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三個月裡失去6位家人,生活使她走上了戲曲的路——桑振君(一)

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桑振君創造了偷、閃、滑、搶的演唱技巧,被公認為是豫劇唱腔的一絕。

這種唱法繪形摹境,令人神往;跌宕錯落,令人神怡;以情傳聲,令人神動;如珠落玉盤,清脆分明;如風拂春朵,搖曳多姿,給人以委婉細膩、字乖韻巧、聲情並茂的審美感受,形成了俏麗精巧、高雅優美、別具特色的唱腔風格,享譽菊壇,奠定了豫劇“桑派”藝術的基礎。

1、一場罪惡的大火

1980年春天,“豫劇流派彙報演出”在河南省會鄭州舉行。這次匯演,聚集了大批經過“十年浩劫”又重新活躍在舞臺上的優秀豫劇演員,經過彙報演出、觀摩和評論研究,提高了對豫劇流派的認識,確立了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在豫劇流派中的地位。從此,豫劇“五大名旦”就叫響中原,叫響全國。

但在許多專家和戲迷的心目中,還有一個人,無論是從演出成就、演唱技巧,還是從培育後人,開流成派,形成自己鮮明風格等方面,都堪與“五大名旦”齊名。她,就是豫劇“桑派”藝術的宗師桑振君。 1929年農曆臘月二十七,桑振君出生在開封縣仇樓鄉的東馬莊村。 桑振君的父親叫桑志良,從小拜藝人孫明先為師,學唱河南墜子。桑志良成家後,妻子徐志榮也跟著他唱起了墜子書。徐志榮天資聰慧,嗓音明亮,音色悅耳,一開腔就蓋過了丈夫。孫明先看她是難得一見的人才,便收為關門弟子,勤加培育,傳給她《劉公案》、《七俠五義》、《響馬傳》、《彭公案》等,走村串會,很快就在方圓百里唱紅了。

在母親的薰陶下,桑振君很小就表現出演出才能,5歲時就學會了打“簡板”,唱《偷石榴》、《黑小放牛》等小段書,口齒利落,表情豐富,像模像樣。6歲時,桑振君在師爺孫明先的主持下,正式拜在母親門下為徒,取名桑梨花。1937年,8歲的桑振君跟隨父母以及師爺、叔叔、哥哥、弟弟、妹妹來到省城開封,一家8口擠住在兩間租賃的破房裡,靠她和父母在大相國寺唱河南墜子過活。日子雖然艱難,可開封畢竟是一座大城市,母親的書棚前總是圍著一群人,還勉強可以維持。等到了1938年春天,隨著日寇的飛機經常飛到開封上空撂炸彈,人心惶惶,墜子書唱不下去了,桑振君一家只好回到老家東馬莊。

由於桑振君一家常年在外,家裡的三間破屋難遮風雨,父親就用在開封積攢下來的一點錢,請人草草修葺一下,又蓋了三間西屋草房,一家九口安頓下來。 桑振君家沒地,只有靠父母走村串鄉唱墜子書維持生計。世道動盪再加上年景不好,請唱院書的大戶人家和請唱書場的富裕村子難得一見,就連辦紅白喜事的,也很少來請了。桑振君的父母只好去唱“刨地窖”,就是到集會上自己扎個攤子演唱,多少能收幾個小錢。但這點小錢,無論如何也不能供養一家人,母親就打發桑振君和哥哥到附近村子要飯。1939年春節時,母親徐志榮病倒了,正月初五,桑振君和哥哥出門乞討要飯,從正月一直要到三月。

