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伏虎羅漢:猛於虎者唯慈忍

伏虎羅漢:猛於虎者唯慈忍

芙蓉石《伏虎羅漢》擺件

伏虎羅漢…

有虎來蹲其前,誦竟乃去

伏虎羅漢一直是羅漢藝術創作中的一個經典題材,這一題材始於佛教中的傳說,文字記載亦比比皆是,《高僧傳》中有一篇“耆域傳”,提到西晉時期的天竺僧人耆域渡江時,“前行見兩虎,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頭,虎下道而去”,另一篇“釋僧生傳”則記載了西晉釋僧生“誦《法華》,習禪定,常于山中誦經,有虎來蹲其前,誦竟乃去”。

伏虎羅漢:猛於虎者唯慈忍

李來儀作高山桃花洞石虎嘯天下方章

“十八羅漢”中的伏虎羅漢也出自這樣的傳說:佛國的賓頭盧尊者,所住的寺廟外常有猛虎因飢餓而長嘯,他便以飯菜飼餵之,最終收服了猛虎。兇猛的老虎或被深妙的佛法所打動,或降服於高僧的慈悲,甚至成為護持佛法的瑞獸,這相當有力地證明了佛法的強大,因此成為了佛教相關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特別是伏虎羅漢,簡明直接而充滿威懾力的造型,往往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伏虎羅漢:猛於虎者唯慈忍

宋 壽山石伏虎羅漢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

早在宋代,伏虎羅漢就已經出現在了壽山石雕中。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宋代壽山石伏虎羅漢像,羅漢的面目仍具有西域人物的風格,高鼻深目,頭頂剃淨而兩側披落卷發,他做出半蹲使力的姿態,挽起衣袖,強健的手臂正拽拉著粗繩,粗繩的另一端則繫著一頭猛虎,雖然刀法沒有明清之成熟,然而整體造型卻顯得格外有力,絲毫不遜色於後來之作。

伏虎羅漢:猛於虎者唯慈忍

清乾隆 壽山石雕羅漢

北京故宮博物院

到了清代,壽山石雕伏虎羅漢更為常見,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一件清乾隆時期的壽山石羅漢雕像,雖然僅僅命名為“壽山石雕羅漢”,然而從實際造型上看,顯而易見能夠具體到“伏虎羅漢”這一題材,比起宋代的伏虎羅漢,這件作品的氣韻則更為溫和沉靜,羅漢面目高古,坐於地上,一膝立起,他一手持金剛圈,另一手則握著拂塵,姿態閒適輕鬆,他正與偎依在他身邊的花斑虎對視,作者注重細節裝飾,如羅漢的鬚眉、衣緣的裝飾,都以精細的刀法刻出,並以墨或金描繪,頓時豐富了作品的裝飾性,這是清代羅漢雕刻的特點之一。另一件故宮收藏的周尚均作壽山石伏虎羅漢亦是如此,其衣紋的裝飾更為華麗細膩,這裡藝術家保留了老虎原本巨大的體格,被羅漢枕於身側,撫摸著它的腦袋,更反襯出其溫馴的特點。

伏虎羅漢:猛於虎者唯慈忍

清 周尚均 壽山石伏虎羅漢

北京故宮博物院

當代的壽山石雕伏虎羅漢,更加強調虎的溫馴,譬如王祖光的田黃石伏虎羅漢擺件,羅漢枕著猛虎,似乎正酣然入眠。另一件周鴻作芙蓉石伏虎羅漢擺件,羅漢更是伏於一只圓頭圓腦頗似古獸的老虎背上,虎身裝飾有云紋,強調了其不凡的靈氣,令這件伏虎羅漢更增添了幾分趣味。

伏虎羅漢:猛於虎者唯慈忍

王祖光 田黃石伏虎羅漢擺件 32g

作為“百獸之王”的老虎,在佛法的感染之下,成為了護持佛法的靈獸,“寒亦不憂雪,飢亦不食人。人肉豈不甘,所惡傷明神”,這亦是中國佛教文化的又一藝術化體現吧。

伏虎羅漢:猛於虎者唯慈忍

周鴻 芙蓉石伏虎羅漢擺件

傳播最新最全的壽山石資訊,弘揚壽山石文化!我是壽山石雕手藝人康高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就請關注或私信,非常願意與您交流分享。歡迎大家轉載!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