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陪伴了幾代人的小人書

陪伴了幾代人的小人書

看到現在流行的動漫,讓人想起那些小人書。64開本,比手掌大一點,每頁上一幅圖,用黑色線條規規整整框起來,下面配有幾行講述情節的文字,內頁多是黑白的,只有封面是彩色的。如果只求瞭解劇情的話,翻完一本不需要多少時間,但更多時候,一本小人書拿在手裡,前前後後翻來覆去可以翻上好幾遍,津津有味,不覺得厭倦。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5年版《鐵道游擊隊》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喜歡看的、玩的東西,而漫畫類型的閱讀體在其中佔據了重要的一個位置。它包含了故事、圖畫,以及想象力,獲得的渠道便捷,傳播的範圍廣泛。只是當小人書幾乎完全被動漫取代的時候,後者已經鮮少有“我們自己”的印記,大多產自日韓的漫畫漸漸充滿了這一代人的娛樂生活,建造起另一種語言模式和遊戲規則。

讓我們回到上個世紀,看看那些小人書。

弄堂口的小書攤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1951年上海連環畫出版業聯合書店便利店前兒童(《人民畫報》)

在上個世紀,有那麼幾十年,小人書都可以算是風靡大街小巷的。雖然名稱裡有“小人”兩個字,但並不都是小孩子在看,大人也會看。小人書是一種俗稱,它更廣泛的稱謂是“連環畫”。回想起來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印象:像《三國演義》《紅樓夢》這樣的名著,純文字的讀本不一定看過,但連環畫——小人書多少都翻過一些。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紅樓夢》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西遊記》

那時候的小人書,人們都不是自己買回家看的,而是花幾分錢在街頭巷尾的小書攤上看。小書攤通常設在弄口路邊的人行道上,木板做成的大書夾整齊地靠牆排列著。這個物件不僅可以用來陳列小人書,而且方便移動,它可以開合,旁邊有搭袢用來上鎖。書夾有很多層,上上下下分門別類擺放著各色圖文並茂的書籍。兩三張長板凳、五六張小板凳順著牆邊一溜擺開,小書攤就可開張營業了。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上世紀80年代初的孩子們留連在小人書攤

這些小人書因長年累月被翻看,很容易折損散架,攤主會用蠟線把書重新裝訂牢,再將原封面貼在牛皮紙上,這樣就能延長書的使用期。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畫壇“拼命三郎”楊宏富和他小書攤的故事

1960年,國家正在遭受自然災害。如今已是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的楊宏富,那時正在上小學,有一天他放學回家,看見別人擺小書攤,只有幾本書也擺在那兒,他就想,自己家裡也有幾本書,於是他拿了一張牛皮紙出來,把十來本小人書攤在紙上,“小書攤”就這麼開張了。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這一個下午對於楊宏富來說是新奇的,短短兩個小時,他居然賺到了2角5分錢,把他激動壞了。“我們家人口很多,五個姐妹。我老大,就父親一個人上班,母親又沒有工作。”全家一看擺書攤確實是可以賺錢的生意,就由女主人去開了一個執照,開始正規經營書攤。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全家福

為了這個小書攤,全家人都動員起來。父親一方面從單位借來很多好看的小書充實書攤,一方面下班以後也往新華書店奔,去淘書。書攤從十幾本書一直擴展到有了幾千本書。經營中難免有折損,如果借來的書弄壞或者不見了,需要照價賠償,“我們賠書也賠蠻多的,因為沒辦法還給圖書館了。一角幾分一本,貳角幾分一本。”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在那個物質生活並不豐富的年代,楊宏富一家沒想到靠擺小書攤,解決了很多實際的生活問題。母親錢愛鳳說:“一分一分積少成多是不容易。逢時逢節我們是頂開心。一個佳節下來,小孩學費都在裡面。真的,小孩讀書我們不擔心,學費就是在這個一分兩分裡攢出來的。”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1985年,年輕的楊宏富調入上海燎原電影院工作,圖為他在燎原電影院門口畫《魂斷藍橋》的海報

