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71歲老奶奶偏愛手工編織,60多年編出美好人生,每件作品都是藝術


編織這件工藝品的老人叫劉精誠,家住濟南曲水亭附近。用竹針或環形針給家人織毛衣、毛褲、圍巾,用鉤針給同學鉤帽子、襪子、書包、水杯套……一路走來,劉精誠手工藝編織作品《旺旺鬧春》

劉精誠在編織,受母親影響,她5歲就喜歡上了編織,60多年裡,劉精誠編織不斷,用智慧的大腦構思、設計,用精巧的手藝編織,用執著的精神堅守,將編織技術逐步發展成了編織藝術,把編織的生活用品也變成了藝術品。

劉精誠手工藝編織作品《豐收》。說起技術向藝術的轉變,還得從劉精誠的一場大病說起,那次大病老人做了六次手術,醫院給下了六次病危通知書。老人說自己是從生死線、鬼門關轉了好幾圈又回來的。

手術後,需要較長時間的休息,劉精誠一生忙碌習慣了,閒下來不舒服,就想著是不是編織些技術性高藝術性強的東西。於是她從一件小擺件開始做起,開始,織出來東西軟趴趴的、沒有一點立體感,後來受到餐紙盒的啟發,學會了用填充物輔助造型。編了拆,拆了編,經過多次修改,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幅編織藝術作品——西瓜球。劉精誠手工藝編織作品《葫蘆》

後來,老人又開始編織小動物,挑戰更大的難度。動物的形狀是不規則的,眼睛、鼻子、嘴、翅膀之類如何去編織?又如何把它們跟身子連起來?她思考編織的原理,思考所需要的針法及各種針法的變化,通過不斷的實踐,她想到了補綴法,把動物分成兩部分,身子和四肢五官,先織好身體部分,再用補綴法把小件織上去。劉精誠手工藝編織作品《愛》


時間一長,做得多了也就熟練了,做到了所編織作品物件間加減收放自如,各種形狀隨心所欲了。從此,但凡生活中所見物品,只要劉精誠感興趣,便仔細琢磨,經過創意構思、然後根據設計分配線色針數,便專心致志的編織起來。劉精誠手工藝編織作品《一家親》

白色的菜幫,碧綠的菜葉,挺括的菜型,水靈靈的,像剛從田裡拔下來又剛剛剝去老皮的嫩菜心。菜頭上,水綠水綠層層翻卷的菜葉上兩隻蟈蟈正在嬉戲。這件名為《百財》的工藝品,也是劉精誠用毛線和一根鉤針一針一線編織出來的。

劉精誠手工藝編織作品《愛你一萬年》

積極樂觀的情緒、全神貫注的創作再加上作品成功後的喜悅,讓劉精誠忘掉了病痛,慢慢的,她的病居然痊癒了。藝術使人氣質高雅,創作使人充滿自信,創造使生命充滿活力,這就是71歲老人劉精誠的編織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