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果發生“工作真的沒意思透了,不想上班”空心病症狀,怎麼辦?

說在前面的話:5000個字,有點長,並非囉嗦,而是在生活中、職場上“空心病”的情況不在少數,應朋友邀約寫了這篇文章,解讀其發生根源,如何治療和預防?簡要閱讀時間為5分鐘,詳細閱讀時間為15-30分鐘。可能枯燥,但絕對真誠,謝謝您來——藍胖說說。

不知道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情況:

——同事上班情緒低落,做什麼都提不起勁頭。你問他怎麼啦?他告訴你,覺得活著沒有意思,工作也沒有意思,不想上班。

——你的某個朋友結婚後,仍事事請示老媽,毫無主見,是一個典型的一個媽寶。

——同事這次競聘主管失敗,感覺人生一片灰暗,唯一的希望都失去了,下一步不知道何去何從?

以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2016年,北京大學徐凱文副教授提出大學生“空心病”問題,他發現:“在北大有30%的學生有“空心病”,這種看上去是抑鬱症的症狀——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往往被醫院診斷為抑鬱症”,當年,在教育界掀起了“空心病”問題探討熱潮。殊不知,“空心病”的問題,不僅在大學生群體發生,在職場上也較為嚴重。

我與一位同事聊過“空心病”的問題,她感覺自己是這樣的

:“感覺自己沒有了努力的方向,對生活沒有了期待,容易進入無意識形態”,“當你感覺你所有的努力都無濟於事的時候,就感覺其他都是那麼無所謂”。

我們感覺到,空心病已成為危害職場人的一種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那麼,“空心病”有哪些症狀?為什麼會在產生“空心病”問題呢? 如何預防和緩解職場“空心病”症狀?

為什麼會產生“空心病”問題?

“空心病”特徵為:不是病勝似病,表現為,興趣減退、空虛、迷茫、人生無意義、對環境不適應、抑鬱、情緒不高、缺乏存在感、缺乏追求、缺少動力等情況。實際上含,“空心病”問題並非個體現象,而是心理學現象和社會現象,我們研究其根源,實為對症下藥。

其產生原因有三點,分別是:

一、習得性無助是激發“空心病”發生的直接原因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曾在動物身上發現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

實驗過程是這樣的。馬丁·塞利格曼把狗關在籠子裡,發音器一響後,給狗電擊。反覆試驗後,狗狗只要聽到發音器聲響,不等電擊就先倒在地上開始呻吟和顫抖。他認為,狗狗本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他將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指的是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職場“空心病”員工經過多次奮鬥後仍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產生努力也無用的想法,隨後迷茫,對所有事情都提不出精神。這種情緒像被拉壞了的彈簧,每隻彈簧都有它一定的拉伸限度,一旦超過某個極限,再想恢復這個彈簧的功能就很難。習得性無助解釋了“空心病”的迷茫和無助。

如果發生“工作真的沒意思透了,不想上班”空心病症狀,怎麼辦?

習得性無助實驗

職場上,個別管理人員對下屬的態度以批評為主,較少鼓勵他們,總覺得下屬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這樣的管理人員很容易產生一種變態心理:以批判為榮,以表揚為恥。在他們看來,若能挑出下屬的工作毛病,就是自己的工作能力較為強大的原因。

長期在這樣狀態下的員工,內心不夠強大者很容易心理防線迅速塌陷,很容易產生“怎麼努力也會被批評,再努力也不被看好的”的心理失控,從而對自己產生懷疑,認為自己能力不足,陷入“習得性無助”狀態,而內心強大者也容易主動或被迫離職,尋求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

舉個案例:員工小陳,碩士研究生畢業,頭腦靈活,在原實習部門備受大家喜愛。最近應公司工作安排,他換個部門繼續實習。但是他發現,這新部門領導比較挑剔,且喜歡訓斥下屬。這位領導對小陳的工作不時“點評”:“這個做的不合適,那個出現問題,你這工作咋能這樣搞呢?”

在他看來,這是作為老前輩給新人好好學習的機會,好為人師也,小陳應該感恩戴德。在小陳看來,這領導怎麼對自己各方面都不滿意,一個月後,小陳基本崩潰了,都懷疑自己的大學是白學了,繼而產生能力不足的退縮想法,他提出了辭職。這就是被激發“空心病”導致的人員流失,問題觸發在管理人員,激發了小陳“習得性無助”心理狀態。實際上,職場類似的情況不在少數。

二、“外部動機”和“無動機”是“空心病”產生的主要原因。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的動機分為三個部分: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無動機。其中,內部動機是一種專注所從事的活動動機狀態,自己去探索,其快樂和滿足來源於學習、探索;外部動機關注學習和行為之後的獎賞、等級評定、他人評價和外在標準;無動機是毫無目的做著別人給自己分配的任務,沒有自己的目標。無動機者在職場、大學這些人生的生涯中表現為:無所在乎、無生機的狀態。

