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孩子哭鬧是因為小?其實他們是天生的情感操縱高手

一對母子逛超市,在逛的過程中,小男孩突然看到了前面貨架上的車釐子,然後就向自己的媽媽表示自己很想吃車釐子,媽媽過來之後直接就告訴小男孩自己不會給他買車釐子吃的。

結果發現小男孩根本不聽話,甚至賴在貨架前不願意走,這個時候媽媽已經很生氣了,直接把男孩的手甩開:“你知道這是什麼水果嗎?它可是100多一斤的車釐子啊,我們家那麼窮!沒錢給你買這個,快走”最後小男孩黯然的看了一眼車釐子,悶悶不樂的走了。

生活中家長們經常遇到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脾氣,當孩子在表達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家長又不給自己的時候,就會在公共的場合和父母鬧情緒,用哭鬧的方式,逼迫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而大多數家長在面對孩子哭鬧的時候就會表現出十分不耐煩,這種態度也往往讓孩子的哭鬧聲更大。


孩子哭鬧是因為小?其實他們是天生的情感操縱高手

一、大哭,其實是兒童悲傷情緒的發洩口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受不了孩子哭,有時候甚至看到孩子有哭的趨勢,家長們第一個反應就是想盡辦法停止孩子的哭聲。

於是,家長們通常會有這幾種做法:

·訓斥孩子不許哭,讓孩子憋回去;

·乾脆不管孩子,讓他自己哭鬧個夠;

·在孩子旁邊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

·讓孩子產生羞愧感:你看看自己多大了還在哭,xxx人家比你小都不哭,丟不丟人……

可能這些方法在當時有用:孩子確實不哭了。或者在孩子以後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哭了,但是這些孩子卻把這種原本應該發洩出來的情緒埋在了心底,之後再遇到事情的時候,再也不會選擇相信自己的父母。

法國心理學家伊莎貝爾·費利奧莎曾在書中寫到:表面上不再有情緒的孩子,需要有人幫助他們從那個殼中走出來,勇敢地讓自我得到重生。他越否認自己的痛苦,就越說明他內心的痛苦非常強烈。

也有心理學家指出:通常愛哭的人比不愛哭的人心理更健康。

因為哭鬧很多時候是孩子的情緒的發洩口,如果孩子能將自己內心不良的情緒發洩出來,會更有助於孩子心理健康和平衡的發展。所以當家長面對孩子大聲哭鬧的時候,不要盲目的制止孩子或者訓斥孩子,而是應該耐心的搞清楚孩子哭鬧的原因,瞭解孩子的悲傷,傾聽孩子的痛苦,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懷抱,之後和孩子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哭鬧是因為小?其實他們是天生的情感操縱高手

二、孩子都是天生的情感操縱高手

有一個爸爸總是給孩子買玩具,有時候玩具的價格甚至達到了上千元,但其實他並不富裕,一個月也不過是拿兩千多的工資,而有時候光是買玩具就會給孩子花去半個月的績效。可是為什麼他還是不停的給孩子買玩具呢?

其實很簡單,他說自己見不得孩子哭,每次孩子一哭,他就特別的心疼,所以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他都會滿足。

有很多時候,父母總是在孩子表達出負面情緒的時候破例,卻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哭鬧。

而孩子之所以用情緒來吸引父母的注意,無非就是想要藉此來達成自己的目的,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詞:隱形攻擊行為。

在《當愛變成了情感操縱》中曾經提到過隱形攻擊:隱形攻擊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而採取卑劣欺詐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的真實目的,同時隱形攻擊還能威脅別人後退、讓步,甚至直接放棄。而這些攻擊行為同時具備強大的操控力,是孩子對待父母時管用的策略。

1、不滿足就哭

這是孩子經常用到的策略,一旦家長不滿足孩子的需求,他就用最基本的方式“打動”家長的心。

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一個父母是不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感到心疼的,所以當孩子發現自己只要哭鬧就能讓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時,他們就會利用這個策略來讓家長妥協。


孩子哭鬧是因為小?其實他們是天生的情感操縱高手


2、通過鬧情緒讓父母幫助自己

當孩子因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鬧情緒的時候,就希望父母能夠看得見自己的情緒,因此來幫助自己。

這種方法在孩子幼年的時候經常用,比如孩子不想自己動手吃飯,又不想餓肚子,就通過哭鬧的方式讓父母為自己吃飯。

3、以哭鬧逼迫父母妥協

當孩子想要達到某種目的的時候,就會通過哭鬧的方式逼迫父母妥協。比如“我就是想要這個玩具!”即使父母不想要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面對孩子的哭鬧毫無辦法,最後也只能妥協。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人在為了達到目的的時候就會採取一些選擇,當這個行為有利於自己的時候,就會經常用這種行為來滿足自己。

