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種茶喝茶也要控制慾望”,天心永樂禪寺尋訪“深山貴族”大紅袍


“種茶喝茶也要控制慾望”,天心永樂禪寺尋訪“深山貴族”大紅袍

武夷山景區天心岩九龍窠的半山崖上,長著6株大紅袍茶樹,人稱母樹大紅袍。現在來武夷山的遊客都要在這裡合影留念,這幾株血脈純正的“最後貴族”是大紅袍的圖騰,最早由武夷山的僧侶種植,曾是距此不遠的天心永樂禪寺寺產,現在由國家出面保護。

天心永樂禪寺整個寺廟現佔地100多畝,至今有1200多年曆史,永樂二字由明永樂皇帝敕封。寺廟位於今武夷山景區的中心,周圍茶山正是位置最好的正巖範圍。移步寺廟大殿的山路邊,你會看到一塊巨大的石碑上書五字:大紅袍祖庭。

“種茶喝茶也要控制慾望”,天心永樂禪寺尋訪“深山貴族”大紅袍

武夷茶皆由山上僧道始種,後來因為經濟利益驅使,才出現越來越多的茶農和茶商。最早記載烏龍茶製作工藝的《武夷茶歌》也由清代茶僧釋超全撰寫。清朝崇安縣令陸迂迴燦1734年寫的《續茶經》中說:“武夷茶,其巖茶以僧家所制者最為得法。”“早期武夷山一般百姓是沒有能力種茶的,因為種茶需要先用碎石在懸崖峭壁上壘砌出一塊土壤,這需要很大經濟和人力成本。”現在的天心神寺的住持澤道法師,20世紀90年代起便在這裡修行傳法,茶事則是寺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種茶喝茶也要控制慾望”,天心永樂禪寺尋訪“深山貴族”大紅袍

大紅袍的來歷

武夷山山勢奇特,氣候複雜。澤道法師告訴我們:“同樣是一株肉桂,種在山澗與種在山徑中、種在有流水的地方還是山窩裡,生長出來都會是不同的品種,茶葉的口感、香型、厚重度也會不同。武夷山現在有茶葉800多種,複雜的山形成就了這麼多的茶葉品種。”

“民國時茶葉產量很少,茶樹非常珍貴。一次正逢雨季,土壤滑坡,有兩三株位於茶山上層、寺廟種植的水金龜茶樹從山上掉落到村民的茶園中。僧侶跑去討要,希望重新種回山上,卻遭到村民的阻攔,說這是老天爺送給我們的。雙方因此產生糾紛,甚至到官府去打官司。”澤道法師說,百姓和寺廟為兩三株茶樹已經鬧得不可開交,可見當時樹種十分珍貴。

大紅袍是武夷巖茶的一個品種,茶葉的名字來源於一個世代相傳的傳說,澤道法師曾經下功夫做過考據工作,他認為這個傳說是有史料支撐的真實故事:“過去關於大紅袍的故事很簡單,因為要依靠老百姓口口相傳,必須簡單。

一個窮秀才,進京趕考的路上中暑暈倒在武夷山附近,武夷山人用當地“神茶”,給他解暑,秀才醒了之後到廟裡許願,如果今後能夠高中,必回來報恩。第二年秀才果然高中狀元,他感恩武夷山山茶,於是回來把身上的狀元袍披在茶樹上,神茶從此得名大紅袍。澤道法師說:“明代狀元的官袍確實是大紅色。這個秀才應當是武夷山周邊的人,有記載明代建陽曾有過一個叫丁顯的秀才,家裡貧窮,曾赴南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最後考中第五名,也有說是第三名。丁顯性格耿直,在朝為官並不順利,後被朱元璋貶至邊疆。但是為人心高氣傲,受不了地方官員的排擠,幾年後鬱鬱而終。”

世間已無“真正”大紅袍

巖壁上的這幾株母樹大紅袍很早就聲名在外,1932年國民黨軍官蔣廷文曾經派軍隊駐紮,監督採摘大紅袍母樹上的茶葉。當時這幾株茶樹所產一斤茶要賣64塊銀圓。樹當時屬於天心禪寺的僧人,但是蔣廷文對採摘的僧人不放心,所以派兵看守,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大紅袍始終被看守。看守所搭的木亭,現在還在茶樹對面山崖上,裡面待著的人正好監督採摘過程。

1949年以後,天心禪寺所有僧侶都被趕下山,寺廟住進不少種茶的外來村民,以此處為核心逐漸形成自然村,當時叫天心生產隊,後來改名天心村。大紅袍由天心寺廟產收,為國有農場所有,最早是勞改農場所有,轉到另一國有農場,一直有專人看守。這在中國各大名茶中非常少見。

隨著年代的推移,很多茶樹母樹退化,茶葉的品質和產量都大不如前,20世紀60、70年代,母樹大紅袍每年產量稀少,一年出茶也不過八兩,當年毛澤東贈送給尼克松四兩,已是年產量的“半壁江山”。2006年是母樹大紅袍最後一次採摘,此後國家為了保護珍稀樹種,下令禁止開採,只交給有經驗的茶廠進行定期維護管理。我們在市面上喝到的,多是幾種茶拼配而成,模仿的是母樹茶的味道,所以有一種說法:世間已無真正的大紅袍。

武夷山早期茶苗繁育法屬於有性繁殖——採摘茶籽並選其中優質的種子進行貯存和播種,播種後第二年或第三年的初春移植於茶山進行管理。後來出現了壓條繁殖和扦插繁殖兩種。壓條即是把母樹的旁枝壓進土中,使其生根並與母樹割斷取苗,這種方法可以減少品種變異,保持血脈純正和口味正宗,缺點是繁殖係數低,對母樹產量影響較大。

