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輕鬆閱讀」限塑令在俄羅斯引發的討論

限塑令在俄羅斯引發的討論

眾所周知,“白色汙染”危害巨大。聯合國相關報告顯示,全球所有塑料製品中,只有不到一成會被循環利用,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環境中。

一次性塑料袋等生活中常見的塑料製品已成全球公害。它無處不在,就連世界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都有它的身影。最新研究報告估計,估計全球約50%人口的體內都能找到塑料微粒(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

「轻松阅读」限塑令在俄罗斯引发的讨论

目前海洋中發現的塑料垃圾約有1億噸。每年被遺棄在海洋的塑料垃圾超過800萬噸,佔海洋垃圾的80%,已經大大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我國早在2008年6月就開始施行“限塑令”,不少其他國家也在積極治理“白色汙染”。

日前,綠色和平組織俄羅斯分部在俄羅斯的一份民調結果顯示,超八成的俄民眾支持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產品的提議。此前,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也表示,希望能夠取消塑料製品等的使用,並在法律層面上出臺相應的措施。俄自然資源與生態部透露,該部正在制定一部法案,在考慮生態環境影響的情況下,讓塑料製品生產者為產品處理買單,並對能夠進行塑料製品回收再利用的廠家實行稅收優惠。

「轻松阅读」限塑令在俄罗斯引发的讨论

知易行難,囿於國情及客觀因素,對一次性塑料製品說不在俄羅斯並不容易。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超市每分鐘賣出100萬個塑料袋,但每200個之中只有一個被重新回收利用。當前全球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到完全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歐盟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棉籤、塑料吸管、攪拌棒法令在2021年才正式生效。

根據筆者在俄羅斯多年觀察,從超市售賣的礦泉水瓶,到快餐店裡的一次性塑料杯子、刀叉、吸管,再到戶外燒烤中常用的塑料碗碟等,一次性塑料製品比比皆是。

「轻松阅读」限塑令在俄罗斯引发的讨论

目前俄羅斯每年產生的塑料製品垃圾有300萬噸,得到回收處理的只有10—15%,在瑞士、日本等國,塑料垃圾處理率則高達90%。一方面塑料原料短缺需要進口,另一方面大量塑料垃圾卻得不到處理,俄羅斯也存在這種狀況。

垃圾分類尚未形成良性循環

在莫斯科的公園及大街上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有明確標識的分類垃圾投放箱,但筆者發現,很多居民還是將各樣垃圾混在一起扔掉,垃圾分類並沒有嚴格執行。

「轻松阅读」限塑令在俄罗斯引发的讨论

在歐洲一些商業網點都安裝有塑料或者玻璃瓶回收機,投入即可折現。今年,俄羅斯一些商場也進行了試點。實踐證明,收集及運送到垃圾站的過程成本極高。為了補償自己的投入,商家通過提高所賣飲品價格等以支付收集與處理費用。這間接導致消費者參與度不高,難以形成良性循環。

政府決策層面,一項政策法令出臺也要考慮相關方的利益。如前不久綠色和平組織俄羅斯分部就致信自然資源與生態部部長科別爾金,提出削減使用塑料特別是一次性塑料製品的措施,幾乎涵蓋了包括塑料袋及一次性餐具等一系列塑料產品。科別爾金對此間接回應,相關舉措可能涉及關停一些石化企業,將影響到員工、地方稅收等,很難一蹴而就。“俄羅斯不能在一年裡走完其它國家在50年裡走過的路。“

「轻松阅读」限塑令在俄罗斯引发的讨论

塑料製品:想說“分別”不容易

想要與塑料製品一刀兩斷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技術層面上,許多國家都已經取得共識。其中之一就是過渡到用可降解材料作的塑料袋(利用植物油、玉米澱粉或者微生物材料製成)。有觀點認為可以使用紙袋替代塑料製品。

綠色和平組織俄羅斯分部“零廢物”項目主管亞歷山大•伊萬尼科夫表示,研究表明,生產紙袋時排放到大氣中的有害氣體比塑料袋多70%,排放廢液多50倍,廢渣多3倍,弊遠大於利。

「轻松阅读」限塑令在俄罗斯引发的讨论

俄羅斯非商業組織塑料行業製造者聯盟主席米哈依爾•卡採夫曼則有另一種擔心。他指出,如果簡單地禁止塑料產品,個別製造商會可能會“掛羊頭賣狗肉”,打著生物材料的旗號繼續售賣有害包裝。以咖啡店的一次性紙杯為例。雖然是紙的,但它內壁有一個漆塗層,以避免紙杯遇液體軟化掉。但這一塗層還沒有得到國家可與食品類接觸的許可,或者沒有在衛生部門通過相關檢驗。

俄消費者權益監督局前局長、現杜馬議員奧尼先科認為,應該先由國家出臺經濟激勵機制,使得生產者與消費者作出正確的選擇。

「轻松阅读」限塑令在俄罗斯引发的讨论

數字經濟智庫

「轻松阅读」限塑令在俄罗斯引发的讨论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