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菜薹是作家池莉對武漢最深的眷戀,還有人認為藕湯才是武漢美食的靈魂,老一輩的武漢人覺得面窩才是武漢的早餐鼻祖。

今天就為你搜羅武漢街頭巷尾的市井美食,看看是否有令你牽腸掛肚的那一家。

奶奶吃一口就很激動的老油香

螃蟹岬鳳凰山社區

油香曾是老武漢街頭最地道的小吃,在老武漢人兒時的記憶裡,多多少少都吃過這樣圓滾滾、黃燦燦,拿著燙手,吃著燙嘴的油香。但是如今,它已經漸漸淡出我們的視野。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在鳳凰山的居委會附近,還保留著一家做了28年油香的老字號。朱氏姐妹倆是這家“老油香”的老闆,1992年,朱大姐所在的“同興樓”因餐館改制下崗。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朱大姐從老父親手裡接下這家老店,憑藉祖傳的手藝,賣起了油香。多年來手藝一直不變,使用兩種麵粉混合,老面發酵,才能做出勁道柔軟的油香。
外皮酥脆,內裡軟糯,內囊裡滾燙滾燙的糖桂花餡兒的油香,輕輕一擠,裡面滾燙的糖汁就能溢出來,滿口都是甜津津的。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一家開了28年的油香早點攤,是一代人的記憶烙印,更是一群人的味蕾念想。


一個月賣出4000份的建建枯豆絲

青龍巷49號(江漢環球電影城旁巷內)

早年間,武漢人關於豆絲的記憶,必定是和寒冬臘月相聯繫的。而如今,經過改良的豆絲已名列武漢八大名吃之一,各大街頭都可見到它的身影。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不同於一般市面上豆絲的機械做法,他家的豆絲都是由遠房親戚,每天手工現做現送,製作工藝繁瑣,耗時長。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有別於普通的炕,炒,煮,建建家的豆絲主要在於大火“煎”。一鍋油燒熱,豆絲下鍋一片一片均勻地鋪上,用大勺轉鍋,不停地晃動,受熱均勻。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輝煌時,他家的豆絲一個月平均能賣出4000份,從武漢賣到了全國各地,更上過《大武漢雜誌》的小吃排名前十。

一鍋滷所有的吳長子滷菜店

統一街洪益巷(近武漢關小學)

走入逶迤蛇行的統一街,千萬不要迷信導航,你只用問問附近的居民“吳長子”怎麼走?他們絕對會告訴你詳盡的方位,彷彿在介紹自家位置一般。

起初為了生計,吳氏夫婦開了這家滷味店,沒想到一做就是28年。店裡雖然只有6張桌子,但其大名周邊無人不知。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滷菜店每天4點半開門,這家店最為人稱道的是這一口口徑約在一米二左右的大滷鍋。在這口鍋裡,似乎能把肉菜和豆製品一鍋滷盡,無所不包。
每天用老滷水滷上四個多小時,食物會格外入味,滷香四溢。滷味入口偏清淡爽口,但越嚼越有味,後勁十足。加上老闆最後倒上去的醬汁,微辣中帶著鹹鮮。要是你愛吃辣,不妨多加幾勺辣椒。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外面的時光再荏苒,都無法改變巷子裡那群優哉遊哉、享受生活的老杆子們,這才是真正的“吸味”。

只有熟客能找到的雞架子老萬

統一街202號

因為統一街的舊城改造,雞架子老萬在文書巷的老店拆了,他們搬到了街角的新地址。

從小推車到現在,多少人的青春回憶也在裡頭了。老萬的雞架子有講究,當天的新鮮雞架子進回來,醃製一個晚上第二天再油炸,絕不留到第三天。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雞架肉緊緻而焦脆,沒有一絲麵粉裹著的油膩感,順著肉稍稍用力,骨頭就這樣被咬了下來,不散不幹,細細咀嚼,還能嚐到骨頭的質感,肉的軟香骨頭的酥脆,是多少人心中割捨不下的味道。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當食材變得簡單時,人們對於它的要求也更高,樸實無華的雞架,可能更象徵了一種對老武漢的“素顏”回憶。

國民包子袁大頭

光華路6號

在光華路路口,都是拎袁大頭包子的人。走近一看,這裡和其他街巷裡的包子鋪並無異樣,門臉稍顯老舊,甚至在年輕人看來有些“土”。

1987年開業,那時候的袁大頭包子規模勉強稱得上小作坊,但誰也沒想到,就這麼不起眼的一方門面,賣著最簡單的食物,門口的長隊一排就是40年。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店裡幾乎全是做了十年以上的老員工,有些人從開店開始就在了。”待人如親的老闆娘,留下老員工的心,也留住了袁大頭的風味。

一張案板,一個蒸箱,堆疊成平淡中最合意的充實。鮮肉包的湯汁浸入麵皮,帶著蔥姜味兒;牛肉包吃起來夠軟卻有嚼勁兒;醬肉包帶著濃郁的香;魚香包是筍、肉糜和鮮椒一同炒制的家常味,辣辣甜甜的透進口腔裡。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袁大頭包子用淳樸的面香,給養了一個又一個空虛的胃。什麼時候,我們想吃這雪白的包子了,只需要轉個街角,它就在那兒。

賣頂級燒梅和炸醬麵的陶仙居

鄱陽街81號(漢口英商電燈公司舊址斜對面)

武漢的過早文化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那就是油多、抗餓,這其中燒梅算是代表。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陶仙居是鄱陽街上十幾年的老店,在武漢眾多過早老店裡,這家算不上多厲害,但這裡卻有著一些別處吃不到的口味,常讓人惦記。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這裡有別家吃不到的財魚燒梅,鮮香少油吃起來不油不膩,沒有濃重的胡椒味,味道十分清新。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魚籽醬炸醬麵很鮮香,一點也不會腥,每根麵條上裹上魚籽醬,非常鮮美。但是魚籽醬每天限量供應,能不能吃到全憑運氣。

除此之外,炸醬麵還可以拌豬肉、素菜、香辣雞肉、牛肉。每一種口味都有獨特的熬製方法,截然不同又都可口好吃。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陶仙居最開始以打造中國第一炸醬麵的名頭被大家所熟知,以前的招牌也沒有掛著燒梅這兩個字。如今提到陶氏燒梅怕是隻有奶奶輩的人才有的回憶了。

全武漢僅此一家的土大炮燒烤

四美塘路79-1號(四美塘公園前30米)

用形似大炮的土爐具作為烤制容器,通過裡面炭火的溫度來將食材燜熟。一串串肉掛在缸壁上,調味恰到好處,長時間的炙烤使得羊肉的油脂香味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漢陽火鍋扛把子彎彎火鍋

漢陽郭茨口知音西村玫瑰街98號

漢陽名氣最大的是彎彎火鍋了,陳舊卻有人情味,淳樸卻充滿煙火氣。這家的鍋的兩邊可以自由搭配,一半彎彎加上一半牛肉、牛蛙、香辣蝦,或者其中兩者任意組合。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嚐遍天南地北,家是最不能放下的饞。或許我們心心念唸的並不只是刁角美食,而是家的溫度,是所愛之人的暖意。

饞了30年的刁角美食,它們才是武漢最正宗的“市井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