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大宋,毀於這對好朋友·····

公元1068年

一則人事任免消息震動了大宋政壇

王安石

升任帝國的副宰相

一般人拜相

恐怕大家也不會太當回事

但王安石可不是一般人

早在宋仁宗時期

時為度支判官的王安石

就曾經給皇帝上過一封萬言書

洋洋灑灑近萬字

稱當今政治之弊

“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在萬言書中,王安石主張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

“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

並保證“治財有道”

不會“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

大宋,毀於這對好朋友·····

王安石(1021-1086)

一萬字寫得完一篇政論

卻寫不完王安石的雄心壯志

這是個要幹大事的人

他要是掌了權

朝堂政治一定會有大動作

而今王安石拜相

正意味著大宋的政治路線要變

意味著制度要變

一場旨在“讓大宋再次偉大”的改革

就要拉開了帷幕了

1

要變法就一定會有阻力

對於神宗皇帝的這次人事任命

許多大臣是不買賬的

王安石的前同事,也是前副宰相的吳奎

認為王安石為人

“迂闊”,一根筋認死理

卻又從不自我反省

另一位副宰相唐介則直接跟王安石懟上了

說王安石雖然才華學問都OK

但他是個愛鑽牛角尖的書呆子

如果任用王安石則

“天下必困擾”

侍讀學士孫固則說

以王安石的水平給皇帝當個翰林學士沒問題

但當宰相統百官是要有度量的

然而王安石聽不進不同意見也容不下異己

這人剛愎自用沒度量

讓他當宰相不合適

御史中丞呂誨直接上書彈劾

“大奸似忠,大詐似信”

“週上欺下,文言飾非”

這些都是說王安石的

最後呂誨還不忘噴一句

“誤天下蒼生,必斯人一也!”

面對種種非議

王安石心態很淡然

早在當年上萬言書的時候

王安石心裡就做好準備了

“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

“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

看到了吧,反對我的人都是

流!

俗!

2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那些反對王安石任相的

大部分都是清白正直之士

比如唐介

仁宗時期就是跟包拯齊名的諫臣

有“直聲動天下”之稱

而且不僅朝臣反對

王安石的親密朋友也不看好

比如司馬光

昔日仁宗朝

司馬光與王安石便位列“嘉佑四友”

倆人經常一起出去遊玩

關係好得不得了

然而在政治上

兩人分歧很大

面對當時大宋帝國財政的窘狀

王安石主張“開源”

司馬光主張“節流”

“方今國用窘竭,非痛裁省浮費,不能復振”

要“裁省浮費”省省省才能救帝國

對於現有制度

王安石主張動手術

司馬光呢

“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

沒必要把“屋子”拆了重新蓋

在司馬光看來

當今之弊政,在於

“所用非人”

是用人的問題,不是制度的問題

換句話說就算你改了制度

但用人的問題不解決

照樣瞎

對司馬光的這些意見

執拗的王安石顯然是不當回事的

在王安石眼裡

“節流”省下那兩個小錢“無補於國”

只要有“善於理財”的人,國家何愁沒錢用?

通過制度的變革完全可以

“不加賦而上用足”

司馬光對此表示不能理解

“天下安有此理?”

“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

蛋糕就那麼大

“官”多切一點,“民”拿到的就少一點

所謂“不加賦而上用足”無非是

“設法侵奪民利”

為了變法這事兒

兩個好朋友吵得不可開交

以致王安石後來感嘆自變法以來

“一直說變法不可行的,就司馬光一個”

大宋,毀於這對好朋友·····

王安石與司馬光為變法爭論不休

然而王安石的好友裡反對變法的

卻不止司馬光一個

蘇軾

在這個時候也說了

“腐儒小生皆欲妄有所變改,以惑亂世主”

有這話在

友誼的巨輪還不翻?

3

眼見王安石在朝中不得“官心”

甚至連自己的親密好友也不站在自己這一邊

這改革豈不是要黃?

縱使全天下的人都反對

但只要有一個人支持

這事兒就能辦

對王安石的主張

皇帝宋神宗是非常支持的

因為此時的大宋真的需要變一變了

神宗繼位第三天

掌管帝國財政的大臣便上了個摺子

裡面寫著八個醒目的大字

“百年之積,惟存空簿”

大宋,沒錢了

除了沒錢

宋朝體制的弊病也比比皆是

所謂“冗兵”“冗官”

都是客觀存在的

再不有所行動的話

大宋這買賣恐怕就得收攤了

於是當王安石跳出來高呼變法時

神宗皇帝是積極響應的

他本人早就對王安石傾慕已久

滿朝文武非議王安石

神宗皇帝卻說

“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實,亦無補於事”

那群人只會打嘴炮沒有實幹

如何能拯救大宋於困窘?

