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孩子畏懼社交,父母別當是小事,巧用“系統脫敏法”最有效

文丨圖圖爸爸

現在社會是一個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人確實也生活在群體之中,不可能孤立的存在,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如果他沒有社交能力,那麼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失敗的幾率也會更高。

相信大家在長時間的生活中,也對於人擁有社交能力有比較深的體驗,我們會發現如果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強,生活中就會缺乏很多的機會,同時無法和別人建立更為親密的關係,甚至影響到自己的心情。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的大多數家長都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就將孩子送進“小社群”裡生活,目的也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讓孩子早早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

畢竟如果孩子出現社交恐懼的話,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迎來的問題相對也會更多。

孩子畏懼社交,父母別當是小事,巧用“系統脫敏法”最有效

孩子畏懼社交,父母別當是小事,巧用“系統脫敏法”最有效

01孩子不喜歡和別人交流怎麼辦?

我家孩子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自己房間裡面,從來也不和爸爸媽媽說話,就算是在吃晚飯的時候,你去叫孩子,他都不回應。

有些時候走在街上遇到了之前見到過的阿姨,讓她招呼一句,也是會瞬間跑到你的身後,一句話也不說,讓人感到非常的尷尬。

每到週末孩子總是喜歡待在家裡面看動畫片,如果你讓他出去和朋友玩,他也沒什麼興趣,因此父母就很擔心,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得孤獨症,這樣的孩子今後在社會上會混得開嗎?

確實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孩子變成這樣,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孩子本身的性格問題,他們不願意和別人交流,同時表現出來較為怕生的狀態。

對於經歷過的父母來說已經體會到了,和別人交流的重要性,所以一看到孩子的這種狀況,必然會非常的擔心。

作為父母,其實我們應該去分析,到底是什麼原因形成了孩子這種行為?畢竟在孩子出生之後,和父母長期相處他們的性格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除此之外,孩子本身的性格因素當中也會有影響。

孩子畏懼社交,父母別當是小事,巧用“系統脫敏法”最有效

  • 從孩子本身來看

⑴孩子對環境陌生

孩子在剛生下來之後,他們對於周圍的世界是較為陌生的,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接觸的是什麼,見到的是什麼人?

就像我們現在突然去一個陌生城市一樣,必然會有這種所謂的防備之心,當孩子慢慢熟悉起來之後,他們也會變得更為熟絡,這其實就是孩子本身對於環境比較陌生,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

⑵孩子年齡小無閱歷

對於孩子來說,不管做什麼事情必然是怎麼高興怎麼來,可是對於成年人來說,長時間和別人相處必然有些言不由衷,但是孩子卻沒有思考到這一點。

年齡帶給他們的更多是一種自我的展現、自我的思考,只有父母表現出來的閱歷才會限制他們的行為。

所以,就像上面所說的,孩子不喜歡交流便會選擇不去交流,但是對於父母來說就算不喜歡交流也會去強迫自己,因為這是父母在社會成長中所積累的一種經驗,可是孩子年齡小,沒什麼閱歷,他們就不可能參透。

孩子畏懼社交,父母別當是小事,巧用“系統脫敏法”最有效

  • 從父母影響來看

⑴父母強迫孩子社交

一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強迫他們進行社:“明明你看這是張阿姨,上次還見過你李阿姨,快來叫一聲”、“李叔叔小的時候還抱過你,你去和他打個招呼吧。”

相信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總說會是聽到這樣的話語,爸爸媽媽突然會對自己說一句去和別人打招呼的話。

看似是讓孩子和別人建立起一種交流溝通的狀態,但實際上對於什麼都不清楚的孩子來說,是較為痛苦的。

我們應該讓孩子懂得社交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去強迫他們社交可能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⑵家庭關係影響孩子交友

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深遠漫長的,或許在孩子小的時候,並不能夠快速的體現,但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他們身上的行為就會慢慢的顯現出來。

尤其是父母本身就比較內斂的人,那麼他們教育出來的孩子,大多數情況下也會跟他們相似。

畢竟如果一個人本身就是不喜歡說話的那種,你叫他們怎麼在大環境下侃侃而談呢。

孩子畏懼社交,父母別當是小事,巧用“系統脫敏法”最有效

孩子畏懼社交,父母別當是小事,巧用“系統脫敏法”最有效

02孩子有社交恐懼症,父母別擔心,巧用“系統脫敏法”最有效

確實我們也可以分析出來,如果現在孩子沒有一個較有能力的狀態,去應對生活中的社交問題,那麼孩子就有可能更為落後。

孩子表現出來的社交恐懼症,其實還是需要父母本身的引導和幫助,畢竟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較長,通過一些心理學家的分析,他們表示巧用“系統脫敏法”最有效。

什麼是系統脫敏法?

