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從受眾需求解讀《故事裡的中國》如何做好“素人”故事傳播

2019年3月1日,《光明日報》在發文《電視節目弘揚主旋律也要用心講故事》中指出:“經過不斷的嘗試,主旋律節目終於發現了一條平衡態度與溫度的可行之路,那就是要講故事,講‘好故事’,更要‘講好’故事。”文章內容突出體現的,正是中央電視臺近年來不斷的融合創新之路,用“講故事”的方式引領文化類節目內容迭代,全面鋪開對“中國故事”的深入闡述。

從受眾需求解讀《故事裡的中國》如何做好“素人”故事傳播

《橫空出世》劇照

正在熱播的《故事裡的中國》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優秀文化節目的代表,走出了一條“作品+素人+明星”的講故事模式。節目播出至今,採用更富原創力的形式,傳播豐富多樣的中國文化內涵,在受眾層面產生廣泛影響。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通過對受眾反饋數據進行分析,中期覆盤《故事裡的中國》製作模式、傳播要素和內容定位,為電視文化節目的自我迭代提供新的思考。

開啟“作品+素人+明星”內容模式

全方位滿足受眾需求金字塔

電視文化節目基於大眾文化而產生,承擔著傳遞積極的價值觀念和傳承經典的作用,不斷滿足著大眾各類型、各層級的文化需求。經過長期的發展,電視文化與受眾的需求之間形成了一個由淺到深的金字塔。由於過度的娛樂消費,電視文化節目一度處於“叫好不叫座”的境地,受眾需求的滿足也難以持續推進。2014年,廣電總局下發通知,要求積極開辦原創文化節目,以此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此背景下,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運用“內容+藝術+技術”的方式,大力推進節目創新,產生了《朗讀者》《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故事裡的中國》等一系列優秀的電視文化節目,引領電視文化節目作用的迴歸。

從受眾需求解讀《故事裡的中國》如何做好“素人”故事傳播

《焦裕祿》劇照

從近期熱播的《故事裡的中國》內容來看,受眾對電視文化節目的需求金字塔,正得以穩固形成。節目主持人董卿首先介紹經典影視作品和相關歷史背景,傳播歷史文化知識;影視作品的舞臺表演再現,有助於受眾深入理解內容;隨後進行的經典作品人物與歷史事件人物的訪談環節,使受眾得到思想的碰撞和交流,進一步獲得情感共鳴;最後整個節目的持續推進與連貫進行,觸達受眾的精神層面,產生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從知識獲得到精神源頭,節目所呈現的內容越靠近金字塔的頂端,越意味著與觀眾情感聯結的加深。

從受眾需求解讀《故事裡的中國》如何做好“素人”故事傳播

《故事裡的中國》之所以能夠有效匹配受眾的觀看需求金字塔,與節目採用的“作品+素人+明星”的模式密不可分。該模式以素人故事為核心,以經典作品為傳播要素,以明星為撬動入口,成功吸引了受眾對電視文化節目的深度關注。從觀眾反饋數據來看,節目所呈現的《永不消逝的電波》《烈火中永生》《平凡的世界》等經典影視作品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要素,其次節目所傳達的歷史內容與人物故事也抓住了大量觀眾的眼球,而舞臺表演和角色相關的部分所獲得的關注度緊隨其後。《故事裡的中國》抓住了受眾需求的根基和共性,“作品”與“素人”成為節目得到廣泛傳播的真正內核,展現了電視文化節目在內容方面的獨特優勢。

從受眾需求解讀《故事裡的中國》如何做好“素人”故事傳播

《故事裡的中國》所呈現的七部經典“作品”呈現出不同的熱度。第一集《永不消逝的電波》作為開篇之作直登熱度榜首,深挖當年地下情報工作者的歷史,追憶新中國首部諜戰類電影的製作故事。其次,《平凡的世界》《智取威虎山》《橫空出世》等經典影視作品也成為關注熱點,電視劇、戲劇、電影等各種影視類型,均能成功引發觀眾的觀看興趣。緊隨其後的《焦裕祿》《烈火中永生》《白毛女》等展現歷史英雄人物和榜樣、反映人民大眾真實生活的影視經典,也收穫了大量觀眾的好評。

