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以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闡述天文學與中華文明不中斷的聯繫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總會帶著一些光環,讓世界記住。其中中華文明的不中斷,成了這個星球上一道靚麗的風景。外國人羨慕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當一些人還在嫌棄我們傳統文化時,殊不知外國人多麼想要。而中華文明不中斷的原因很多。


一:中華文明不中斷的原因有


漢字的存在,因為漢字的存在,加強了中華民族的交流,從甲骨文到如今的簡體漢字,漢字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但它從沒有在世界語言的舞臺上缺席過。有文字才能構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如果缺乏大統一的語言和文字,始終會面臨威脅。


包容性強的民族,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包容性最強的民族。在世界其他地方不斷髮生改朝換代時,原先的文明都會遭到中斷或者變異。這讓原先的文明,面臨被滅亡的危險,而中華民族不僅沒有中斷,還不斷融合周邊民族,讓他們成為中華文化圈,甚至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最直接的表現是,擁有眾多藩屬國,建立的朝貢體系,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


以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闡述天文學與中華文明不中斷的聯繫


最先進的文明,別看在四大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最後一個出現的,但它一點都不輸於其他的文明。在中國的歷史中,總能讓文明處於周邊民族的之上。先進的文明,才會被其他民族所認可,以唐朝來說,憑著強大的國力和民族包容性,周邊其他民族相繼臣服,文明也達到了巔峰。


最好的地理位置,在東亞大陸上,南方是熱帶雨林,西部是雪山、高原、沙漠,北部是草原,東部是大海,這些地理環境,對中華文明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對於中國來說,最大的威脅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因為感到威脅,始終不能落後別人太多,也間接促進中華文明的發展。中華文明不中斷的原因還有很多,但怎麼會和天文學聯繫上?


以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闡述天文學與中華文明不中斷的聯繫


二:中國古代天文學


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很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再往前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歷史,當時就有《陰陽曆》出現。而有記載的是商朝時期,當時有專門負責記錄天文的官員。周朝時,古人已經測出冬至、夏至以及一年中的二十四節氣。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天文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各種思想都得綻放。


之後的秦朝和漢朝,都是統一時代,對天文學都重視,只因天文學與農業息息相關。中國的歷法出現很早,記載的天數也很精準。而在曆法中的,中國古代有許多曆法,最早的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的黃曆、夏朝的夏曆、商朝的殷歷、周朝的周曆、魯歷、秦朝的顓頊歷,這六部曆法,稱為古六歷。對天體和節氣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隨著時間發展,曆法精確一年中的天數,已經接近現在的365天。


以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闡述天文學與中華文明不中斷的聯繫


西漢時期,漢武帝重新命人編輯曆法,出現《太初曆》,這是中國曆法的分水嶺,《太初曆》結合了《顓頊歷》,更加完善曆法和節氣,這是我國古代比較完整的一部曆法,它把二十四節氣編入曆法中,但也有一些不足的。東漢有《四分曆》,之後的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歷法,但都是在《太初曆》演變而來的。


三:中外天文學對比


中國的天文學,是世界上發展最早的、最快的國家之一,古代天文學包括農學、醫學、數學。中國許多曆法都很早出現,比西方的還要早很多,許多成就也出現比較早。西方國家的天文學,在公元前16世紀,一直髮展很慢,從2世紀到16世紀的時間裡,幾乎停滯不前。而我國的卻不斷髮展,出現許多令人驚歎的天文成就。


以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闡述天文學與中華文明不中斷的聯繫


比如:哈雷彗星的記載,公元前240年,我國第一次記載,之後我國均有記載哈雷彗星,比西方國家早。在湖南長沙出土的馬王堆漢墓中,有這樣的一幅圖,描繪了雲、氣、月掩星和恆星,這就是彗星圖。在曆法中的推算中,中國許多曆法都非常有名,西漢的《太初曆》,是中國曆法第一次大改革,第二次改革是南朝齊時期,祖沖之創造的《大明曆》,精確數值為365.24281481,誤差52秒。


