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持續創新 再造東軟

持續創新 再造東軟

東軟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積仁

劉積仁既有著學者的儒雅與嚴謹,同時也兼具商業領袖對市場機遇的敏銳洞察力。1991年,他“意外”地創辦了東軟,如今,他不僅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軟件公司的董事長兼CEO,他領導的東軟也成為中國最大的IT解決方案與服務供應商。

面對世界軟件行業的風雲變幻,東軟也在不斷自我變革,以獲得新的發展機會,支撐東軟不斷成長和強大。20多年來,東軟鳳凰涅槃般地進行了5次重生。未來5年,東軟將在各個細分行業打通B2B2C的閉環,在產業互聯網領域,迎得新一輪發展機遇,再造自己的生命。

棄教從商 穩健發展

和大多數出生在50年代的中國人一樣,劉積仁的青少年時期也充滿了坎坷,直到25歲時,命運之神才突然垂青這個年輕人。作為從工廠上大學的最後一屆工農兵大學生,他先後獲得了東北大學電子系計算機軟件專業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並留校師從李華天攻讀博士。1986年,他遠赴美國國家標準局計算機研究院做論文研究。1987年,在完成博士論文研究後,他終於成為中國第一個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33歲的他被直接從講師提升為教授。

畢業後,劉積仁並沒有留在各方面條件都十分優越的美國,而是帶著研究成果回到了國內。

1988年,以“架設軟件研究與應用的橋樑”為口號的東北工學院計算機系軟件與網絡工程研究室成立,剛從美國回來的劉積仁滿懷雄心地加入了研究室。當時實驗室的條件令人絕望:實驗室只有一間半,有三臺破電腦,經費更是一窮二白。

劉積仁在出國前曾一直堅信,一個談錢的教授永遠不可能在學術上有發展,到了美國後卻發現美國的教授並不是這樣,他們一邊講課做顧問,一邊承擔著很多企業有報酬的研發項目,進而反哺自己的個人研究。

為賺取科研經費,劉積仁用一篇論文換來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這一轉機源自於世界著名汽車電子生產企業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彼時,該企業專程來中國考察,希望找到一家研究團體承接汽車內部軟件系統研究項目,劉積仁憑藉一番令人耳目一新的發言吸引了對方的注意及最終合作。

1991年,劉積仁與阿爾派株式會社攜手成立東工阿爾派音軟件研究所。當時,劉積仁內心對商業仍然排斥,不忍心將研究所冠以“公司”的名字,不過為了能在工商局註冊,不得已在名稱末尾加上了“(有限公司)”四字,於是,東工阿爾派音軟件研究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便是東軟集團的前身。

在一片質疑聲中,劉積仁帶領著東北大學有共同志向的3名教師,在那個由3臺PC機構成的“計算機與網絡工程”研究室裡,開始了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旅程。

無論何時去看,劉積仁所選擇的起點都非常高,因為創業之初就與阿爾派株式會社展開了國際業務合作——雖然是軟件外包,但從這一角度看,東軟從那刻起就註定會在未來成為走向全球市場的有力參與者和領導者。

開展國際業務的同時,東軟也看到了中國國內社會基礎行業的眾多市場機會和需求,並開始了長線佈局與投資,在社會保障、電信、電力等領域進行應用系統與服務方面的拓展。

當時,其他軟件企業還普遍認為——軟件與服務外包業務是低端的“活計”,還都在夢想著成為中國的比爾·蓋茨,只有劉積仁認為,在為全球最優秀的外包客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通過修煉自身能力,包括技術、過程管理、質量控制、跨文化的融合等,才能最終走出一條“超越技術”的發展之路。

經過四年的不懈努力,1996年,東軟作為中國第一隻軟件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東軟主要為國內電信、電力、社會保險等領域的企業提供IT解決方案,另外為國際客戶提供嵌入式系統開發和產品工程解決方案,在行業內十分活躍,而且有很強的競爭能力。

除此之外,東軟集團在醫療領域也頗有建樹,旗下的東軟醫療目前已經成為唯一能生產包括CT、核磁共振、彩超、X線機等4大數字化醫學影像設備的內資公司。至此,行業解決方案、產品工程和醫療已經成為驅動東軟的三駕馬車,鞭策著東軟集團快速向前奔跑。

2008年,東軟集團完成東軟股份的股權置換,在A股整體上市,公司名稱也變更為“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經歷重組和整體上市後,東軟將發展目標定位為:成為全球優秀的IT解決方案與服務提供商。

