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又一名逃犯在張學友演唱會被AI捕獲,人送綽號“熱心歌神張先生”

又一名逃犯在張學友演唱會被AI捕獲,人送綽號“熱心歌神張先生”

作者 | 明 明

出品 | AI 科技大本營(公眾號ID:rgznai100)

有人說,張學友是一個時代的象徵,是一代人青春的記憶。

90 後的營長現在相信了。

據悉,先後有兩名嫌犯在張學友演唱會上,被智慧安保人像識別功能鎖定,抓捕歸案。網友分析稱犯罪嫌疑人大多是 30 歲 - 40 歲左右的人群,這個年齡段的人都愛張學友的歌,張學友也被網友喜送綽號:“熱心歌神張先生”。

據臺灣媒體報道,“歌神”張學友近日在世界各地開唱,演唱會門票早早秒殺完售,十分難搶。各種各樣的奇葩事也因此發生,歌迷赴拉斯維加斯看演唱會面籤遭拒,理由是張學友馬上回國內舉辦演唱會、分手情侶為了門票複合、還有網上追逃人員在演唱會現場被抓......這些烏龍事,可以說是相當豐富多彩了。

案情發展

隨營長來回顧一下案情的發展:

5 月 5 日,在張學友贛州演唱會上,警方在安檢過程中,“利用高科技手段”現場抓獲逃犯一名。

而在此前, 4 月 7 日,張學友南昌演唱會上,民警就曾將一名男子從看臺上帶離現場。據悉,該男子因涉嫌一起經濟案,被贛州市公安局列為網上追逃人員,在看演唱會時被智慧安保人像識別功能鎖定,讓民警找到了他。

又一名逃犯在張學友演唱會被AI捕獲,人送綽號“熱心歌神張先生”

據敖某交代,他從宜春樟樹開車到南昌,就是為了觀看張學友演唱會。被抓獲時,敖某一臉木納的表情,沒有想到在萬人演唱會上,警方會注意到自己。事後受訪,該男子懊悔不已,稱:“早知道就不去了!”

智慧安保人像識別

智慧安保人像識別是什麼呢?隨營長一起來了解一下:

面對海量的視頻及圖像信息,發現犯罪嫌疑人的線索,對警方來說一直是最迫切的需求。得益於人工智能在視頻內容的特徵提取、內容理解方面的天然優勢,智慧安保人像識別應用而生。

有些通過在前端攝像機內置人工智能芯片,實時分析視頻內容,檢索運動對象,識別人像信息,並傳遞到後端人工智能的中心數據庫進行存儲,再利用強大的計算能力及智能分析能力,AI 可實現對嫌疑人信息進行實時分析,並給出最可能的線索建議,成為辦案人員的專家助手。

還有的,通過採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臉部的一系列相關處理技術,通常包括:

1、人臉檢測:判斷輸入圖像中是否存在人臉;如果存在人臉,返回人臉所在的位置。

2、關鍵點定位:確定人臉中眼角、鼻尖和嘴角等關鍵點所在的位置,為人臉的對齊和歸一化做準備。

3、人臉歸一化:根據關鍵點的位置,採用相似變換,將人臉對齊到標準臉關鍵點,並裁剪成統一大小。

4、特徵提取:利用海量數據,訓練卷積神經網絡;將人臉圖像表示成具有高層語義信息的特徵向量。

5、特徵比對:主要是利用Metric Learning等技術,進一步提升識別準確率。

以達到識別不同人身份的目的。

智能視頻關鍵技術

清華大學媒體大數據認知計算研究中心主任王生進教授在(CPSE安博會)指出,在智能視頻分析關鍵技術方面,有如下幾大關鍵技術:

1、侵入/越界檢測

2、遺留物體事件檢測

3、拿走物體事件檢測

4、徘徊檢測

5、行人/車輛檢測、跟蹤

6、人臉(人像)/行人/車牌識別

7、人群密度監測

8、異常行為(奔跑打架鬥毆)檢測

9、視頻質量診斷

10、視頻濃縮與摘要

11、視頻內容快速檢索

12、圖像增強與復原技術

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方面,根據實際應用場景,人臉識別可以分為如下3類:

第一、有配合人臉識別。分認證和查詢,通常應用在證件照人臉,聲明我是 A,然後將 A 的模板人臉圖像和現場採集的 A 的人臉圖像進行比對,給出 Yes or No,或查詢大庫。通常要求配合。

第二、半配合人臉識別。也分認證和查詢。通常應用在受限的通道、卡口,進行黑/白名單比對。該類應用通常光照穩定,不要求配合。

第三、非配合人臉識別。查詢為主,通常應用在視頻監控的動態布控場合,進行黑名單查詢。該類應用光照複雜,姿態不確定,難度大。

目前最大問題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AI + 安防也並不是萬能的,在中國人工智能安防峰會上,中科院李子青就揭示了動態人臉監控存在的兩個問題:

一是誤報率太高;

二是沒有足夠的標註數據去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在某轄區中有 1000 路視頻抓拍人像,並且只有一個黑名單庫,假設每個攝像頭每 10 秒或者 5 秒抓拍一張人臉,該轄區每秒抓拍 100 張左右的圖像,每天產生 864 萬張抓拍人臉,跟 20 萬人的圖庫比對次數是 1.728 萬億次。在動態人臉監控上,按照較高水平 90% 的通過率來算,它每天的誤報個數約 200 個。

國內的數據非常多,但是對其進行數據標註卻成為一大難題。李開復曾在一個小型媒體發佈會上發表對醫療數據的標註的看法,李開復表示數據多並不意味著質量高,沒有標註的數據可用性非常低。

就現在的情況來看,想讓嫌犯無處躲藏,還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