連環畫看得多了,耳濡目染之下,楊宏富動手描畫幾筆不成問題。遇到小書攤裡小人書缺了頁,就是他派上用場的時候。他拿張白紙,拿本書,把缺掉的幾頁補上去,“人家看,小赤佬本事蠻大的嘛,還能把這個畫出來!”聽到來光顧的客人這麼說,楊宏富受到了鼓勵,就這樣開始對連環畫有興趣了。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這樣的塗塗畫畫,在無形中打開了一扇命運之窗,從此他與連環畫結緣,走上專業繪畫的道路。

上海灘:遠東第一大連環畫車間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現代意義上的連環畫起源於上海,可以說是上海海派文化的一朵奇葩。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第二工作室主任葛振綱介紹說,19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上海開埠,成了中西文化的交匯點。然後隨著國外先進印刷技術的引進,又推進了上海連環畫的發展。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上海世界書局出版《連環圖畫三國志》封面

1925年,上海世界書局率先創造了第一套連環畫冊,這套開天闢地的連環畫包括《三國志》《西遊記》《水滸》《封神榜》《說岳》和《紅樓夢》6大部。這種上圖下文、不識字也能大概看懂的“小人書”,從此一炮打響,迅速走紅。

1932年前後,上海出版連環畫的大小書局有30多家,佔到了書局總數的一半。到1949年,私營的連環畫出版商達到100多家。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這一階段,上海湧現了一批優秀的連環畫名家,其中最出名要數被稱為連環畫界“四大名旦”的趙宏本、沈曼雲、錢笑呆、陳光鎰。1952年,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成立,後更名為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社專設了連環畫創作室,各路畫家聚集在此,高談闊論、揮毫潑墨,最多時有一百多位。於是,大家照著《水滸》裡梁山好漢的氣派,封了個上海人美“一百單八將”的說法。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著名連環畫家王亦秋當時到人美來工作,“我們一分配下來到這兒的時候,哎呦,這麼多人啊。這個倒蠻難混的嘛。最多的時候,這個是一百多有的。”

當時一間辦公室裡集中坐了大概四、五十個人,平均一兩個平方就是一個人。就在這個畫連環畫的大車間裡,一大批經典的連環圖畫誕生。

連環畫大師賀友直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賀友直是中國連環畫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也是當年人美“一百單八將”裡的一員。

2009年,賀友直獲得了1949年以來首次評選頒發的“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他幽默地說:“那是撿便宜撿來的。我命活得長,這是第一個便宜,第二個便宜——成就比我大的人走得比我早嘛。落下來就是我了。”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他常說自己只讀過小學,沒什麼文化,但是他去中央美院當客座教授,場場爆滿,美院為此還專門設了“連環畫系”,法國昂古萊姆連環畫中心把他的腳印做成地轉,鋪在廣場上。他從出版社成立起一直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畫了一輩子的連環畫。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說白了我就是隻會畫連環畫,不會畫別的。我一畫連環畫就聰明,我自己承認的。我能夠根據你主題需要,在畫面裡通過我的畫製造情節。我認為這是我的獨到之處。一開始畫連環畫,比如有哪些人出場、什麼情節,我馬上就聰明瞭。因為我肚子裡全是這些東西。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賀友直代表作之一,連環畫《山鄉鉅變》

曾經,九十高齡的賀友直還在上海鉅鹿路這間小房子裡,不知疲倦地創作著,“現在我還可以,手還不抖。有的人到了老年手抖。手抖就不能畫畫了。手抖只能畫寫意的。”

2016年3月16日,賀老在上海仙逝,享年94歲。

《三國演義》:忘不了那套小人書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在連環畫的黃金時代裡,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優秀作品,其中全套60冊的《三國演義》,自出版以來多次重版,成為中國連環畫經典。

陳鋼偉在上海的古玩城裡,經營著一家自己的小人書攤,因為從小對連環畫的熱愛,1998年他關掉了手頭上正賺錢的燈具店,開始一門心思從事連環畫收藏。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他記得那時《三國演義》畫了幾本出幾本,書一上市,就會被三國迷們一搶而空,不久就要重版。所以,要攢齊一套《三國演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當時就是一本一本出的。而且是跳著出。一邊買一邊還要做記錄,哪一本買好了,哪一本還沒有配。哪個新華書店有了,就到那裡去。”