持續創新 再造東軟

東軟軟件園瀋陽園區

海外擴張 全球佈局

劉積仁認為,中國的軟件企業如今已經步入跨國經營時代,中國將會有一批優秀的新型跨國公司迅速崛起並在全球拓展業務。

在發展模式上,東軟摒棄了那種依靠人海戰術以及低廉成本去和印度拼搶跨國公司外包業務的模式,而選擇了依靠有機成長和收購、兼併並舉的發展模式。在選擇收購目標時,也不會選擇那些單純擴張規模的企業,而是選擇那些能助其獲得更高級市場以及創新能力的企業,以期挺進為客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價值鏈高端,獲得業務的更大“安全性”。

此前,東軟就遵循這樣的發展路徑開拓國際市場:一方面,在打開日本市場後迅速鞏固了其優勢地位;另一方面,通過收購方式完成在芬蘭、德國、羅馬尼亞、美國等國家的全球研發、銷售和服務網絡的佈局。

從更具體層面上說,劉積仁的全球化目標是:在美國和歐洲各擁有500-600名工程師,同時將在日本的員工從500人提高到1000-2000人。在進行國際擴張戰略時,劉積仁強調要獲得高端人才,將抓人才、練內功、轉型突圍作為最主要手段,而不只是簡單的產能擴張。

早在2008年,劉積仁就開始為進軍歐洲市場尋找合適人選。原SAP北亞區兼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克勞斯·西曼進入了劉積仁的視野。“東軟在歐洲的業務我全面信任他,我不是管理他,在某種意義上是他給我建議應該怎樣做。”劉積仁的人才理念讓西曼獲得了充分施展自己才華的廣闊空間,而西曼,更不負重望地成為東軟集團在歐洲市場上的開拓者。

2010年春節前,東軟集團還收購了美國手機軟件公司Taproot System,完成了在北美智能手機市場的佈局。2010年4月,東軟集團又斥資600萬歐元收購了哈曼國際位於德國漢堡的研發中心,並將其重組為NTS,還與哈曼國際在瀋陽建立了技術開發中心。

對於這一成績單,劉積仁表示:效果應該說超出我的預期,收購第一年就能夠有利潤,這一切應該歸功於西曼,起初東軟在歐洲一無所有。

持續創新 再造東軟

劉積仁與他的歐洲搭檔克勞斯·西曼

在頻繁且大規模的國際合作背後,是劉積仁和西曼等東軟人的不懈努力,以及對於挑戰的逐個衝破。在此過程中,西曼和劉積仁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讓外籍員工認同中國僱主。

在劉積仁收購哈曼國際漢堡研究中心時,工會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東軟收購後的計劃是什麼,將來有沒有可能裁員?

劉積仁說了下面一段話,折服了這些心存芥蒂的外籍員工,他說“東軟收購的目的是‘買人’,如果收購後再裁員,等於買櫝還珠,這肯定是虧本買賣。當然,東軟也有可能買錯,可能就要裁員。但這不是東軟最初的動機,而且我相信你們不會是讓我感到買錯的人,如果你們不能通過業務發展養活自己,那肯定是我買錯了。”話至此,工會方已經表示有能力實現贏利。

接下來,劉積仁施展了更為高超的溝通技巧,為將來的業務重組和組織調整做了鋪墊,他說“你們應該有更高的薪水,更多的休假,如何實現?從現在開始,不要再做低附加值的工作,你們應該創造更高的價值。”劉積仁認為對外籍員工要捨得給,要讓被收購公司感受到來自中國僱主的極大尊重。我們不應該改變他們,而是要改變我們自己。

為了實現中外員工的良性互動和管理上的平穩過渡,東軟做了一項非常巧妙的安排:不是向歐洲派駐中方管理人員,而是反過來,讓歐洲經理來領導國內團隊,這很好地激發了歐洲人的戰鬥熱情。一度,歐洲團隊主動提出,要參與中國市場業務。

經過一系列的合宜安排,東軟在國際舞臺上變得更激進、更大膽、更具有進攻性。

2012年4月,由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與日本株式會社A&T共同投資組建的東軟安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在瀋陽正式揭牌成立。該公司的成立,使東軟醫療與A&T在共同發展中國臨床檢驗事業基礎上形成了優勢互補和強強聯合,將會促進中國檢驗實驗室與國際標準接軌,將為患者及醫療科研提供領先性的解決方案。