從受眾需求解讀《故事裡的中國》如何做好“素人”故事傳播

《故事裡的中國》中的“素人”要素是節目知識普及和情感爆發的主要來源,通過訪談和影視表演的方式在觀眾心中形成逐漸清晰的畫像。節目涉及的眾多歷史人物中,“鄧稼先”是最具關注熱度的一位,他為“兩彈一星”事業回國,在艱苦條件下進行科學試驗,為國家奉獻青春的精神感動無數觀眾。第二名最受關注的人物是人民公僕“焦裕祿”,他的事蹟為人熟知,“焦裕祿精神”也在不斷傳承和發揚。“江姐”“李白”等革命烈士也獲得大量關注,觀眾在節目中獲知了革命時期各個領域內英雄人物的故事,獲得了強大的精神感召。“路遙”作為《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成為關注熱度榜單的TOP5人物,觀眾在路遙的事蹟中瞭解時代人物的奮鬥歷史,瞭解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艱難歲月。

從受眾需求解讀《故事裡的中國》如何做好“素人”故事傳播

為觀眾提供審美感受的舞臺劇表演環節,主要由實力派演員擔任,並藉助具有號召力的明星演員,來進一步擴大優秀節目的影響力。其中,胡歌和劉濤憑藉在第一集《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表演獲得最高關注度,高度還原了“人間知己”李俠夫婦的影視形象。其次,扮演《橫空出世》中陸光達一角的鄭愷,用具有感染力的表演佔領熱度榜單第三名,生動詮釋了“馬蘭精神”的可貴之處。分別扮演革命英雄“楊子榮”和“江姐”的李光潔和陳數兩位演員,憑藉深厚的表演功力進入榜單Top5,也再次塑造了不畏艱險、大義凜然的革命戰士形象。

從受眾需求解讀《故事裡的中國》如何做好“素人”故事傳播

作品、素人與明星的有效配合,滿足了觀眾從知識普及到文化認同、精神歸屬的不同層次的需求。《故事裡的中國》加大對優秀文化的挖掘力度,在大眾的觀看和討論中,鋪開了“作品”“素人”“明星”等各個元素的關注熱度。節目融合了價值取向與輿論導向,也引領了電視文化類節目品位、責任的迴歸。

聚焦作品與人物的持久號召力

構建“素人”文化傳播價值

《故事裡的中國》節目熱度形成不僅在於各個元素的引入,更在於巧妙發揮了各個元素的作用,做到精準發力。從觀眾對節目各個元素的興趣入手,可以發現“作品+素人+明星”的模式是如何滿足觀眾多層次、多方面的觀看需求,從而形成電視文化類節目最佳傳播效果的。作為《故事裡的中國》節目“故事”的內容來源,“經典作品/故事情節”成為引發觀眾興趣的最重要的要素,證明從民族優秀文化中挖掘創作素材,是實現電視文化類節目融合創新的必要手段。不論是楊子榮、李白、江姐等英雄人物故事,還是孫少平等時代小人物的奮鬥故事,亦或是焦裕祿、陸光達等榜樣模範的故事,都是充實電視文化節目內涵、獲得大眾關注的真正關鍵。

從受眾需求解讀《故事裡的中國》如何做好“素人”故事傳播

《烈火中永生》劇照

舞臺表演和相關人物訪談等要素,也展現出強大的吸引力。創新型的舞臺劇表演,給予觀眾直觀的情感體驗,對各相關人員的訪談使得經典作品和故事所展示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由此,觀眾對於文化知識普及和審美提升的觀看需求得到匹配,也更願意獲得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鳴等更高層次的需求滿足。“素人”的元素成為節目吸引受眾持續關注力的重點,促使節目收穫更多具有觀看粘性的觀眾群體。

