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比原子彈更恐怖的武器

多年以來,有關腦控技術的相關報道浩如煙海,有言之鑿鑿的,有斥責為純屬精神分裂患者的胡言亂語的,莫衷一是。

比原子彈更恐怖的武器

來簡單介紹一下腦控武器指的是通過物理、化學手段對人腦產生影響,從而影響人的心理、行為或產生幻覺幻聽效應的武器。通常的“腦控武器”指的是電子精神控制武器。腦控武器使用的物理手段有電磁輻射、次聲波等。
從1938年德國海森堡、蓋革、博特、哈恩等首先發現核裂變到美軍於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別向日本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僅僅7年的時間人類就從化學能的時代跨越到核能時代,而且這個跨越是絕密的,當廣島長崎的蘑菇雲升起的時候,這個星球上的絕大多數人就像對待上帝施行的神蹟一般地跪倒在這個事件面前。
  
   原而,有一件更讓普通人類做夢都想不到的技術在數十年前就在這個星球上最大的核國家的一處絕密地點展開了研究,當這一技術基本成熟之後,這個最大的核國家卻於1996 年9 月30 日 向全世界單方面宣佈停止核爆炸,並宣稱這是他們已經掌握了計算機模擬核爆的結果。而我們到今天才知道,早在1947年1 2月,美國就開始了秘密研製控制和讀取人腦思維的相關技術,到1996年初,相關研究與實驗已經成熟。因此美國人就公開宣佈因其掌握了計算機模擬核爆的結果而單方面宣佈停止核爆炸實驗,這實在就像是一個天大的陰謀!


  

比原子彈更恐怖的武器


   這一陰謀的黑幕被揭開一角開始於近年,有關方面根據美國《信息自由法》而獲得瞭解密的文件,這些解密文件顯示美國軍方早在1998年就正式完成了“腦控武器”的設計。這是一種被稱為“美杜莎”(MEDUSA)的武器。它所利用的是“微波聲效”原理,通過向目標發射微波脈衝迅速加熱其腦神經,在大腦內製造出能夠為聽覺系統感知的衝擊波,這樣持續的微波脈衝就會轉化為一種顱內聲音。這種聲音只有微波輻射範圍內的人能“聽”到,而別人卻毫無察覺,因此會讓目標以為自己產生了幻聽。領導研究工作的列夫·薩多夫尼科博士表示,由於聲音是通過微波與大腦的相互作用產生的,而不是通過耳膜進入,因此一般的隔音裝置根本無法阻擋它。這種裝置能通過電子手段控制所射出的微波束的寬度,這樣微波武器既能瞄準個體目標,也能對付大批人群。2006年,這一武器剛剛完成了實驗室試驗和工業批量生產試驗不久,就立即投入了隨後爆發的伊拉克戰爭。
  
   根據《華盛頓郵報·軍事週刊》2007年11月28日報道,“五角大樓和中情局的知情者透露,2007年10月23日傍晚,在伊拉克北部“死亡三角地帶”,駐伊美軍與反美武裝激戰正酣。正當美軍戰地指揮官一籌莫展時,巴格達指揮部表示會派人火速增援。令美軍戰地指揮官大感困惑的是,一小時後乘直升機趕來的,居然只有5個美國老百姓!他們是莫利斯公司的技術員。在美軍官兵大惑不解的目光注視下,技術員們迅速架起一部臺式電腦般大小的儀器,並對準了反美武裝。緊接著令美軍官兵震驚的事發生了——不到5分鐘,反美武裝陣地上先是槍聲驟停,然後是武裝人員跪倒在地,虔誠地禱告著,並把武器擲出陣地表示投降。美軍指揮官對反美武裝初步審訊後得知,他們剛剛聽到“先知”的聲音,要求他們一齊放下武器投降。”


  
   “2007年11月2日,在巴格達的薩德爾城,屢屢與美軍和伊拉克安全部隊發生衝突、頑固至極的薩德爾武裝“聖城革命旅”神秘地集體棄械逃亡——230餘名武裝人員棄守哨卡、據點和陣地,丟下被他們視為生命的各型武器,拋下無線電臺和戰車等後勤裝備,一夜之間“人間蒸發”。與“聖城革命旅”對陣的美軍官兵事後證實,莫利斯公司的技術人員事發前曾在現場“忙碌”過…… ”
  又據相關報道,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今天的腦控技術已近在迅速向便攜化,微型化,隱蔽化,遠程化,精確化的方向發展,今天的電子腦控技術,是一種用電子技術鎖定目標個人或者群體,發射信號到目標的大腦,並能讀取和接收目標大腦的內部信息的技術。它不但能讀取目標大腦的連貫想法、記憶片段,而且能灌輸新的思想或者將一些離奇的經歷與各種痛苦的感官信號給目標大腦,從而達到對目標的思想,精神,與行為進行控制的目的。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比原子彈更恐怖的武器


