和招待客人多加的一份餃子,進行的。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歌唱家,依然保持著難得的樸素和親和。我說我是揹負著父母長輩等粉絲們的問候來做這個採訪的,他就謙和地笑了起來。確實如此,就像他歌中唱到的一樣,感恩父母、思念家鄉。這個父母的好兒子,如今的好父親,用歌聲講述著生活中最本真的美好,傳遞著最質樸的溫暖。

劉和剛:跋山涉水民歌有根

歌中蘊藏地方印記

在中央電視臺的《音樂公開課》節目裡,劉和剛講關於東北民歌的故事。身為東北人的他,加上如今哈爾濱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主任的身份,讓他成為東北民歌最好的代言。

提起黑龍江、提起東北,你會想到什麼?劉和剛會首先問起學生們這樣一個問題。天寒地凍、重工業城市,粗獷、豪邁、積極、熱情……可以隨口說出很多詞語來給這片土地定義。而冰雪的凜冽也許是最為直觀和切身的觸感。冬季,是黑龍江最漫長的季節,也是最迷人的季節。雪花悠然飄灑,大江冰封橫臥;以冰為磚,以雪為牆,哈爾濱的巧手工匠們,用冰雪築成一個個夢幻的城堡;以雪為被,以冰為床,寒冬裡的人們,在冰天雪地裡滑爬犁、打雪仗……寒冷的氣候特色賦予了黑龍江人豪放的氣魄。

劉和剛:跋山涉水民歌有根

這裡的人們也是細膩的。用麵包石頭細緻鋪就的中央大街在20世紀初是當時遠東第一商貿街。1926年完成了其1433米的主路鋪砌。路面由築路工人一塊一塊鋪成,尺寸規整、排列緊密,經得起百年光陰和百年光陰裡越來越尖細的高跟鞋的敲打。故事就在這些敲打中每天上演,或驚心動魄或細小溫暖……

瞭解了這座城市,瞭解了這個區域,才能唱好當地的民歌。劉和剛分享這樣的體會和經驗。地大物博的東北文化就蘊藏在東北民歌的發展歷程中。如以狩獵為主的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獵歌”就是他們民歌的主要題材;而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捕魚”是他們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像《烏蘇里江》《捕魚歌》《四季》等反映打漁生活內容的民歌就源於此;隨著農業發展、進步,民歌內容也由與狩獵、打漁有關變為與農業生產有關,東北的勞動號子產生於此。而勞動號子的種類也很多,有直接反映勞動場面、勞動情景的《哈要掛》《撥糧包號子》《打路基歌》,也有表現勞動人民勤勞勇敢、不怕困難,積極樂觀心態的《姐妹上場院》《生產忙》《打樁歌》。

“民歌歌唱家郭頌老師將傳承東北民歌的重擔交到了我的身上,我有責任把東北民歌唱到更遠的地方去。”劉和剛感嘆。

劉和剛:跋山涉水民歌有根

用情感傳承民歌故事與文化

劉和剛是個優秀的歌唱家,也是一名好的老師。除了演唱技巧,他告訴學生們要了解民歌背後的故事,才能唱出情感、感染聽眾。“歌者是一定要有采風活動的,民歌產生於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每一首歌曲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兩年前有一檔節目叫做《中國民歌大會》,節目裡會到祖國各地區探尋民歌的前世今生,比如為了探尋《北京的金山上》的創作來源,採風團隊來到了西藏林芝地區。這首關於首都北京的民歌,其實誕生在幾千公里外的這裡——它源自西藏林芝地區的“工布箭歌”《無價之寶》,《北京的金山上》尾句的“巴扎嘿”正是藏語裡的常用詞語。劉和剛說他有著更長久的計劃,想做“五色土”系列的民歌研究和傳承。已經在做的是“黑土民歌”(東北民歌),接下來要做的是“黃土民歌”“紅土民歌”“白土民歌”和“青土民歌”。

“2016年,我在烏蘇里江附近採風,跟著赫哲族漁民一起早出晚歸,沒事就聊天唱歌。七八十歲的老人,嗓子亮極了。”劉和剛講道:漁民就住在網灘上臨時搭的漁窩棚裡,魚汛來時,船隊就要隨時出發。每個船頭都點個燈籠,成排成隊的漁火,很壯觀。魚是赫哲族的主食,漁民們在網灘上把魚用醋一煞,就是赫哲族的名菜‘煞生魚’;洗衣盆裝滿魚,赫哲族人就開始喝酒,喝高興了就唱一段、跳一段……那些有生命力的、貼近大眾心靈的,經久不衰的好歌就是從這裡傳唱出去。這樣的歌唱起來應該是隨性和喜悅的,充滿著勞動後的暢快和收穫之後的滿足。