當年8月,東軟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宣佈與日本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正式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聯合成立瀋陽熙康阿爾卑斯科技有限公司,有效整合東軟熙康在健康產業的資源和實踐經驗,以及阿爾卑斯電氣強大的電子產品研發及設計能力,共同開拓健康產業,書寫創新融合的歷史篇章。

從2013年開始,東軟先是與華為在政府及公共事業、能源、金融、交通等行業,展開面向全球的產品與技術、解決方案與服務、市場聯合營銷與拓展等方面的全方位合,雙方的強強聯合提升了雙方開拓海外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此後,東軟又與甲骨文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深化戰略合作關係,在具體行業解決方案、全民健康計劃、智慧城市及其它領域展開合作,培育新的增長機會,促進雙方的業務增長。

目前,東軟集團擁有員工兩萬餘名,在中國建立了6個軟件研發基地,8個區域總部,在40多個城市建立了營銷與服務網絡,在大連、南海、成都和瀋陽分別建立了3所東軟信息學院和1所生物醫學與信息工程學院;在美國、日本、歐洲、中東設有子公司。

近年來,東軟因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優異表現而斬獲諸多榮譽。2011年,東軟第三次入選“最具全球競爭力中國公司”20強榜單;2012年,東軟入選中國新興跨國公司50強,BCG中國50強全球挑戰者榜單,以及榮獲2012年亞洲最受賞識的知識型企業(MAKE)獎項,併入圍波士頓諮詢公司“BCG中國50強全球挑戰者”榜單。2013年連續第七次入圍“全球外包100強”(IAOP),並躋身“新興市場100強”榜單第五名;2014年6月,東軟榮獲“2014中國金軟件之五大產業領袖”獎項;10月,西班牙的巴塞羅那IESE商學院舉辦的“國際友誼獎”頒獎典禮暨“全球化中如何滿足對變革的需求”高層對話活動中,劉積仁憑藉他對全球高價值IT服務的研發和在教育行業所給予的長期投入與貢獻,榮獲了“2014國際友誼獎”;11月,東軟獲得“最佳董事會”獎,同時,劉積仁也獲得“最具社會責任董事長”獎;12月,東軟憑藉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和理念,以及卓越的僱主品牌戰略和形象,成功進入2014中國年度最佳僱主30強榜單。

持續創新 再造東軟

成都東軟學院湖邊望塔

謀求轉型 涅槃重生

2013年5月,中國最大的軟件外包企業文思海輝突然宣佈啟動私有化以應對轉型壓力,這一舉措被解讀為“對中國軟件外包行業敲響了警鐘”。

對於中國軟件行業的蕭條,劉積仁總結了四點原因:首先是軟件外包接包地由集中向分散發展,從印度到中國,如今則向東歐、巴西、俄羅斯及亞洲其他國家轉移;其次是中國人力成本上漲,2012年,中國IT軟件外包行業平均人工成本預計上漲5%-7%;再次是金融危機導致訂單減少;最後是由於中國人力成本上升,一些國家為解決本國就業問題,兒將就業機會留在本國,導致外包數量下降。

儘管前劉積仁是靠軟件外包起家的,但多年來他一直在唱衰軟件外包業務,他認為唱衰中國軟件外包業,並不意味著軟件外包業將徹底從中國市場轉移出去,因為“依靠賣‘人頭’的傳統模式難以為繼,軟件外包必須向高端業務轉型,才能應對人口紅利消失的壓力。”

有什麼樣的預判,就有什麼樣的抉擇;有什麼樣的抉擇,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東軟集團2012年年報顯示,集團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9.6億元,同比增長21.02%;實現淨利潤4.56億元,同比增長9.41%;2013年一季度,東軟集團的軟件與系統集成業務實現收入10.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8.0%,佔公司營業收入的85.3%。

在其他軟件公司面臨業績大幅下滑甚至出現鉅虧的情況下,東軟集團卻能逆勢增長。劉積仁認為關鍵因素就是在軟件外包業務上提前進行了轉型,對於這個轉型,早在6年前就進行了充分積累。

首先,東軟集團重新調整了業務結構,由原來的系統集成、軟件外包,調整為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產品工程等,即向服務轉型。

劉積仁解釋說:過去的模式主要是賣產品、賣技術、賣人力,未來則是賣服務,即東軟集團幫助客戶投入基礎設施。

為此,東軟集團嘗試了兩條道路。第一條是以顧問諮詢、實施、售後服務拉動某一行業的解決方案,比如社保、電信、電力等行業,這條道路類似於IBM。2011年,IBM的市值超過了微軟,IBM是做服務的,而微軟是做產品的,這給劉積仁的啟發是,服務公司很可能會超越產品公司。