   最近幾年,有關腦控技術的相關報道浩如煙海,有言之鑿鑿的,有斥責為純屬精神分裂患者的胡言亂語的,莫衷一是。上面講到的莫利斯公司屬於簡妮特·莫利斯,她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在當地長大並完成大學教育。莫利斯是個科幻迷,在大學畢業後的18年裡先是痴迷於科幻小說的創作,先後發表了數十篇頗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品。莫利斯的公公還證實:“她還是個相當不錯的音樂家,富有激情!” 科幻小說創作般激情,讓莫利斯有機會接觸到美國“腦控武器”的研究歷史與相關檔案:1946年,杜魯門總統秘密實施“紙夾計劃”,將765名德國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員帶到美國,其中就包括心理戰方面的專家。1947年12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舉行首次會議,時任國防部長的詹姆斯·福雷斯特爾敦促中情局開始反蘇秘密戰。在此重大背景下,中情局特工對如何摧毀或控制人思維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就此展開了最早的“腦控實驗”。此後,中情局先後進行了代號為“藍鳥”、“阿蒂切克”、“馬庫特拉”和“MK研究”的“腦控武器”研究項目,並將加拿大和英國也拉了進來。1973年,在得知美國國會將對“腦控武器”研究展開調查的消息後,時任中情局局長的理查德·赫爾姆斯下令銷燬了“MK研究”項目的所有記錄。


  
   “腦控武器”是一種全新的高科技武器,其發展規模肯定不會太大,也可以說現在腦控武器還沒有真正的研製成功,因為官方報道中很少有,也沒有那個國家宣佈過已經研製成功。但他作為一個高科技武器,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研究它的肯定不是一家兩家。美國已經再伊拉克戰場上試驗了這種武器的優良之處,更會引起其他國家的瘋狂研製。
  
   莫利斯和她的M2公司,以及五角大樓、中情局都拒絕就腦控武器發表評論,但有美國消息渠道證實:“莫利斯的‘腦控反恐特工’已經活躍在伊拉克、阿富汗、蘇丹和全球其他地方,並且越來越發揮著重要作用。”莫利斯的“腦控反恐特工”應是她的“高級產品”,更多的“腦控武器”則作用於敵方人員。
1973年,莫利斯和她丈夫雙雙進入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專家組工作,從而有機會接觸美國軍方和情報機構,大力兜售“非致命性武器”的概念。莫利斯經常向白宮決策者和五角大樓的將軍們遊說:“非致命性武器既可以打倒敵人,又不具普遍殺傷力,為什麼不願意投資呢?”可能是概念太超前,莫利斯的遊說在多年時間裡並沒有得到美國決策者的響應。
  

比原子彈更恐怖的武器


1992年,莫利斯結識了時任中央司令部司令的津尼上將。這位將軍向莫利斯講述了他的苦惱:“我在索馬里的部隊經常面對群體性事件,如大規模遊行、集體搶劫,少數槍手混在人群中向我們開槍,可我們卻沒法動用武器。”
  
   得到這一信息的莫利斯,立即網羅她在解密檔案中看到的參加過“腦控武器”研究項目的相關人員,很快給津尼上將送去了一種非致命性武器“沾人泡沫”——能將對方沾在原地半小時無法行動的粘合劑。1993年,津尼的部隊在護衛聯合國維和部隊進入索馬里時,“沾人泡沫”派上了用場。津尼上將回憶說:“我簡直成了一個四處粘東西的小男孩了,國會議員們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我適時地讓莫利斯女士出臺,她就此結交了國會山的政要們。1995年,國會成立非致命性武器聯合項目處,由海軍陸戰隊牽頭實施,各軍兵種全部參加,年預算高達2500萬美元。”


  

比原子彈更恐怖的武器


   此時的莫利斯看出了商機,與她丈夫立即成立了M2技術有限公司,承包非致命性武器聯合項目處的研發項目。鉅額收益讓莫利斯指揮公司迅速鎖定其核心研究對象“腦控武器”。據相關文件顯示,莫利斯於1998年在中情局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腦控武器”的新構想,並於2003年正式立項開發,18個月後即推出便攜式“腦控武器”系統,隨即投入實戰檢驗。
  

比原子彈更恐怖的武器


   莫利斯的“腦控武器”究竟是啥樣呢?相關文獻顯示,製造腦控武器前,需要先克隆人類情感。用超級電腦對數據庫中成千上萬個情緒腦電波樣本進行分析,以瞭解心理特徵和腦電波形狀的對應關係。接著在另一臺電腦中存儲這些“情緒信號串”,用無線電向人體發射這些“有生命的信號”,“無聲地改變人類的情緒狀態”,從而操縱目標對象的心理和情緒,以影響其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