在《三國演義》颳起的這股旋風裡,大家都伸長了脖子,望眼欲穿地等待著每一冊連環畫的出版。

一分錢掰成兩半 省下的錢買小人書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當時在小書攤看小人書的價格是舊書一分兩本,普通新書一分一本。和所有小朋友一樣,梁大明熱衷於看連環畫,零花錢基本都花在了小人書上,有時為了省下一分錢去看書不得不絞盡腦汁。

“有一段時間,家裡大人會叫我去泡泡開水。我們門房口有個老虎灶,我是第一家跟開水間蠻熟悉的。我就跟老闆說,阿姨,我這壺水分兩次泡,今天泡半壺,一分錢先給你,下次我再來泡半壺。”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老虎灶

在老虎灶泡壺水一分錢,這裡面有什麼門道?原來,梁大明打算每次泡半壺熱水,兌半壺冷水。一分錢,分兩次用,這樣就相當於泡了兩壺水。

“但是大人還是要講的,這水怎麼是溫吞水啊。那我就說老虎灶水沒燒開,你叫我這麼早去泡是這樣的呀,大人想想就算了。有時候也混過幾次,多混不好混的,不可能一直不開的。要混個兩三天才能混下來一分錢。拿著這一分錢沒派別的用場,馬上衝到小書攤看小書去。”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除此之外,小朋友聚在一起還會你也借一本書,我也借一本書,兩個小朋友趁老闆不注意偷偷對調。如果老闆發現了,會提醒小朋友一句:“不好調的,你再調要付錢的。”一個書攤上,花錢借書的人是一部分,還有就是“圍觀”的人。零用錢比較寬裕的小朋友借了書,然後三四個同學圍在他邊上一起看,揩油,還會指指點點講。

梁大明說:“當時(一套書)從看第一本到最後一本相隔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天天等著,這個心情是比較焦急的,希望早點來、早點來,拿到書以後,又不捨得一下子看光,這個心情蠻怪的。慢慢看、慢慢看,生怕一下子看光了。”

曾經一角一本 如今一套十萬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1951年上海市民閱讀連環畫(《人民畫報》)

戴曉明是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的一名美術師,小時候就是因為接觸到小人書,才走進了這個繪畫的世界,提起連環畫對自己的影響,他首先想到的是人美出的這套《三國演義》。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同學給了我一本《三國演義》的連環畫,叫《截江奪阿斗》。一次上政治課,聽廣播,我就把那本書放在臺板底下,在那兒偷看。看得太入神了。我們班主任踱踱踱,踱到我後面,一下子就把那個書收掉了。”其實沒收以後,老師也會看,覺得很有意思。

《三國演義》連環畫,有7000多幅圖畫,115個人物形象,它雲集了上海30多位連環畫高手創作而成,描繪了三國戰場上千軍萬馬、氣勢磅礴的景象。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連環畫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於後來拍攝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創作人員也參考了這套連環畫裡的人物造型。

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美術師戴曉明:“我在看《三國演義》裡劉錫永先生畫的《虎牢關》時,被震住了,腦子裡整個是它的戰場上的那種氣氛。以至於後來看《三國》的電視劇、電影,凡是說到《虎牢關》這一段,我腦子裡馬上就出現這個連環畫裡的畫面。”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劉錫永創作的《長坂坡》被稱為刀馬旦風格的集大成者

小人書留存了很多人的溫暖記憶,現在已成為一種收藏品。2011年7月,上海國拍第二屆連環畫拍賣會,一套60本的《三國演義》拍出十萬高價,連環畫在收藏市場裡如此受到追捧,也從一個側面表達了一代人對小人書的不了之情。

如今這些價值不菲的連環畫,當初就是這樣伴隨著幾代人的童年,度過了美好時光。

陪伴了几代人的小人书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