農曆三月十一那天,桑振君和哥哥要飯跑到離家十來裡地的老牛村,夜裡擠在一間破牲口棚裡睡覺。 也就是這天夜裡,曾被土匪綁票的本村地主李兆慶,懷疑是桑志良點的眼線,藉口請桑志良喝酒,騙到李家大院,一刀把他殺死,然後乘著夜色,帶領一幫歹徒闖到桑家,把屋門鎖上,放火點燃西屋。桑振君的母親徐志榮被驚醒後,扒著門縫喊救命,被一刀戳死,爬到門口的妹妹也被扔到火裡活活燒死。桑振君的弟弟小山是跟師爺孫明先睡的,歹徒找到他後,不顧孫明先苦苦哀求,用大杈扎著他的肚子,扔到熊熊燃燒的大火裡……

因是外姓人才勉強逃得性命的師爺孫明先,等歹徒走後,連滾帶爬地找到桑振君兄妹,帶著兩個孩子逃命。不久,桑振君的哥哥被日本鬼子抓了苦力,在逃跑時被打死,重病中的師爺聽聞噩耗,當夜就嚥氣了……在短短的幾個月裡,9歲的桑振君連失6位家人,除了留在開封的叔叔之外,從前熱熱鬧鬧的一大家子人,就剩下無家可歸的她自己……

三個月裡失去6位家人,生活使她走上了戲曲的路——桑振君(一)

2、謝家的“童養媳”

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埋葬了師爺之後,小振君挎上要飯籃四處流浪,白天乞討,晚上就隨便找個破廟或者牲口棚蜷縮著。夜漫漫,春寒料峭,四周一片黑黢黢的,不時有風聲、有狗吠傳來,小振君不是被凍醒,就是被嚇得怎麼也睡不著…… 1939年6月,桑振君要飯來到杞縣鳳凰臺村,見正在唱大戲,就慌慌張張地往裡擠,不小心撞在一個官太太身上。

這位官太太看到衣衫藍縷、蓬頭垢面的桑振君嚇得渾身瑟瑟發抖,一雙點漆般的黑眼睛卻透著靈動,不但沒有發怒,反而問起她的身世。桑振君口齒利落地述說了自己家破人亡的經歷,激發官太太的惻隱之心,她拉著桑振君走到後臺,對掌班謝順玉的母親說:“我給你送來一個童養媳,你好好教她學戲,等長大了再讓她跟你二小子圓房。”謝家老太太卻不過情面,滿口答應下來。這個謝家二小子,就是後來著名的豫劇演員謝順明。從此,桑振君就以“童養媳”的名義,在謝家戲班安下身來。

這個戲班是杞縣鳳凰臺的“公義班”,也稱“謝家班”,掌班謝順玉1914年出生在謝家集的一個梨園世家,自幼跟隨有“紅臉王”之稱的父親謝青山到陳州五班學藝,第二年又入科到尉氏縣段莊窩班,主工武生和紅淨戲。13歲出科後,謝順玉先後在中牟、陳留、蘭封、杞縣等地演出,表演雍容大方,唱腔剛勁瀟灑,有“銀娃娃”、“活關羽”的美譽。1949年,謝順玉和弟弟謝順明率全家參加開封和平劇團,曾和陳素真、常香玉、關靈鳳等同臺主演。桑振君留在謝家班裡,除了自發地看著別人唱戲跟著學,到臺上跑跑龍套之外,並沒有人專門教她,直到一年後,在謝家班搭班的知名演員薛東信才收她為徒。

薛東信是開封人,1903年出生,多才多藝,既當演員,又能司鼓,主演包公戲和青衣老旦,會戲很多,是地道的祥符調唱腔。薛東信教給桑振君的第一個戲是《斷橋》,挖的是田岫玲的路子,接著,又傳給她《檢柴》、《三孃教子》、《櫃中緣》等七八個小戲。桑振君學戲非常刻苦,她後來回憶說:“我白天偷偷出去練功,夜裡還偷偷起來喊嗓子。最多時一夜喊過三次嗓子。一看三星還沒有正南,就再回去睡一覺,騰地一下又起來,又去喊嗓子。喊了一陣天色還沒有泛灰,就再回去。剛躺下一迷瞪,趕緊起來再去喊嗓……”