對宋神宗振興大宋的心情

王安石也把握得也很到位

當年他以翰林學士的身份覲見皇帝時

皇帝問他如何才能實現“大治”

王安石回答說

“擇術為先”

皇帝問道“唐太宗如何?”

答曰

“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

學什麼唐太宗啊

要學就學堯舜

21歲的神宗皇帝聽了熱血沸騰

大宋,毀於這對好朋友·····

宋神宗趙頊(1048-1085)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無視各路反對的聲音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

一道道新法次第頒佈

王安石變法在大宋的土地上

風風火火地開展了

4

新法一頒佈

朝堂之上果然就炸了

帶頭跟王安石唱反調的

還是司馬光

王安石的《青苗法》

旨在農民青黃不接的時候

政府動用賑災糧放貸於民

待農民秋收之後再交還本息

看起來很完美的方案

司馬光卻有不同意見

因為《青苗法》一旦推行

放貸的效果自然會成為地方官的業績指標

多放那叫能幹

少放那叫無能

可一旦農民不願貸青苗錢

而地方政府為了業績強行攤派怎麼辦?

一旦本息還不上怎麼辦?

“貧者無可償,則散而之四方”

“富者不能去,必責使代償數家之負”

長此以往豈不是

“貧者盡矣,富者亦貧”

王安石的《市易法》

旨在政府通過介入商業

打擊財團囤積居奇

平抑市場物價

這麼看是保障黎民生活的好政策

但司馬光不這樣想

一旦政府壟斷商業

掌權者做起財團先前做的事

高價進,低價出

“欲盡奪商賈之利”事小

要是民怨沸騰了怎麼辦?

幾乎每一部新法

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

跟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守舊派”

都要爭一爭

而爭論的結果

由於神宗皇帝的存在

自然是王安石勝出

以致每次朝中有反對意見

王安石都請辭

但最終辭職的卻都是反對王安石的人

一大批老臣、直臣

凡是與王安石意見不合的

罷官的罷官,外放的外放

直到朝野四下

再也沒有反對的聲音

司馬光最終也被外放出京

後來去了洛陽帶著一批學者鑽進故紙堆

專心修史

十五年不問政事

大宋,毀於這對好朋友·····

沒有這次政治失意,恐怕也就不會有此史學鉅著了

5

隨著新法的推行

大宋的經濟狀況大有好轉

“中外府庫,無不充衍”

“小邑歲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

國家的的確確是富了

公元1076年,“熙河開邊”

宋朝修理了吐蕃

一下子拓地兩千餘里

在西北揚眉吐氣

一派大宋復興之勢

大宋,毀於這對好朋友·····

遼、宋、西夏形勢圖

然而

國雖富,民卻不強

不僅不強,許多百姓甚至表示

要活不下去了

想當初王安石說

“去重斂,寬農民,國用可足,民財不匱”

可惜只實現了國的那一半

而民的那一半則不幸被司馬光言中

史載改革推行後

“賦斂愈重,而天下騷然矣”

《青苗法》推行後

果然出現了地方官員強行攤派的情況

連不種田的城市居民都被要求借貸

《市易法》推行後

小商販受到重創,賣碗麵條也得交錢

民怨沸騰

至於《免役法》《保甲法》等

更是讓民生疲憊

以法律的形式強制百姓出錢出力

支援國家建設

開封有的民眾為了躲避保甲

甚至不惜“截指斷腕”

新法推行兩年後

東明縣的農民因為不堪《免役法》之苦

竟然大鬧京城

衝進了王安石的住宅

天下之耳目駭然

天下之口囂囂

這改革到底是好是壞

民眾是會用行動投票的

6

司馬光曾評價王安石

雖然道德和文章“過人處甚多”

然而“不曉事”

很多政策想得雖然很美

但操作性差,脫離實際

變法之初

王安石尚信心滿滿

不把“官意”放在心上

但隨著平頭百姓怨聲載道

王安石也漸漸知道這新法有缺陷

大家不喜歡

王安石無論如何是不會退讓的

哪怕曾經追隨自己的人

現在也反對自己的新法

“以天下為己任”的王安石都不會退讓

他的執拗不會讓他退讓

在他看來

一退必然退到解放前

解鈴還須繫鈴人

能讓王安石停下的

只有一個人

宋神宗

對王安石變法這事兒

宋神宗心裡是有數的

當初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母親高太后

就多次流著眼淚向神宗訴新法之苦

甚至直言

“安石亂天下!”

