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向老兵致敬!他一生清貧居寒舍“精神財富”傳後代

央視網消息:認識一位老兵,他叫季華。94歲的季華老人今年1月去世了。按照老人的遺囑,去世後,捐獻遺體、不設靈堂、不收花圈,捐出全部撫卹金。算上老人生前有據可查的捐款,這些年來,他為家鄉困難群眾、貧困學生累計捐款了近百萬元。季華老人生前是江蘇省軍區南京第三十干休所的離休幹部。他在所裡是出了名的“節儉”,節儉到“摳門”的地步。直到他去世以後,人們才知道他節儉下來的錢都去了哪裡。

向老兵致敬!他一生清貧居寒舍“精神財富”傳後代

  這個在大家口中如此“節儉”的老人,就是季華。1947年,22歲的季華入伍後隨即參加解放戰爭。1948年6月,在江蘇泰州姜堰一帶戰鬥時,他擔任所在連隊的黨支部書記。當時戰鬥十分慘烈,連長負傷,副連長犧牲,腳踝已經中彈的季華帶領戰士奮力堅守碉堡,為部隊發起總攻贏得了寶貴時間。1984年,離休後的季華老人住進了江蘇省軍區南京第三十干休所。季華老人家中的擺設都還是80年代初的樸素原樣,幾乎所有的傢俱都用了30多年。他的兒子說,每次提出給父親添置東西,都會惹得老人生氣。

  在幹休所工作了30多年的工作人員呂本秋說,季華老人家裡唯一裝修過的只有淋浴間。

  然而,還沒等新的淋浴房裝修好,季華老人就因身體不適住進了醫院,而在重病期間,他鄭重要求家人對他不要過度搶救,為國家節省醫療資源。

  生前捐百萬 身後捐遺體

  季華老人生活很節儉,其實作為離休幹部,他一個月的收入有10000多元。但在老人去世後,家人在清理老人遺物時發現,老人的銀行存款只有2000多元。還有就是一套上世紀80年代分配的沒有產權的公房,這就是老人全部的財產。這麼多年來,季老把省吃儉用攢下的錢都捐給了家鄉,資助了貧困學生。別人問他省出來的錢要給誰,他只笑笑不說話。

  其實,季華老人節儉背後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幹休所所長月明剛還記得,2017年的一天,負責照顧季華的保姆突然找來說,發現老人總是悄悄匯款給別人。

  靖江斜橋是季華的老家,至此,所長月明剛才知道,原來季華老人一直都在默默捐資助學,甚至連自己的兒女都不告訴。老人還特別叮囑月明剛和保姆,不要張揚這件事。直到去世前,季華老人把小兒子叫到床前說出了自己的心願。

  季華希望,能在臨終前把自己多年來的所有積蓄全部捐給老家的學校。雖然已經過去1年多了,但季壓西還清楚記得當時陪父親取錢時的場景。

  2018年底,季華老人的兒子代替父親將40萬元存款送到靖江市斜橋中學,成立了助學基金。

  臨終前,老人再次對子女交代,他去世後的撫卹金也不要留,全部捐獻。

  季華老人去世後,他的50萬元撫卹金,除了24萬元用於繳納特殊黨費和幫助老家的困難群眾之外,剩下的26萬元都捐給了老家靖江斜橋中學作為助學基金,加上之前的捐贈,季華老人已經向學校捐助了近70萬元,而這也是斜橋中學目前接受個人捐款的最大數額。目前先期收到的40萬捐款,學校已經陸續發放。

  老人去世那天,子女收到一張江蘇慈善總會發出的捐贈證書,多年來默默捐款的善舉開始為更多人所知曉,大家終於看到清貧背後是老爺子閃光的初心。

  在季華老人家裡的大門上,貼著老人親筆寫的兩個字——“寒舍”。

  季壓西說,父親一輩子以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而感到自豪。老人臨終彌留之際,還囑咐子女拿來一張白紙,將“我是黨員”這句話寫了兩遍。

  季華老人去世後,給子女留下的東西是兩本他自己寫的書——《靖東小草》和《夕陽隨筆》,一本寫了自己的革命成長史,另一本寫了晚年讀書看報的感悟。在書中老人寫到“我現在雖仍在看書報,看電視,練身體,關心國家大事,也寫一些回憶文章,但是,細想想沒有別的什麼可以留給社會了。想來想去,我還是可以最後把遺體獻出,留給社會利用,再就是看書報,看電視所看到的有益的東西記下來……雖綿薄之力,也可點點滴滴影響後人。”

  讓“大愛”繼續傳遞

  季老曾說:“如果自己的子女有出息的話,我給他們錢幹什麼?如果他們沒有出息的話,我給他們錢又能幹什麼?”堪稱父母金句。而季老的子女們對這一決定也表示理解和支持,對社會的慷慨,對教育的善心,是比金錢更崇高的精神傳家寶。我們希望那些收到了季華老人捐款的學生和老師們,能把這份幫助當做人生的助力,帶著一份厚重的期待和鼓勵,繼續努力完成學業、事業。相信他們也會向社會回饋善意,把更多美好的東西,傳遞給身邊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