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從6.5億用戶到3000億藍海市場,墨跡天氣的下一個十年

從6.5億用戶到3000億藍海市場,墨跡天氣的下一個十年

2015年,有一條新聞曾轟動美國科技圈,IBM以20億美金的高價收購了一家做天氣預報的公司"The Weather Company",天氣預報有這麼高的商業價值嗎?這可能令很多人感到費解,但實際上,20億收購案背後的是美國1600億美元的氣象產業價值。

相比之下,由於政策限制,2015年以前中國的氣象服務一直由政府機構壟斷。然而,同年6月國家氣象局公佈開放中國氣象數據的27號法令,卻直接打開了一個10年內高達3000億的藍海市場。

剛剛打開的3000億藍海市場

5年過去了,氣象數據的商業價值正在逐漸顯現。IBM在收購The Weather Company之後,把它的數據與自家的人工智能系統沃森結合,利用AI識別更復雜的氣象變化,使預測更加趨於精準。The Weather Company在公開採訪中表示,B端業務仍有巨大潛力,他們的服務對象已經覆蓋航空、農業、保險及零售等領域。

相比之下,氣象服務在中國才剛剛起步,無論是技術積累還是產業深度都無法同美國、日本相提並論,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象輯科技、心知天氣等一批公司開始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然而,至今尚未有一家舉足輕重的入局者足以引發IBM收購The Weather Company那樣的關注。

直到10年時間累積了6.5億用戶的墨跡天氣決定發力氣象服務,這個市場才迎來了最大的變量,有了快速爆發並進入大眾視野的可能性。

墨跡天氣的轉型可以追溯到2016年,就在中國的氣象服務市場開放一年之後,它們就宣佈佈局B端企業級和G端政府級的氣象服務。截至目前,汽車、智能家居、航空、物流、保險等領域的公司都出現在他們的客戶名單中。

隨著5G的普及使更多設備實現互聯互通,氣象採集終端將以幾何級數遞增,每一個人都將成為氣象觀測節點,墨跡天氣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氣象觀測網絡,通過天上的氣象衛星、地上的觀測站與千千萬萬個“觀測員”,為普通用戶和各行各業提供定製化、個性化的氣象服務。

AI與5G時代,墨跡如何更懂天氣?

氣象服務市場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數據的開放性,世界上大部分商業氣象公司的原始數據均是來自於官方及科研機構,如:中國氣象局、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等,商業氣象公司通過獲取官方氣象數據並進行加工、挖掘。如何在公開數據之上獲得更多的數據“增量”,是各個氣象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作為國內用戶群體最為廣泛的天氣平臺,墨跡天氣2012年上線的時景社區已經積累了10億張眾包氣象數據,每天產生30萬張的圖片量。用戶上傳的圖片會基於 LBS 定位技術帶有位置標籤,地理位置顯示當時當地的天氣狀況。

利用定位和圖像識別技術,用戶上傳到時景社區的圖片為墨跡天氣增加了遍佈全球的天氣糾錯員,後臺智能識別可以根據照片信息自動進行天氣信息校正,從而實現 UGC 輔助 PGC,PGC 指導 UGC 的良性循環。

墨跡天氣還於2019年5月推出一項“觀天者計劃”,當用戶的所在地區出現了暴雨、內澇、滑坡、泥石流、暴雪、冰雹、颱風、大風、沙塵、大霧等氣象災情時,可進入墨跡天氣觀天者通道拍攝或上傳實時天氣圖片。

“明年會隨著5G時代傳輸技術的提升,我們會豐富很多視頻類功能。”墨跡天氣氣象工程師對鈦媒體表示,鼓勵用戶把氣象災害的實景視頻上傳到平臺,可以實現政企民的多贏,一方面即時反饋與平臺數據能力的結合,可以減少災害天氣帶來的損失,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把對民眾防災減災的有用數據同步到平臺上,優化平臺的服務和整合能力。

墨跡天氣也正逐步與車聯網建立更為深度的合作,通過將車聯網收集的GPS、雨刷器、霧燈等數據反向傳輸至墨跡天氣的氣象大數據平臺,作為墨跡天氣經緯度實況準確性的參考數據。

除了數據“增量”之外,平臺的數據挖掘能力也是決定氣象預報準確性的關鍵。墨跡天氣的準確率之所以能做到國內前列,與其“氣象中臺”深厚的技術積澱密不可分。通過模式、工程、算法和氣象四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墨跡天氣的氣象服務能力有了明顯提升。