大宋,毀於這對好朋友·····

教科書插圖:兩宮太后訴苦

神宗把這事兒說給王安石聽

王安石卻不以為然

宮中哪知民間疾苦?

這一年華山山體崩塌

緊接著又天下大旱

老天爺似乎也對時政表達不滿

神宗便問王安石

“聞民間殊苦新法”

沒想到王安石卻說

“祁寒暑雨,民猶怨諮,此無庸恤”

至於水旱災什麼的

就算是堯、湯都不可避免

皇上你管這些幹嘛?

朝堂上反對自己的都是流俗

至於民生,過不下去了也無所謂

兩宮太后的面子也不要給

好吧,王安石你開心就好

不過

看到這樣一個什麼都不在乎

只顧把政治理想貫徹到底的狂人

宋神會開心嗎?

公元1074年

變法五年的王安石

罷相

一年後雖然再次拜相

但神宗已然不是那個堅定支持王安石的神宗

朝堂亦不是那個自己可以一手遮天的朝堂

短暫復相一年後

王安石再次罷相出任江寧府長官

從此遠離帝國的中樞

7

公元1085年

宋神宗撒手人寰

繼位的是年僅9歲的宋哲宗

宋哲宗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滔滔

垂簾聽政

當年斥責王安石“亂天下”的人上了臺

王安石的新法自然要完蛋

而操刀斬除這一切的

正是王安石昔日的好友司馬光

大宋,毀於這對好朋友·····

司馬光(1019-1086)

此時的司馬光

已經完成了《資治通鑑》的修撰

在朝中是高太后所倚重的老臣、重臣

這樣一位老成持重,穩健又懂歷史的人上臺

應該是大宋的福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

司馬光修史修了十幾年

天天“以史為鑑”

如今大權在握

居然也變得跟當年王安石一樣

“改之當如救焚拯溺, 猶恐不及”

火急火燎地要把新法一概廢除

對此蘇軾有不同意見

認為新法並非一無是處

應當有甄別的存廢

就算廢也不能操之過急

但司馬光聽不進去

還大發脾氣

蘇軾含怒問道

當初韓琦是宰相,你做諫官

尚能在朝堂爭個面紅耳赤

“豈今日作相,不許軾盡言耶?”

司馬光笑著道歉,卻還是我行我素

以最快的速度將新法廢得一乾二淨

支持新法的官員也逐個被排擠出權力中樞

氣得蘇軾直感嘆

“司馬牛!司馬牛!”

一個折騰了大宋十幾年的變法

就以這樣的方式

又折騰回去了

8

宋神宗去世一年後

王安石便去世了

都說蓋棺定論

這樣一個曾在朝堂呼風喚雨的人物

身後會得到怎樣的評價呢

此時司馬光掌權

王安石新法全廢,黨羽全貶

但面對討伐王安石的洶洶輿論

司馬光卻淡淡地說

“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

“宜優加厚禮”

在司馬光的心裡

他與王安石

“趨向雖殊,大歸則同”

政見之爭而已

沒必要上升到人身攻擊

一黑到底

五個月後

司馬光也去世了

兩個大宋的大人物

兩個昔日的好朋友

兩個政治上的死對頭

就這樣一前一後結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大宋,毀於這對好朋友·····

王安石與司馬光

然而

關於變法的紛爭卻並沒有因為主角的退場而結束

相反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由這場變法引起的黨爭

變得越來越不理性,越來越過火

宋哲宗親政後

任用章惇將司馬光的政策推翻

並大肆反攻倒算

章惇甚至提出掘司馬光的墳

章惇之後的蔡京

為政更加沒有下限

宋朝以來的政治文明

至此徹底被摧毀

取而代之的是腐朽的黨派政治

我反對你,不是因為你的觀點錯

而是因為你我不黨

朝堂政治如此

還能對這個朝代有什麼指望呢?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

北方的鐵蹄踏過

什麼新舊黨爭,什麼東京夢華

一切

歸於塵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