所以當面對孩子的情感表現的時候,父母不要覺得孩子是很單純的,也許孩子已經發現了這種哭鬧對他們有利,所以一直在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

而斯金納對於孩子哭鬧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孩子的情感操控手段並非是一直延續下去的,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方法不管用的時候,就會有效的降低使用情感操控的概率。


孩子哭鬧是因為小?其實他們是天生的情感操縱高手

面對孩子的哭鬧,不同的家長也有不同的解決策略:

“老虎型”家長:面對孩子的要求,這類型的家長通常表現他們的強硬。但是如果孩子長期被父母壓制,那麼孩子也會逐漸放棄和父母進行溝通,甚至變成“叛逆”的孩子。

“鴕鳥型”家長:這類父母通常會採取無視的態度,任由孩子哭鬧也不管。但是這樣長期以往孩子長大後也可能變成忽略自己內在情緒的人。

“綿陽型”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總是想盡辦法進行滿足之後孩子會漸漸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在入社會之後,沒有了父母的保護,很可能會受到社會的打擊。

“袋鼠型”家長:對於孩子的需求有共情,具有同樣的感受,也能夠做到換位思考,但還是無法達到完美。

這也存在一些弊端:僅僅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但是卻不知道怎樣進行處理,最後也是治標不治本,不能妥善解決問題。

孩子哭鬧是因為小?其實他們是天生的情感操縱高手

還有一種就是從根本上解決的類型,那就是“牧羊犬型”家長。

“牧羊犬型”家長:當他們面對孩子的哭鬧、情緒失控、傷心難過的時候,會幫助孩子進行引導處理自己的情緒,設立規矩但是卻尊重孩子,對孩子進行引導,但是卻不約束孩子。這樣的家長在處理孩子的情緒時,能夠更全面的對孩子進行一個合理的引導,已經是接近“完美型”的父母了。

而家長們也應該學做“牧羊犬型”的家長,能夠張弛有度,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同時,也要給孩子進行一個適量的引導,和孩子一起共同解決問題。

三、遇到這些情況,家長們不適合立即管教孩子

有些時候,當孩子遇到問題,或者是哭鬧的時候,家長們其實不應該立即“插手”孩子,特別是面對以下的情況時,孩子和父母應該先調理好自己的狀態,再對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

. 當家長和孩子都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

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表現的更加暴躁,更加缺乏理性思考,而父母和孩子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進行消極的解決問題會更加破壞親子關係。

心理學家艾麗卡·雷斯切爾曾指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我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當我們對孩子感到生氣或沮喪時,一個常見的反應就是對孩子發火,或者採取其他攻擊性行為。

這些做法會讓孩子感到害怕、受到威脅。所以當你在管教過程中感到憤怒或緊張時,就要抵制管教的衝動。

.當家長和孩子身體異於平時的時候

當家長們處於一些非正常的狀態時,家長們很可能失去耐心,做出一些應激的反應,這個時候家長們並不能想出很好的方法進行管教孩子。同樣,處於非正常狀態的孩子也無法專注家長正在教導他的內容。

所以當雙方處於飢餓、寒冷或者生病等狀態時,並不是立即管教的好時機。應該等雙方的身體處於正常的狀態,都進行冷靜的狀態時,再進行處理問題。


孩子哭鬧是因為小?其實他們是天生的情感操縱高手


.當家庭成員一起吃飯的時候

吃飯的時候,其實正是一家人難得相聚的時候,但是這個時候進行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往往會破壞難得的溫馨。

醫學研究證明,胃酸分泌及胃消化的作用與人的情緒密切相關,情緒低落的時候進食,不利於人的健康。

所以吃飯的時候經常管教孩子很容易讓孩子消化不良甚至食物進入氣管,導致很嚴重的後果。

.早晨剛醒和晚上睡覺前都不適合

每一天的清晨都是每個人最好的狀態的時候,如果在這個時候教育孩子,會讓雙方的心情都感到壓抑。

弗洛伊德指出,在臨睡前發生的事情和信息,最容易進入潛意識。

如果在睡覺之前批評孩子,就會讓孩子情緒低落,睡覺的時候也很容易驚醒,不能進入深睡眠的狀態,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

.劃重點:公共場合不適合

如果家長們認為在公共場合進行管教孩子,可以讓孩子迫於外界的壓力,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在公共場合進行訓斥孩子,會讓孩子感到更加的屈辱和尷尬,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並且孩子更多的會把注意力放到尷尬、屈辱的情緒當中,並不會關注到管教的內容。

