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南懷瑾:無所適從的禮俗

《論語別裁》第01章 學而(27)


下面講做學問的態度。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為什麼講學問講到禮?這個禮,剛才提到了《禮記》。講到禮,感慨良深!我們知道,中國人都自稱“禮義之邦”,現在很成問題。幾十年前,遇到人打恭,後來慢慢改成鞠躬,後來再加上一點軍事化的,將手舉起掌近於眉,十五度的半鞠躬,以後改成兩方面握手,又變成現在的點一個頭,後來又變成翹一個下巴。現在我們中國人,見面施禮的動作,不知道是哪一套了。所以說,講到文化,感慨良深。

文化表現在形態上,常有四樣大類:“衣、冠、文、物”。我們在日本都還看得到,日本人平常也穿西裝,但是遇到皇室的重大典禮,還是穿自己制定的民族禮服。過去執政黨在抗戰以前,擬過一個關於“衣、冠、文、物”的文件草案,對國民的衣服,都有了規定,後來因抗戰軍興,沒有實行。

南懷瑾:無所適從的禮俗

現在我們在禮儀方面,看見了人,剛說的五套禮貌都要來的,再加上在飛機場,還有抱一下,貼個臉的,真可謂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又看結婚禮儀,過去拜天地,拜父母,後來改成文明結婚,新娘穿白衣服,這是我們過去的孝服;還有男儐相,拉紗的花童,這叫“文明結婚”。

再下來,法律問題,寫一張婚約,蓋兩個章,還加上證人,大有為離婚作準備的味道,現在更簡單了,跟外國人結婚的,外國人穿上那種日本式的木拖板,就去結婚了。到法院公證處看看,什麼怪樣子的都有。

喪事上更看出來了,軍樂隊、西樂隊、鑼鼓隊、笙簫隊、和尚、道士,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出殯行列,什麼都有,不倫不類。所以講這個禮儀,我們大家要注意,為自己的國家建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大家要起來做具體的研究。

此外,《論語》上的“禮”是社會秩序的禮,個人的禮。曾有一個學生給我的信上稱“南老師”,我對他說,不知道你究竟寫信給誰,因為我的孩子也在教書,也是“南老師”,你既不照中國禮法稱名,也可照西洋規矩稱“親愛的某某”,只來一個“南老師”,“南”是姓氏,是通稱;名是特稱。在我們中國的禮貌,有事寫信用通稱,呼姓是不禮貌的。更滑稽的是他自稱“愚生某某”。這個“愚”,本來是平輩稍長或長輩自成的謙詞,“愚兄”、“愚叔”、“愚舅”等等。而他來個“愚生”,就不知道到底誰是誰的學生了。這是一般人看不起中國文化,不加以注意,所發生的許多問題之一。

信不會寫,禮貌不懂,不知道進退應對,不曉得席位尊卑。現代坐沙發,坐汽車,西方物質文明產品的使用,西方人也還是有西方人的禮貌、西方人的規矩,尤其學外交的人不能不懂。而現在年輕人常弄錯,所以我們自稱“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反省起來,是很難過的,非常沉痛的;為了國家民族,這些地方是要注意的。


南懷瑾:無所適從的禮俗

再講到有子的話“禮之用,和為貴。”這等於禮的哲學。禮是幹什麼的?是中和作用,說大一點就是和平。這也就是禮的思想。人與人之間會有偏差的,事與事之間彼此有矛盾;中和這個矛盾,調整這個偏差,就靠禮。那麼法律也就是禮的作用,法律的原則之下,理國乃至辦事的細則,就是禮的作用。假如沒有禮,社會就沒有秩序,這怎麼行?所以人與人之間要禮,事與事之間要禮,而禮的作用,“和為貴”,就是調整均衡。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中國文化中稱先王,不是指哪一個皇帝是先王,“先王”這兩個字,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傳統文化”、“中國文化”的意思。所謂“王者望也”、“王者用也”這些註解以外,我們瞭解“先王”兩字的精神,就代表列祖列宗。所以中國文化的先王之道“斯為美矣”,最了不起的,我們人文文化的建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更早。“小大由之”,無論大事小事,都要由禮的精神來處理,失去了禮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是講相當矛盾的道理。我們經常看到“矯枉過正”四個字,“枉”是歪了,看見事物歪了,必須要矯正它;矯正得過分了,又是歪了。換句話說,不是向這邊歪,就是向那邊歪。總之“過正”就是歪。禮也是這樣,要中和,過分的調節也不好。一個青年一點不懂禮貌固然不對,但他一天到晚都講禮貌,太多禮了,人家就要誤會他拍馬屁,所以“知和而和”,對一件事,瞭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調整它。但過分的調整就錯了,“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所以禮義的基本精神,是調節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