從受眾需求解讀《故事裡的中國》如何做好“素人”故事傳播

觀眾對演職人員以及排演環節的興趣程度排在較後,並非意味著節目的“明星”元素缺乏存在必要性。反觀“作品+素人+明星”的整個創作模式,正是這些具有綜藝、娛樂性質的元素,有效撬動了受眾的觀看興趣和心理,進一步服務於知識傳遞的過程。特別是劇本圍讀會環節,將觀眾對明星嘉賓的關注,進一步轉移到對於藝術審美和舞臺劇表演知識的傳遞過程,培養了觀眾對節目的全面認知與觀感。

從受眾需求解讀《故事裡的中國》如何做好“素人”故事傳播

《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基於各個要素的精準發力,《故事裡的中國》所產生的觀看效果,滲透在受眾收穫和受眾行為的細微之處,從各個方面為高度的觀看粘性提供了產生基礎。與受眾的興趣要素分佈相對應,他們在《故事裡的中國》中收穫最大的仍然是對經典影視作品的重溫,以及對歷史事件和影視角色等人物的充分了解。如《永不消逝的電波》《白毛女》等經典作品的再現,打開了觀眾對我國現實主義優秀文藝作品關注的入口,激發了他們對更多經典作品的興趣。

從受眾需求解讀《故事裡的中國》如何做好“素人”故事傳播

觀眾在價值觀層面和精神領域的新的感悟,也是該節目帶給觀眾的重要收穫。“馬蘭精神”“焦裕祿精神”等宏大的價值內涵,通過舞臺表演和人物訪談具象化。這表明了受眾具有對《故事裡的中國》作為優秀電視文化節目的準確認知,也使受眾接受優秀文化薰陶的廣泛需求得到滿足。這種實際的獲得感,促使觀眾願意主動對節目進行推薦和分享。優秀的電視文化節目,能夠真正抓住文化傳播的內涵,在更廣泛的觀眾群體中引發情感共鳴。《故事裡的中國》構成的“作品”傳播點和“素人”記憶點,在受眾的主動分享等行為中得到體現。從節目觀眾調查的結果來看,超過97%的觀眾都願意向身邊的人推薦收看《故事裡的中國》。節目再現的經典作品,是屬於整個民族的優秀文化創作成果;節目詮釋的史實情節,是整個民族和國家共同經歷的故事;節目傳遞的價值觀念,是全社會都倡導和弘揚的精神導向。在全民觀看的熱潮中,受眾才能真切地體會到文化認同和精神歸屬。

從受眾需求解讀《故事裡的中國》如何做好“素人”故事傳播

《故事裡的中國》以“作品+素人+明星”模式傳播素人故事,實現各個元素的精準發力。節目用“明星”元素服務於價值傳遞,憑藉經典“作品”充實節目內容、傳播歷史文化知識和審美知識,並結合各相關“人物”的故事真正滿足觀眾由淺到深的觀看需求。觀眾需求得到更深入滿足的同時,也就意味著節目獲得了更持久深厚的吸引力,達成了觀眾收看節目的粘性,從而持續影響到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從受眾需求解讀《故事裡的中國》如何做好“素人”故事傳播

《橫空出世》劇照

電視文化節目如何消除宏大主題與普通觀眾之間的距離感,是“叫好又叫座”的關鍵。《故事裡的中國》在經典影視作品中凝聚文化自信力,採用“作品+素人+明星”的模式收穫了廣泛的觀看熱度,真正用“作品”和“素人”元素塑造節目的傳播點和記憶點。該節目在聚焦中國文化內涵方面的主動作為,無疑是對“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啟示。


數據說明:本文分析所用的觀眾調查數據,採用網絡問卷調查方式,有效樣本定義為近期看過《故事裡的中國》的觀眾,樣本量 N=5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