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九十歲科學家帶著孫子重回母校,撫今追昔,鼓勵孫子獻身科學事業


從一個鐵釘,一桶煤油都要進口的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到今天已經發展成了世界上最完備工業體系的新中國,這中間有多少默默奉獻的科學家,產業工人支撐起我們門類齊全的工業大廈。特別是當中國有了核工業,原子彈氫彈試爆成功,中國人在世界的東方,挺直了腰板,外國人再也不敢小看我們了。兩彈一星的研製,是無數科學家默默努力的結果,其中就有眼前的九旬老人。

老人今年九十歲了,他是清華大學最早的一批工程物理專業的畢業生,他和他的同學都成了中國著名的核物理專家。他們為中國核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清華畢業後,就奔赴西北荒原,西南邊疆,從探礦到採礦,從採礦到鈾濃縮,從隔壁荒漠到核工業研究所,老人家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核工程事業。

老人家是功勳卓著的科學家,為我國的原子彈氫彈的爆炸奉獻了力量,後來進入核工業研究所,參與中國最早的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的設計和建設工作,從原子彈到氫彈,從研製核武器到和平利用核能,老人家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在了核工業上,把事業做成了產業。


從八十年代開始籌劃建設的秦山核電站,一開始都是引進國外的技術,在老一輩科學家的帶領下,中國科技工作者不斷鑽研創新,現在中國已經形成了自主的完備的核電站體系,而且中國的核電技術已經走出了國門,出口到了發達國家,自豪啊,清華校友。清華校慶,老人家帶著孫子回到了母校,撫今追昔,讓年青一代感受老一輩人走過的路,繼續他們的事業。

老人家退休很多年了,但他依然惦念著祖國科技的發展,惦念著回到母校看看,校慶的時候,他帶上自己的孫子,讓孫子感受爺爺當年求學的道路,老人家耳不聾眼不花,思維敏捷,老人說,我們國家基礎科學發展還是太平衡,光學發展很快,力學發展還是比較緩慢,需要國家投入,需要年輕人積極進入這個領域,老人家早就讓自己的孫子往這方面發展了,他的孫子現在已經是地質力學的研究生了。

老人家走到他當年的教室前面,記憶的閘門一下子打開了,當年每一位老師的每一節課,還有老師上課時生動的表情,老人家都能回憶得起來,那時候的大學校園,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朝氣蓬勃的大學生們,經常到工廠到水庫建設工地,去參加義務勞動。那些場景老人家都是歷歷在目,說起來無比激動。


老人家雖然退休了,但是他還是站在科學的前沿,高屋建瓴,對當今科學的前沿進行了展望,什麼引力波,量子力學,量子計算機,量子通訊,老人家對當今科學的前沿的最新成果如數家珍,老人家講著講著,有幾個大學生圍了上來,他講的更起勁了。彷彿清華校園就是他的課堂。

老人家撫今追昔感慨萬千,他感嘆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他說當年美帝蘇聯都封鎖我們,當蘇聯撤走專家後,中國人硬是從零起步,最終搞出了原子彈氫彈,這些奇蹟,外國人都難以置信。我們的核電事業也是從引進到消化吸收,最終變成了自主發展,我國核電事業已經步入了世界的前列,自主發展,自主創新,我們走的道路是正確的。

正在讀研究生的孫子,跟著爺爺在清華校園裡轉了一圈後,也是頗有感觸,他知道老一輩科學家就是靠著頑強拼搏吃苦耐勞的精神,才發展起來我們今天的完備的工業體系的,跟著爺爺聽老人家講他清華的求學的經歷,和未來科學發展的前沿,年輕人也深受感動,老人的孫子發誓一定會把爺爺的精神繼承好,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其實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的認真做事態度,嚴謹治學的作風,和為科學奉獻的精神,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在一心向錢看的導向之下,更需要有一顆純潔的報國之心,特別需要繼承好老前輩的光榮傳統,自主創新,去引領世界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