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最後一家做紅燈籠的夫妻,凌晨三點就起床幹活了


我叫郭訓哲,今年71歲,是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趙郭村人。我不敢說是傳統燈籠手藝人,只能說咱是半道出家的手藝人。從開始賣紅燈籠到自己一點點琢磨著做燈籠,前前後後也有二十多年了。快過年了,咱中國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家家都會買個紅燈籠喜氣洋洋地過大年。你要是想聽,就和朋友們嘮嘮這個紅燈籠吧。#自拍我的故事#

我是農村人,除了種地,也在村子裡開了一個小賣鋪。進臘月了,到城裡進貨時會再進點紅燈籠賣,因為這個時候也是燈籠最好賣的時候。批發價是8塊一對,咱賣10塊,起5對咱就能掙10塊錢,也不錯。當然,這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兒了。

只是賣燈籠,咋又做燈籠了呢?說起來,真的和兒子離不開關係。有一天,他好奇燈籠到底是咋做的,就把燈籠拆開了,發現好簡單,就是幾根竹篾和布。我一看,心裡想著還真是,這麼簡單就8塊錢,自己做,不是能掙得更多點。

我這人的脾氣就是想到了,就得去做。於是,我到西中道做燈籠的家,想跟人家學,人家不願意;想著咱偷偷看看人家咋做的,可是人家只往外拿燈籠,就是不做。咋辦?人長的腦袋幹嘛用的,自己想辦法!

我跑到許良那兒買了點竹篾,又到七方村買了點紅綢,回家後一家人動手琢磨著做。兒子削竹篾,媳婦裁紅綢,我用膠粘。可是,等膠幹了以後,燈籠面怎麼都不展活。不管想啥辦法都不中,愁死了,這事也沒人教啊。後來,晚上做夢說溼溼布,我一機靈就起了,把綢噴噴水再粘,幹了以後特別展活。心裡美啊!

好景不長,一年後這種燈籠被淘汰了,大家都買能收能開的燈籠。兩種燈籠最大的區別是燈籠骨,傳統的是竹篾,現代的是鋼條。咋辦?跑唄!學唄!我跑到溫縣有家賣這種燈籠的,問人家燈籠在哪兒進的貨?人家不說,咋可能告訴咱,同行是冤家。那段時間光剩打聽問了,後來到做傘那兒時,突然看到傘骨也是鋼條,就趕快問,人家說是在杭州進的貨,我決定跑杭州進貨去!


咱從來不是拖拉人,回去給家裡人說明情況,媳婦給烙了幾個大饃,坐著火車就出發了。事兒就是這麼的巧,在車上我碰到一個拿著竹杆菸袋的人,一聊是溫縣的老鄉。聊天中知道,他是去義烏看兒子的,兒子在那兒做飯。他說我甭去杭州了,去義烏,那兒絕對有做燈籠的。到義烏了先住他那兒,再打聽問。於是,我又改道義烏。

義烏真大,到處都是批發東西的,看得我是頭暈眼花。一打聽,就在旁邊的大廈三樓有批發燈籠的。有一位大姐特別熱情,說她燈籠啥配件都有,我一瞅,小到排鬚,大到鋼條、帶圖案的燈籠布,全都有。趕快回家,把家裡的糧食賣了,批了東西,開始幹。

要知道,別看燈籠簡單,但是步驟瑣碎。整個過程不知道浪費了多少材料,才真正掌握好做燈籠的竅門。

手藝人就是靠手,這是我媳婦的手。都說手是女人的第二張臉,看我媳婦的手就心酸,跟了我幾十年,沒享過啥福,就跟著我吃苦受累了。

2020年的第一場雪來了,躲在被窩裡多暖和。可是,我們不行,凌晨三點就起床幹活了。老伴的手早已經累得變了形,我的腿也因為久坐而動過手術了。天很冷,我的手沒停過。

在博愛縣做紅燈籠的只有我一家了,二十多年了,我也從壯年步入了老年,心還很有幹勁,但身體漸漸吃力了。這就是手藝人的悲哀,像一些傳統的手藝更因為這種悲哀而逐漸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