有人將無動機稱為“佛性職場”,安排什麼就做什麼,一切隨大流,不要自己動腦子,反正別人安排的,出了問題也不用自己負責。這是一種較為危險的職場狀態,恰是此類狀態,能直接催生“空心病”。當然,我們也不能小瞧“外部動機”的作用,因為外部動機可以向內部動機、無動機轉換,得到正向反饋積極投入可以轉化為內部行為,而持續無正向反饋,經常被批評,就容易出現無動機狀態,一個無動機狀態的員工基本上廢掉的。

舉個案例:一個同事特別在意領導評價,領導對他說話態度稍微嚴厲一點,他一整天都會思考:我到底怎麼啦?領導為什麼對我這樣呢?如果領導表揚了他,他馬上喜形於色,蹦蹦跳就去工作了,開心一整天。有一段時間,他的領導家裡有事,上班心情也不太好,對他表揚不多,還不時批評兩句(沒有辦法,好些領導都會把家庭壓力帶到工作中去的),可把這位同事嚇壞了,整天心情不好、情緒不好。從這案例可以看出,這位同事在意別人評價,如評價為負面,就會帶來的外向動機轉向無動機,從而產生“空心病”問題。

第三,單一價值觀是“空心病”的根本原因。

樊登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家長,被大學老師請到學校要求他把孩子領回去,這位家長很納悶,我們家孩子以全市優異的成績考上這所大學,為什麼要領回去呢?出了什麼問題?等他看到孩子一臉頹廢,頭髮很長的樣子,他以為孩子在學校受到了虐待。準備找學校算賬。這時孩子說:你(父親)告訴他,只要考上大學就行了,就不管我了,你現在來幹嘛。

這位家長整個人懵掉了。他記得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他曾經多次告訴孩子,只要你上大學,其他事情我們做家長的都可以不管你。好像這是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承諾,只要你考上重點高中就行,只要你考上重點大學就行。

可問題是,這個孩子現在不知道下一步該何去何從,原來一直被要求考上大學,現在完成了目標,下一步該怎麼辦呢?

這樣的情景好熟悉:很多人經常被被告知,學習是為了上一個好的大學,上好的大學是為了找到一個好的工作,到了好的企業就是為了得到優秀,多掙錢養家餬口。正是這樣的觀念毀掉了一批又一批人。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一旦這些願望實現或破滅後,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了?孩子被安排各式各樣的課程,被安排一個考上大學的目標。中國的孩子們習慣被安排(也許並不願意),家長們以愛的名義希望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妥妥。進了職場後一些企業的管理者希望有聽話的員工,按自己的指令執行就好,不要有過多想法,導致在職場上很多員工就像木偶一樣,接受各種安排,不想主動去做事,只等著被動接受做事,結果就是萌發“空心病”問題。

綜上,習得性無助能直接引發“空心病”,無動機或外向動機是主要原因,而單一價值觀是從小到大的教育問題,是“空心病”發生的根本原因。

如果發生“工作真的沒意思透了,不想上班”空心病症狀,怎麼辦?

職場有諸多苦惱

如何預防和緩解職場“空心病”症狀?

眾所周知,“空心病”不僅是個體現象,更作為普通存在的社會現象貫穿了一個人教育、職場等主要生存領域,始終影響個體和職場的走向,導致抑鬱、情緒不高、工作成效不佳等問題。

那麼,如何預防和緩解職場“空心病”症狀?分別從價值目標的改變、專業度強化、評價方式的優化、自主能力的提升等四點給出建議:

第一,建立多元化的價值目標。

出現“空心病”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中國教育體系中“學業就是一切”,教育目標單一化,導致進入職場新人沿著慣性行走,繼續形成職場目標單一目標。

有人想,我終於熬出來了,進入企業,混混就行了;也有人希望在職場能儘快升職加薪(好像也沒有錯的樣子),持有以上單一價值目標的員工,卻鮮有將目標定為:充電提升自己、學習專業防患職業風險、擴寬視野、培養解決能力。

僅以升職加薪的單一目標的員工,一旦目標未能實現,就會容易極度失望墜入“空心病”症狀。

尤其家們長要明白一點,你的孩子在未來職場的所有表現都已在你對孩子的期望值中潛伏著,唯成績的單一目標或在上學期間獲得“成就”。但長期來看,對孩子身心健康、對家庭未來、對孩子本身,甚至對未來他將投身的企業都是一種災難,恰因為此單一目標,讓他未來的路越走越窄,以至於個別孩子成為職場巨嬰,無法適應這瞬變的社會。