氣象數據的指數級增加,也在幫助平臺方訓練出更多的AI模型,去預測過去“不可預測的”場景,比如幫助外賣平臺和體育賽事做短時預測,這在過去離開了人工智能是很難想象的。

而要處理10億級的海量UGC圖片、視頻,圖像識別、模式檢測等人工智能技術也必不可少。通過用戶圖像資料的模式識別,也將大大增加氣象預報的精細化程度。“原始的氣象模式在時空分辨率上較為粗糙,而墨跡天氣可以通過區域精細化的降尺度模型以及機器學習算法,來提升時空精細度,為用戶提供更精細化的氣象服務。”

墨跡天氣氣象工程師認為,精準是展開一切服務的基礎。很少有公司會在意準確率,但墨跡天氣卻不惜成本做準確率方面的測評,他們不只是對標氣象機構和競品,還邀請了氣象專業高校、國外評測機構,甚至在各個城市尋找用戶提供實際體驗,從各個維度來校正準確率。

同時服務C端、B端,墨跡天氣的兩套打法

相比於美圖等根植於C端市場的工具,墨跡天氣在“服務化”轉型無疑有著更大的想象空間。不僅可以以氣象服務為圓心,輻射用戶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可以利用C端積累的數據、技術優勢,構成B端服務的護城河,實現升級轉型。

近日,墨跡天氣剛剛以1.47億月活榮獲"用戶規模NO.1"大獎。如何深入挖掘這一億多用戶深層次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更為全面周到、個性化的氣象服務?

在墨跡天氣最新的8.0版本中,出行、釣魚、親子、星座等四個場景是最引人注目的新變化。基於對於用戶行為的深度挖掘,這些人群是對於氣象服務需求最為迫切的群體,也有著更強的增值服務付費意願。未來,還會有更多更細分、好玩的氣象場景會被開發出來,終極目標是實現千人千面的氣象服務。

不僅如此,針對高階用戶的增值服務也正在越來越多。8.0版本中上線了付費會員功能,會員可以享受滑雪預報、楓葉預報、櫻花預報、防過敏預報等特權服務。

在場景細分的基礎之上,隨著場景越來越豐富,墨跡天氣的服務能力也會越來越多元。比如,針對母嬰群體的用戶,未來會圍繞所有生活所需的場景去佈局,實現服務的閉環。如果用戶要去上海出差,墨跡天氣除了會給出上海和出發地40天的天氣對比,還會有從穿衣必備到機組服務等豐富的出行提示。

在服務閉環的基礎上,墨跡天氣也在嘗試實現交易閉環,與攜程、大麥等平臺深入合作,最終的目標是打造“一站式氣象生活服務平臺”,當用戶需要出差,可以在墨跡天氣App中查詢航班延誤情況,完成出行預定服務等一些列被天氣影響的生活場景。

與C端市場不同,B端客戶的氣象服務需求是另一套不同的邏輯,這對於墨跡天氣構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戰,不過它們已經摸到了打開這個千億市場的門道。

“B端市場難就難定製化,C端需求可以複用,但是B端不可以,需要把數據整合應用到每一個細分的業務中。”墨跡天氣對鈦媒體表示,以農業為例,如果客戶是一家甘蔗產業,這就意味著氣象服務要介入從種植到提煉加工的上下游產業鏈,這就需要針對與某一個行業去提供精準的定製化服務。

墨跡天氣正在嘗試這樣的解決方案,即底層數據共享,同時組建不同的團隊去服務不同的業務線,提升對B端需求的理解與交付能力。

至於如何快速深入到儘可能多的產業之中,墨跡天氣的打法是與行業合作者一起打造標杆,然後快速推廣。以保險行業為例,墨跡天氣已經和平安保險合作,提供氣象數據幫助他們做農業類保險的風控,一旦成熟之後就能迅速推廣到整個保險行業。

而在高速氣象服務領域,除了提供基礎的氣象預報,墨跡天氣未來也會更深入地介入利益生態之中,根安全險、車險等掛鉤,在產業的價值鏈上走得更遠。

“氣象服務是一個千億級的藍海市場。”墨跡天氣對鈦媒體表示,在轉型的過程,會有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意識到“天氣預報”或許只是基礎,由此延伸的“氣象服務”才是對一家公司綜合實力的真正考驗,而即將迎來10週歲生日的墨跡天氣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