所以家長們在面對以上的情況時,儘量還是不要進行管教孩子為好。遇到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可以適當採取“第三選擇”進行解決。


孩子哭鬧是因為小?其實他們是天生的情感操縱高手


四、第三選擇實現雙方共贏

柯維在《第3選擇》一書當中提到:要解決最棘手的問題,我們必須徹底改變思路。生命不是網球賽,只能有一方贏球。當雙方共贏、能夠共同創造出一種新局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1.父母要對自己有清楚的認知

父母對於孩子無私的愛是父母最大的弱點,而孩子就是最懂父母弱點的人。所以父母要特別注意兩個點:

①不要做孩子的“姆媽”

作為父母總是想要把孩子的事情安排的盡善盡美,但是父母也要知道,孩子終有一天會自己成長,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所以父母們應該選擇對孩子放手,讓他們自己自由成長。

②要對自己有信心

父母總是感覺自己瞭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少,會不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不好的影響。其實父母大可不必這樣自卑,因為無論怎樣,父母總是比孩子多走了那麼多年的路,所以父母應該相信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父親、母親,可以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


孩子哭鬧是因為小?其實他們是天生的情感操縱高手


2.家長們應該正確識別孩子的思維和標註操控策略

父母應該瞭解和認識一定的操控手段,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和傾聽孩子的思維,一旦發現孩子的行為符合某些操控策略。應該立即進行識別並標註,以便之後進行應對。

其實對於孩子的行為只要父母的反應合理不要過多的進行操控,以一個客觀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引導就可以了。

3.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力量之源,即是你自己的行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家長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行為上。

著名的音樂家約翰·列儂說:“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你就改變自己。”

當父母和孩子產生衝突的時候,其實父母有時候都很難影響改變孩子的思維和行為。這個時候父母其實可以進行改變自己,利用言傳身教來影響孩子。

①父母和孩子都應該設立個人的邊界

當人們對於自己的行為設立邊界之後,就會了解到自己不能忍受的邊界是什麼可願意進行改變的邊界是什麼?設立好這兩個邊界之後,父母和孩子之間都會感覺當時可控的,並且更有利於取得雙贏的局面。

②把握當下

人們很容易被過去和未來所操控,容易對過去抱有的遺憾面對現在的生活,然後在未來又發現現在變成了過去的遺憾。所以當家長面對孩子發生問題的時候,家長和孩子都應該做到不翻舊賬,專注於當下的事情,將過去的事情拋之於腦後,也能夠更好的取得雙贏。


孩子哭鬧是因為小?其實他們是天生的情感操縱高手


③不接受孩子的任何藉口

每一個結構都是對自己所要做的事情進行一種否定,使其攻擊策略的一種。所以當孩子發生不好的事情的時候,家長請做到直接拒絕,不要給孩子找藉口,要明確孩子沒有做好的事情,找到事情問題的解決辦法。

④家長們需要做的是判斷行為,而不是判斷意圖

因為家長永遠無法瞭解孩子真正的意圖在哪裡,所以在和孩子進行溝通當中,對孩子的行為本身進行一個判斷才是最重要的,而當家長做到這一些的時候,孩子也可能會對家長袒露心聲。

教育學家陶行知利用四顆糖讓孩子意識到成功的問題,並讓孩子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因為在孩子進行解決問題的時候,他沒有打斷孩子的思路,最後反而建立起了與孩子的情感連接,讓孩子主動告訴了他事情的經過和想法,反而讓孩子得到了成長。


孩子哭鬧是因為小?其實他們是天生的情感操縱高手


⑤不要威脅孩子

直接了當的向孩子表達出自己的要求是什麼,並且在過程之中不對孩子進行威脅和敵意,能夠不讓孩子產生抗拒的情緒。你能夠讓孩子更能夠理解,父母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⑥和孩子達成協議

家長們應該製作一項家庭的協議,用協議來歸屬和管理孩子攻擊性行為,並且在協議當中要求所有人按照協議約束自己,並且協議長期有效。在製作協議當中讓孩子參與到其中,更能夠讓孩子接受協議並且執行。

4.選擇讓衝突順其自然

如果家長和孩子還是無法避免正面衝突的,不妨讓衝突順其自然的發展,家長也放棄掌控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自己選擇承擔後果,這樣也更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有時候孩子在公共場合鬧情緒的時候,其實也顯現出孩子掌控情感的過程,家長們應該在生活中經常的和孩子進行溝通,及時的改正孩子不好的習慣,這樣才能夠實現雙方共贏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