到南宋的《統天曆》時,天數為365.2425日,誤差26秒,元朝的《授時歷》為365.2425,誤差25.92秒,兩者差不多。這些都是由天文學演變而來的成就,《統天曆》的頒佈,比西方的公曆,還要早383年之久。


以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闡述天文學與中華文明不中斷的聯繫


四:天文學對中國文明不中斷的影響


或許有人看起來,這個似乎聯繫不上,但它卻真的有聯繫。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作為農耕民族,農業肯定是和我們息息相關的。而農業又和氣候有關,氣候又和曆法有關,曆法又和天文學有關。因此,天文學的先進與發達,決定農業的發達。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文明的延續,是離不開農業的。而古代天文學對農業的影響非常之大。


中國的農業能長久不衰,和中國曆法的先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遠古時期,古人的耕種非常簡陋,能不能豐收,全看天氣。自從曆法出現,人類懂得根據時間和氣候進行播種與收割。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曆法出現比較早,極大地解決了農業問題。春秋戰國時期,二十八星宿的建立和成熟,古人利用二十八星宿來測量日月運動的相對位置,為精準曆法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以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闡述天文學與中華文明不中斷的聯繫


之後更是出現二十四節氣,這對農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此時的中華文明體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沒有這些早期的先進文明,中華文明不會長盛不衰,而是面臨著重大的中斷的危機。天文、醫學、農業,這是保持一個文明的基本要求,特別是農業,農業保障一個國家有糧食吃,而天文學可以讓一個國家的農業,從粗放型向精耕型轉變,人們可以利用不同地點,不同氣候,耕種不同的農作物。


明清時期,天文學停滯不前,但傳統農業已經成型,天文學也發揮了它的作用。中國古代天文學之所以這麼發達,是和占星卜卦、農業需求、政治需求等方面推動發展的。


以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闡述天文學與中華文明不中斷的聯繫


五:農業對一個文明的影響


在東亞大陸,並不是只有農耕民族,同時還有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為什麼無法戰勝農耕民族?即使遊牧民族一時強大,也無法徹底消滅農耕民族?而這和農業是分不開。遊牧民族的生活只能看天氣,風調雨順的天氣,草原就會茂盛,遊牧民族的生活就會好過。如果遇到乾旱那就悲劇了,草原無法養活牛羊,遊牧民族的生活就面臨危機,之後只能南下掠奪中原王朝。


到最後,遊牧民族只能被中原王朝打敗,即使元朝和清朝這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依舊保持一個農業大國,不可能變成遊牧民族的方式來統治,土地決定這裡只適合農耕。農耕民族能根據氣候來種植,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優勢,利用河流、水庫、湖泊等來解決乾旱的問題,同時也會防範洪災。


以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闡述天文學與中華文明不中斷的聯繫


生產出的糧食產量,不是遊牧民族可以比較的,同時也能養活巨大的人口,有了人口,才能讓一個文明不會那麼容易中斷。從古代來看,中國人口一直是世界上人口大國,這保障了文明的不中斷。能給農業提高產量的是氣候,而曆法才能很好的劃分氣候,能形成曆法,又和天文學有關。


從這些都可以看出,農業對一個文明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其他三大文明之所以中斷,和缺乏發達的農業有一定的聯繫。而農業不發達,又和天文學有關,天文學不發達,怎麼制定先進的歷法?


缺乏曆法,只能粗放的種植,產量無法提高,是養不活眾多人口的,只有進入精耕種植,才能產出更多的糧食,這才能養活更多的人口。人口的多少本身對文明的不中斷,也起到關鍵作用。在理解人口、農業、曆法、天文學對文明的作用,我們就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古代輝煌的天文學,對中華文明不中斷,起到重要的作用,是關鍵的一環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