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為什麼成績不好的學生,長大後反而更尊重老師?

某中學一位從教二十多年的老教師說,帶過這麼多屆學生,很少有成績優秀的學生主動聯繫他,反而是那些成績一般甚至很差的學生經常唸叨著要去看望他。他參加過好幾次學生組織的同學聚會,也很少看到成績優秀的學生參加,即使有,他們也沒有表現出對老師很尊重的樣子,但那些以前是班級“吊車尾”的學生,對他卻相當客氣。他不理解為什麼會是這樣一種狀況。

為什麼成績不好的學生,長大後反而更尊重老師?

也許是客觀事實,也許是主觀上的認知偏差,的確有不少教師存在相似感覺:成績優秀的學生,畢業後遇到原授課教師,態度一般,甚至有的學生還裝作不認識;成績不好的學生,畢業後遇到原授課教師,大多數會很熱情的跑過來打招呼。為什麼?

老師在每個學生身上耗費的精力不同

不可否認,老師在每個學生身上花費的精力有較大差異。乖巧、溫順、成績好的學生,老師不用操心,花費精力少;調皮的學生,老師要花時間訓誡;成績不好的學生,老師要花時間輔導。曾有一位教師說,他對班上兩種學生印象最深,成績好的和成績不好的,成績好的自帶光芒,能吸引所有人的關注,成績不好的需要老師跟進指導,也很容易被老師記住。

這樣看,成績好的學生得到老師的關照可能不一定有成績不好的學生多。一些老師與成績不好的學生經常交流,感情自然要深厚些。

為什麼成績不好的學生,長大後反而更尊重老師?

每個學生對老師的評價不同

某省級示範高中一名高三學生成績非常優秀,是學校裡的“種子選手”。有一次幾個同學在一起閒聊班上的授課老師,這位高三學生直言他只敬佩其中一位教師,並認為其他教師水平不咋地,而另一些同學則有不同的觀點。

其實每個老師在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個“臉譜”,有的老師會受到部分學生的認同,但也會受到部分學生的質疑,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差異會影響到長大後對老師的態度。

為什麼成績不好的學生,長大後反而更尊重老師?

心理落差給老師造成的主觀錯覺

在現行評價機制下,學生之間、教師之間、學校之間,相互比的多是學業成績。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位老師所帶的班級,其學生成績與其他班級相比長期保持優勢,這位老師的教學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學校、家長、學生和學科專家的認可。教師為了取得事業上進步就必須專注教學、研究學生。學生成績好,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是雙贏。

所以,當教師看到他苦心教育出來的“好學生”,對自己態度一般時,就會產生一種心理落差,覺得這些成績好的學生不尊重他。

為什麼成績不好的學生,長大後反而更尊重老師?

學生們的性格差異

多數成績好的學生在老師面前表現得比較矜持,有些同學在心理上對老師十分感激,但沒有表露出來。筆者有個親戚,她兒子小鄭前年高考考取了一所985高校,一家人非常高興。小鄭在剛上高中時,成績不穩定,老師在他身上花了不少精力,教學輔導、心理輔導,慢慢的鄭同學成績穩定了,高考考出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績。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後,小鄭尋思著去老師家報喜,覺得不好意思,就準備打電話告知一下,又猶猶豫豫的,如今大二了都沒有跟老師聯繫過。

多數成績不好的學生則“無畏”一些,有些高中畢業就進入社會的學生,很快就褪去了身上的稚氣,與人交流能較好的拿捏尺度,他們長大後更容易跟老師成為朋友。

應該說,人們在每個成長階段都表現出其獨有的個性,原來喜歡的東西,長大了或許就不喜歡,原來不喜歡的東西,長大了或許又變得喜歡。學生如此,老師也是如此。

當然,成績好的學生長大後不搭理老師、成績不好的學生長大後反而更尊重老師,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對特定的個體而言,並不是一個普遍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