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媽媽怎麼做?寶寶笑的更燦爛更持久更幸福,母嬰依戀研究值得試試


媽媽怎麼做?寶寶笑的更燦爛更持久更幸福,母嬰依戀研究值得試試

安全依戀行為——聞味兒識媽媽,識笑懂寶寶

嬰兒的微笑是最受媽媽喜歡的依戀行為

研究表明,在剛出生的前幾個月就送到機構養育的嬰兒絕大部分都存在著發育、發展遲緩效應。

在機構裡養育的嬰童產生髮展遲緩的原因,研究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在機構裡養育的嬰兒獲得了剝奪性成長,且遭受到多重剝奪,包括不限於缺乏刺激輸入、缺乏接觸輸入學習的機會、缺乏“在可信任的結構化環境中產生由自己引發的動作”的機會。

依戀理論研究著反覆申明,嬰童的安全依戀行為模式發展在2~4歲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的敏感期,之後這種依戀行為模式有著持久性和穩定性的特點,且不會因為隨著童年的結束而消失,還會持續終生,乃至對嬰童及成年後的人格和意志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嬰兒早期發展的依戀行為——定向;轉頭和吮吸;抓握、依附和伸手抓;微笑;咿呀;哭泣——中,微笑是研究者最感興趣、研究最透徹、研究最深入、媽媽最喜歡的嬰兒早期依戀行為。

本文試圖找到作為一個寶媽,如何理解和行動,才能讓自己的寶寶微笑更燦爛、更持久、更幸福,發展出安全依戀行為模式,給寶寶一生健康成長奠定基礎,一共一條可參照的思路和行為考量。

媽媽怎麼做?寶寶笑的更燦爛更持久更幸福,母嬰依戀研究值得試試

嬰兒的微笑是天性和後天習得?

0~1歲寶寶微笑形成的四個發展階段

在嬰兒的早期依戀行為中,哭泣是唯一一個不被鼓勵需要終止的依戀行為,其他依戀行為都是樂意激發和鼓勵的,而微笑是最受媽媽喜歡和鼓勵的嬰童依戀行為。

曾經研究者認為微笑的運動模式是後天習得的,認為微笑的誘發因素是被餵養,現在被餵養已經不被認為是嬰兒依戀行為模式形成和主因,所以微笑誘發因素源於被餵養也處於人們的質疑中。

現金,嬰兒微笑的發生模式被認為是首先屬於嬰兒的本能;儘管很多刺激可以激發微笑,但微笑的誘發機制存在著偏好次序;在人類適應環境的進化當中,微笑有效的刺激可能主要來源於嬰兒母親或家人,而不是其他不管是有無生命的刺激;通過後天的模仿和學習,熟悉的聲音(大約一個月大的嬰兒)和熟悉的面孔(大約3~4個月嬰兒)激發的微笑更迅速更燦爛;嬰兒的微笑可以充當社交因子,吸引照顧著尤其是母親的注意,可達到預期目的;嬰兒微笑的依戀功能是增加與母親的互動並保持和母親的親近。

現在研究認為,嬰兒早期的微笑發展經歷四個階段——

A。自發和反射微笑階段:各種各樣的刺激都可以誘發微笑。儘管從出生到五週左右的這個階段微笑轉瞬即逝,且並不完整,乃至於讓觀察也好難。簡單說,這種轉瞬即逝的微笑可能不具備功能性的結果。但是到第四和第五週的時候,微笑越來越趨向於完整,開始具有社交印象力,併為下個階段做好轉化。

B。非選擇性社交微笑:這個階段,能夠帶來微笑的刺激越來越有限,範圍越來越小。而有效的刺激都來自人類的嗓音和麵孔。這個時候儘管微笑反應還是比較難於激發,但微笑本身很完整,而且可以維持一段時間,並開始具備一定的功能,能讓陪伴著感覺充滿樂趣和愛意。

媽媽怎麼做?寶寶笑的更燦爛更持久更幸福,母嬰依戀研究值得試試

到四個月以後,嬰兒的微笑更燦爛更持久

C。選擇性社交微笑:這個階段在第四周以後到約20周時,嬰兒對微笑對象的區分度越來越高,不但能區分嗓音(第四周),且對熟悉的嗓音更容易發生微笑。第十週以後,跟不太熟的人相比,熟悉的照護者能激發出嬰兒更鮮活更大方的微笑。在家裡長大的嬰兒,第十四周時會出現對面孔的差異性微笑。約20周時,嬰兒對陌生的面孔或面具儘管能刺激除味小,但比較遲緩微弱。

D。差異性社交反應,這個階段將持續終生。這個階段面對熟悉的面孔,尤其是玩耍或見面時,嬰兒會自在的微笑,甚至於對陌生人,微笑也會五花八門,甚至產生出與陌生人在安全距離外的有意識的社交微笑。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