因此,劉積仁開始帶領東軟向做服務轉型。2011年東軟推出“熙康”計劃,其將醫療設備、數字醫療解決方案提供給醫院,但不直接收費,而是根據“有多少名患者使用了這些設備,每名患者付了多少費用”等來進行收入分成。這類業務被東軟內部定義為“行業解決方案”。

另一種方式是產品解決方案,用劉積仁的話來說就是,“我定製一套手機方案,手機制造廠商不需要任何研發,就可以製造、貼牌,然後到市場上銷售。開發、設計,我全搞定。”

東軟集團在手機、汽車電子,數字醫療等領域,都做了這樣的嘗試。這種產品解決方案模式,由其“產品工程”業務發展而來。對於製造廠商而言,產品解決方案比產品工程更高效,更低成本,這是因為他們省去了篩選軟件並進行集成的麻煩。

持續創新 再造東軟

東軟醫療CT裝配車間

如今,東軟集團已成為奔馳、寶馬、通用等汽車廠家高端車型的汽車電子軟件供應商。整個集團有兩千多研發人員在做汽車電子相關的軟件的研發。為此劉積仁曾興致勃勃地說:“這幾年如果談到我們做的汽車業務,都是世界頂級的汽車。談到我們做的家電領域,都是大的國際家電廠商。談到移動終端,都是大的移動終端。”

東軟集團能把所有業務和中國的市場進行結合,“這樣的一種格局,導致了東軟在這幾個垂直領域,都有全球的交付能力。”劉積仁表示,東軟的客戶特別喜歡這種能力的提升,而這也保證了公司規模的成長。

進入2014年,東軟加大了轉型與創新力度。2014年初,東軟就與阿里雲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全球範圍內就政府與公共事業、企業、IT運營等領域展開產品與技術、解決方案與服務、市場聯合營銷與拓展等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雙方將通過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推進相關領域雲服務業務的發展,以創新型技術和解決方案服務於國內外客戶。

9月,東軟宣佈正式改組成立全資子公司東軟雲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將整合東軟的各項優勢資源,為Saas、Paas服務提供運營支持,為東軟未來協助客戶互聯網化轉型提供支撐。

緊接著,東軟熙康與寧波市衛生局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手打造基於雲計算、互聯網、傳感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中國首家“雲+端”、O2O(線上線下相結合)醫療服務模式——寧波雲醫院平臺。這一項目為重構我國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道路。

而在2014年末,東軟旗下子公司東軟醫療獲得弘毅投資、CPPIB、高盛、通和、東軟控股共計27.33億元的投資;與此同時,另一家子公司東軟熙康獲得弘毅投資、高盛、協同創新、熙康員工持股公司以及東軟控股合計1.7億美元的增資。這兩筆融資累計起來,摺合人民幣37.85億元,均刷新了各自領域在國內的最大單筆融資記錄。

在劉積仁看來,這不是一個單純的資本項目,而是與合作伙伴一起為推動中國醫療健康事業發展打造的平臺項目。他們意在構造一個新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是醫療健康創新的平臺,是一個現代服務業的平臺,也是將政府“新醫改”目標能夠落地的平臺。

如今,隨著經濟發展速度減緩,傳統意義上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利好因素不復存在,劉積仁坦言,環境的變化對東軟形成了衝擊,但他同時認為,任何一個企業成長的過程,都是不斷變革、顛覆自我的過程。當企業感受到挑戰威脅的時候,往往能激發出無窮的創造力,通過變革獲得重生。

對於未來東軟的整體戰略目標,劉積仁已經規劃好了藍圖,那就是將全面推進BBC戰略。在傳統業務方面,東軟將通過創新、技術和商業模式的變革,為客戶提供由傳統模式向互聯網化轉型的全面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向互聯網化轉型。在新業務、新技術方面,東軟將全面發力,在大健康、車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應用等領域,與客戶和合作夥伴共同形成合力,以新的商業模式和融合創新推動變革。

IT行業生命週期短暫,身處其中的東軟每隔3-5年都要尋找下一階段的活法,至今已經進行了5次重生,而現在中國經濟由非常態走向新常態,東軟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企業最容易失敗的原因就是驕傲自信,是對過去的模式堅持、堅持再堅持,而不斷更新領導力、選擇最合適的推動方式,則是企業生命重構的重要因素。”劉積仁表示,“雖然東軟已經走過了20多年,但是面對新的機會我們仍很年輕,面向未來我們需要更加包容,更加謙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