我的建議是,從現在開始規劃未來時,給與其更多的價值目標,看其全面,觀其興趣,允其多方位發展,從教育時代就將“空心病”的萌芽悶殺,比如多關注除成績外的興趣愛好、讀書、健康、培養某些技能等。

第二,讓自己更加專業,提升專業度。

職場“空心病”者除了價值觀自身的問題,還因職場重複工作簡單無味,新鮮感不在,這些都促使職場人漸失興趣,這些也是“空心病”產生的主要原因,導致他們感覺渾身疲憊,能量枯竭。

辦公室的王諤(化名)家庭背景不錯,大學成績優異,被優先錄取入職,但是幹了一年就有點不耐煩了,原以為是個王子,沒有想到落到人間變成了青蛙,每天接打電話,寫會議紀要,除此都接觸不到外界,簡單反覆,無聊之至。當諮詢到我這邊,我給予的建議是:既然你經常寫會議紀要,你把公文寫作這塊發揮到極致,讓別人看看你是公文寫作這個領域的大咖。他聽進去了,買了書,上了課,後來公文寫作越來越好,在全國這行業都有了小名氣,經常被邀請外出講課。講課內容:如何寫好專業文稿。教書育人,滿滿的成就感。對症下藥即是如此。

暢銷書作家羅爾夫·多貝里曾說:“石器時代的人只有作為全才才能生存,專家是活不下來的,然後再一萬年後的今天,情況卻恰恰相反:人們只有作為專家才能生存下來,全才反而沒有機會。”一個人簡單重複的工作易造成成就感缺乏,變相成為“空心病”。

所以,必須要找到你擅長的領域,用專業導向去改變自己,及時更新你的觀點和知識體系。隨著你的專業度提升,自信將讓你化解很多你看似很難的問題。比如,職業的認同感、經濟利益獲得、心態的變化、個人IP的打造。

第三,改變評價方式。

自我決定論認為,外部動機者關注的是學習和行為之後的獎賞、等級評定、他人評價和外在標準。持有外部動機的職場人平時最為關注的有:自己在領導中印象如何?我應該如何迎合領導的癖好?這個項目我是如此努力是不是該給我打個高分多發點獎金?今年的優秀花落誰家?材料發給領導了,不知道領導會要求如何修改?這些評價方式屬於他人評價,而缺乏自我評估內容,情緒、想法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內心連接外界,卻很少關注到內心本身,容易處罰“空心病”。

所以,職場人應以此為戒,儘量減少外界評價對自身影響,在日常工作多關注自身能力提升,工作質量的提升,即便在當下此領導對你的評價會影響到你的短期晉升,但如持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心態,由外部轉向內部自我評價,一定程度上會預防“空心病”的發生。

此外,我們對職場的管理者的建議是:對員工的評價方式也需更加全面,一味追求績效的KPI考核方式本身就導致企業各種毛病的發生。

第四,培養自主能力。

“空心病”產生原因之一就是自主能力被無情剝奪了,這不管從孩子成長的階段還是畢業後在職場的發展階段,一旦發生自主權被剝奪和被抑制,就會使得“空心病”越來越惡化的情況。

我們認為職場人要解決“空心病”問題,也需從培養自主性這角度入手:

其一,企業管理者必須建立合適有效的考評機制,鼓勵員工自主創新,激發其自主能力。具體來說,有幾點需關注到的:設置員工建議獎;不輕易對員工的想法作出否定或反向評價;對員工的想法給予小範圍嘗試的支撐;鼓勵員工與相關部門主動溝通;給予員工充分授權(一定程度)……

二是員工自救。一旦發現自己具有“空心病”的症狀,千萬不能放棄,組織自救才是正途,爭取獨立完成工作的機會,爭取一定範圍授權,不斷擴大自己的能力圈。

如果發生“工作真的沒意思透了,不想上班”空心病症狀,怎麼辦?

持續提升

結語

“空心病”這個概念的提出者徐凱文老師,認為在教育上存在價值觀缺失的問題,從而產生“找不到活著的意義”、 “不知道為什麼活著”的想法並作出過激行動,這是他認為在教育體系中存在較為嚴重的“空心病問題。 從根源去解決這個問題尤其重要,但是“空心病”在職場蔓延的問題不容忽視,它已不僅僅是學術概念,更是一個社會現象,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世界這麼大,未來還很長,那些困在自己迷茫的職場人和我們自己都可以嘗試改變自己,遠離“空心病”。

未來未至,卻依然可期。

-END-

本人作者:藍胖說說,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簡書版權簽約作者,職場規劃導師,大數據導師,講師。願與有緣朋友交流,溝通,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