劉和剛:跋山涉水民歌有根

“《在那遙遠的地方》唱出來則應該是傷感的。王洛賓先生在青海湖邊三角城拍攝《祖國萬歲》,請了一位千戶長的女兒卓瑪姑娘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相處的3天裡,雖然互相不瞭解對方的語言,卻產生了無言的情感,第四天,拍攝團隊離開三角城,也離開了卓瑪姑娘,留下一段傷感而難忘的感情。而另一首耳熟能詳的《半個月亮爬上來》則是王洛賓先生在河西走廊結識了不少新疆的維吾爾族人之後,蒐集了很多新疆民歌,在反覆聆聽中,發掘出了許多嶄新的民歌元素,最終改編創作的。”劉和剛信手拈來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民歌,或嘹亮豪放,或柔美動人。每一首歌、每一段故事銜接在一起,彷彿畫卷中的點點筆觸,勾勒出祖國山川湖泊巷弄坊間的動人圖景。

劉和剛:跋山涉水民歌有根

劉和剛:跋山涉水民歌有根

中國民歌需要走出去

劉和剛愛著民歌事業,卻也有著擔心。“民歌是要被傳承下去的。年輕人喜歡流行、喜歡搖滾,不喜歡民歌。那我們就想辦法讓他們容易接受。”劉和剛邊說邊哼唱起來,同一首歌,兩種不同的演唱方式,效果竟是完全不同。“這就是民歌和流行的區別,我們可以嘗試把經典的傳統民歌用創新和多樣的方式表達出來。”讓人驚訝的是劉和剛常聽的歌也是種類繁雜,甚至連搖滾也能吼幾嗓子,“音樂是無界限的。”

這個界限不僅僅是類型,也包括了國家。劉和剛說他也研究藍調、爵士、街舞。這些風格的歌曲同樣都是來源於勞動人民的生活之中。比如,過去美國的非裔奴隸在勞動生活中最早“發明”了爵士樂,它和美國本土的各類文化進行激烈碰撞,書寫了爵士樂輝煌豐富的歷史,更為後來的搖滾樂開啟一扇大門。同中國民歌一樣,爵士樂也有著自己的起源和傳播軌跡。如今,芝加哥這座城市被認為是新奧爾良之外的另一個發源地,每年為了爵士樂前往芝加哥旅行的遊客難以計數。

劉和剛:跋山涉水民歌有根

越研究越發現這種民族風格的耐人尋味。“中國的民歌也應當如此,走出去,走向世界。”工作的關係,劉和剛也有機會到世界各地演出,每一次都要騰出時間來去聽一場當地的歌劇、音樂劇,再去當地的博物館裡走走。莫斯科、聖彼得堡、溫哥華、多倫多、紐約、洛杉磯、新澤西、墨西哥……汲取各處的能量,化成了劉和剛更想把民歌做好的動力。給僑辦、僑聯的演出常常是感人的,那些離開祖國、家鄉多年的老人,聽完歌總是要拉著劉和剛的手問問家鄉的情況,也講講過去的故事,劉和剛總是耐心地聽著。“有一次演出中,唱了一首《兒行千里》,一個外國人雖然聽不太懂歌詞,但是動人的旋律還是讓他激動得熱淚盈眶。”這樣的場景經歷得多了,劉和剛便更加堅定了信念:生活和情感是想通的。中國民歌應該走得更遠。

劉和剛:跋山涉水民歌有根

回家是淨化心靈

走得越遠,劉和剛反而越眷戀自己的家鄉。對於家鄉,他有著太深的情感,這個靠著自己的努力、家人的支持、鄉親父老的愛護走出來的農民的兒子,從不掩飾自己濃烈的感情。“給村裡修了水泥路,建了廣場,買了音響,村裡人也有了可以跳廣場舞的地方。前段時間回家,發現晚上跳廣場舞光線不好,又給村裡裝上新的路燈。”劉和剛從這裡走出去的,也從未忘記走回去的路。

他也常常帶著父母去旅行,補上他們因為操勞多年而失去的幸福時光。而對於兩個孩子,劉和剛則是“苦”著養。採風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去一些貧困的山村,甚至是交通和生活都不是很方便的山溝裡,劉和剛就把兒子帶上,讓孩子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珍惜自己擁有的幸福。

劉和剛:跋山涉水民歌有根

劉和剛說自己有一個一直堅持的“愛好”:喜歡去學校、敬老院和榮軍醫院。他還是是黑龍江省榮軍醫院和安康福利院的形象大使。“我會定期到這些地方演出,陪陪老人和孩子。每一次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劉和剛唱著父親母親的歌,讓老人感動,也反過來引導老人理解兒女的不容易。在榮軍醫院裡,看著那些傷殘老兵,有些軍人甚至已經在醫院裡趟了40幾年的時間。“他們是無畏的,也是讓人尊敬的。每次看著他們,聽著他們的故事,才愈加知道自己這身軍裝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