所謂的系統脫敏法,指的是當時的一個心理學家沃爾所提出來的,他所展現的一種思想,其實就是我們身上所出現的焦慮恐懼,可以選擇與焦慮恐懼相對的一種東西進行刺激,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表現出來自己另外的一方面,從而形成習慣,歸根結底就是通過刺激進行狀態的變化。

  • 多次重複

孩子本身表現出來不願意和別人接觸的狀態,作為父母其實就應該清楚,到底為何孩子有這樣的行為,以及他們內心的恐懼點。

有人表示21天可以養成習慣,我們多次重複之下讓孩子接觸,這樣的情況或許也有一定的改觀,利用所謂的系統脫敏法,多次重複行為動作,也會讓孩子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孩子畏懼社交,父母別當是小事,巧用“系統脫敏法”最有效

  • 交互抑制

實際上在系統脫敏法中,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相互抑制的狀態,孩子通過一些東西都滿足來克服自己內心的不安情緒。

這種情況下,大家會選擇與本身所表現出來不滿情緒的狀態,較為對立的東西來進行抑制,而在這種長時間的刺激之下,孩子也會產生一定的變化。

孩子畏懼社交,父母別當是小事,巧用“系統脫敏法”最有效

03作為父母,如何利用系統脫敏法來幫助孩子解決社交恐懼?

孩子有社交恐懼,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習慣,因為他們內心對於社交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那麼作為父母,可以考慮通過對其他方面的方式來刺激孩子,讓他們明白社交的好處,並且讓孩子主動地願意社交。

而我們所使用到的系統脫敏法,其實在解決孩子社交問題方面,又可以細化成以下幾點。

1)瞭解孩子恐懼的原因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在社交過程中並不像父母那樣如魚得水,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孩子為什麼抗拒社交?

孩子抗拒社交是否是因為自己小的時候經歷了什麼事情?只有瞭解到孩子恐懼的原因,才能幫孩子克服所謂的恐懼,通過一定的刺激,去讓孩子明白到社交的重要性,他們也會選擇進行社交。

孩子畏懼社交,父母別當是小事,巧用“系統脫敏法”最有效

2)感同深受的和孩子進行交流,緩解孩子緊張感

我們上面所分析的孩子在面對社交的時候,他們確實較為緊張,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作為父母就可以考慮是否能夠和孩子感同身受?

讓自己置身於孩子所處的環境,從而去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如果我們抓住了這樣的節點,瞭解到孩子內心的想法也會明白他們到底需要什麼,從此也可以緩解孩子內心的緊張感。

3)和孩子一起應對緊張、恐懼,慢慢消除

如果我們在較為緊張恐懼的時候,突然有人陪自己一起做這件事情,這種緊張或許就會慢慢的消失,對於孩子來說,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是這樣。

父母是孩子最為依賴的人,所以我們可以考慮和孩子一起應對緊張恐懼,從而慢慢的消除。

如果可以的話,還可以給孩子說一些相同案例的孩子,當孩子瞭解到這些情況的話,自然也不會那麼焦慮了。

孩子畏懼社交,父母別當是小事,巧用“系統脫敏法”最有效

4)順其自然才最重要,刻意強迫只會帶來傷害

孩子是否合群,其實是受孩子成長過程中各個方面的影響的,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這樣簡單。一些父母總是去刻意的強調讓孩子合群,或許只會讓他們更為痛苦,並且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而不願意像父母所想的這樣做。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所謂的順其自然更為重要,瞭解了孩子發展的狀態進行一定的引導。

確實所謂的社交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比較重要,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自己孩子,在發展過程中所遭遇到的一些問題。

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不能一味的去探討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問題,這樣反而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因此作為父母就應該清楚,上面所說的系統脫敏法,或許能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