扦插繁殖則是近些年最常採用的方法,也是茶葉專家們延續母樹大紅袍基因的方法。1962年,在杭州的中國茶科所第一次來武夷山截取若干大紅袍的枝條,帶回杭州的基地做培植,不過在異鄉環境裡,即使能產茶,風味也應該和種在武夷山的這幾棵完全不同。1964年,福建省農科院來這裡截取母本大紅袍,帶回福州育種。

1985年,武夷山茶葉研究所所長陳德華向省茶科所引回了5株正本大紅袍茶苗,種植於御茶園的名叢觀察園,“次年始逐年繁育苗木,逐步擴大栽培和育種數量”。試種栽培得到茶農和茶商的認可,一致認為母本的無性系後代大紅袍優點無變異,大紅袍推廣和茶產量逐步擴大,這才有了武夷山大紅袍現在的面貌和產量。

“種茶喝茶也要控制慾望”,天心永樂禪寺尋訪“深山貴族”大紅袍

用清淨之心做出來的才是禪茶

1971年,天心禪寺裡的僧人只剩下一人,所有廟房都成為村民住宅。20世紀90年代,在國家的干預和調節下,村民搬離寺廟下山居住,寺廟重回僧侶手中。“當時茶葉市場價位不是很高,我們就花錢把寺廟周圍的茶園收回來,一畝地七八千塊。前後共收回了茶山七八十畝,這也是我們現在寺廟茶山的規模。”澤道法師向記者介紹說。1990年,天心永樂禪寺新殿落成,澤道法師與寺裡的十幾位僧人搬離了有上百年曆史的老殿。

也許是剛過了春節旅遊季,天心禪寺與其他名山古剎相比顯得十分清靜,在茶室等待澤道法師期間,不斷有人進來聊天坐下喝茶,倒茶的姑娘說,這些都是在本寺皈依後,回家修行的居士,她自己也是辦過皈依儀式的,師傅賜名天應。

這些俗家弟子不會約定某個時間來寺裡,往來拜訪或是在寺中修道全憑個人意願,寺中也出售禪茶,價格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之間,與山下市面上的價格無異。這些茶產自寺內自己的茶山,茶廠就設在寺廟老殿附近,基本都是正巖茶。在這裡,喝茶是免費的,也可以買走一些。澤道法師說,天心寺茶葉收入與寺廟的日常花銷基本上是持平的,減去寺廟中的人員費用,接待費用和一些贈送的茶,每年剩餘有幾十萬元。寺裡的香火錢也可以作為結餘了。“如果把茶作為商品,它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而如果把禪意放進茶裡,這個茶可以養心、養身。茶可以靜心通氣抑制慾望。只考慮茶的物質層面而忽略精神層面,這個茶就會弊大於利。不是說寺廟裡的茶就是禪茶,而是你做這個茶的時候有沒有良心,有沒有道德心,要用一種清淨之心,做茶、喝茶。這茶才是禪茶。”


“種茶喝茶也要控制慾望”,天心永樂禪寺尋訪“深山貴族”大紅袍


“種茶喝茶也要控制慾望”,天心永樂禪寺尋訪“深山貴族”大紅袍


“種茶喝茶也要控制慾望”,天心永樂禪寺尋訪“深山貴族”大紅袍

現在武夷山著名的牛欄坑原來是天心禪寺上下山的必經之路,“牛在佛教裡代表大乘,代表人心,佛教有馴牛圖,牛原本是野牛,如何讓它聽你的去耕田,必須要有馴服的過程。如同馴服人心,人有時會用茶來彰顯自己,虛榮心膨脹,我喝1000塊(一斤)的茶,你喝3000塊(一斤)的茶,那我必須有6000塊(一斤)的……這已經不是在喝茶,而是利用茶把自己的慾望和虛榮彰顯出來。”

澤道法師說,茶葉在發展的過程中,也要控制慾望,要保護青山綠水。“我們在開發茶山的時候應該保留‘三子’——頂上要戴帽子,腰上要綁裙子,腳下要穿鞋子。山的頂上不能把樹全部砍掉,要留下綠色防止暴曬,並阻擋雨水下流,防止水土流失。山腰中間也要留一部分綠色,山底的坑徑要留綠化。“這是非常科學的,但是對種茶慾望太強烈,就會破壞生態的平衡,破壞鳥獸的棲息地,茶樹會長蟲,茶的質量也不好。”

相傳,天心禪寺香火旺盛之時,寺內有僧眾百餘人,鐘鳴鼎食,磬鈸和諧,香菸繚繞,梵音清越,遊客亦多為香客,名山倍加揚其名。佛誕之日,香客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武夷山道為之擁擠不前,盛況空前。如今這裡有僧侶十幾名,往來其中只聽得誦讀經文的聲音,如同澤道法師所說“寺廟就是一個修道、講道的場所,不是商業場所。”寺裡接受前來出家的人是有嚴格考核的,但對皈依居士要求則比較寬鬆。一些成功企業會組織員工到寺廟學習禪修佛法,花5到7天時間住在寺廟裡聽師傳講禪,靜坐,洗滌心靈,調整心態。

寺廟現在重點還是禪修,“我們寺廟一年四季非常清淨,遊客都去景區,這裡不多,我們也非常喜歡這份清淨。這裡來得多是有信仰的人,或者想要禪修的人。”


“種茶喝茶也要控制慾望”,天心永樂禪寺尋訪“深山貴族”大紅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