經過一段勤學苦練,桑振君能登臺唱戲了,她的祥符調唱腔裡自然地糅進去河南墜子的韻味,聽起來是別一種的動聽。 正當桑振君在學藝日有所成時,河南省發生特大旱災,戲班難以維持,只好散班。謝老太太也顧不上桑振君是不是自家的童養媳,打發她隨著主演趙秀霞和二鑼“大個趙”回到開封。桑振君在趙秀霞家住了三天,趙母對這張多出的嘴難以容忍,就以給桑振君找個“乾孃”的名義,送她到日本特務隊長的三小婆家當了名義是“幹閨女”的丫鬟。

三個月裡失去6位家人,生活使她走上了戲曲的路——桑振君(一)

3、“少串一趟親,也要看看桑振君”

桑振君在“乾孃”家吃了不少苦,捱了不少打,但她愛戲的秉性沒有改變,一天不哼哼一段,就覺得憋得慌,有時乾脆天不明就跑到龍亭去喊嗓子。她的這位“乾孃”也是個戲迷,見實在擋不住桑振君唱戲,就乾脆給她找了個老師。這個老師就是在開封梨園行中享有很高威望的趙清和。

趙清和1896年出生在滑縣酒葫蘆村,9歲喪母,隨父親靠唱蓮花落乞討度日,輾轉來到登封、駐馬店學戲,主攻青衣。出師後在鄢陵、尉氏、滑縣、湯陰等地搭班,1927年來到開封,先後在懷慶會館、東火神廟和永安舞臺演出。他會戲很多,教學有方,雖然沒有掛過頭牌,卻培養了很多學生,桃李滿門,堪與永安舞臺的掌班楊金玉媲美,以至有“進了開封不用問,不是楊門就是趙門”之說。 在相國寺附近的一家飯店內,舉行了桑振君拜師儀式,師姐妹吳碧波、宋桂玲、劉素真、婁姬鳳等以及桑振君的“乾孃”參加了儀式。

趙清和不愧是一位名師,在他的指導下,刻苦好學的桑振君進步很快,不但學了分別以帥旦、刀馬旦、小旦、花旦應工的《樊梨花徵西》、《黃金蟬》、《日月圖》、《香囊記》等多出戲,還學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桑振君戲學得越多,“乾孃”就對她管得越嚴,不但讓她幹許多家務活,而且在“乾孃”和人打牌時,還得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伺候,稍不如意,就會挨一頓痛打。一心想唱戲的桑振君覺得不能再在這個家裡呆下去了,就趁“乾孃”去打牌的時候偷跑出來,打聽到杞縣還有個戲班在唱戲,就偷偷跑過去,找到了恩師薛東信。

三個月裡失去6位家人,生活使她走上了戲曲的路——桑振君(一)

跟著薛東信,桑振君又學會了《玉堂春》、《對繡鞋》、《蓮花庵》、《桃花庵》、《洛陽橋》、《三上轎》等多出戲。這時,桑振君14歲,個子已經長成,而且飽經磨難,也顯得比同齡人成熟。戲班裡沒有名角,薛東信就推薦桑振君當了主演,沒想到一下子就唱紅了,不多久就在杞縣周圍的幾個縣有了名氣。不久,桑振君和老師薛東信一起,被接到柘城的小公議班,在一年的時間內,巡演於豫東大地,足跡遍及鹿邑、寧陵、永城、夏邑、沈丘、淮陽、周口以及安徽的界首等地。桑振君會的戲越來越多,技藝也越來越成熟,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觀眾給她起了一個“十二萬”的綽號,意思是說她的一場戲值十二萬,豫東各縣還流傳著“少串一趟親,也要看看桑振君”,“搭上兩畝地,也要聽桑振君的戲”的順口溜。

昔日塵垢滿面的討飯小丫頭,由蛹化蝶,成為一個能令萬人空巷的大主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