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如果要說到5G,華為是繞不開的存在,華為的5G核心專利全球第一,而這背後,都離不開一個人——華為首席專家童文。

童文可以說頗為神秘,最近一次他出現在新聞裡還是因為去年榮獲了IEEE無線傑出行業領袖獎,用以表彰其在5G通信技術中的創新與對移動通信行業的貢獻。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儘管今年iEEE在華為事件中並不光彩,但是這個獎項含金量還是很足的,其每年公佈的“傑出行業領袖獎”是旨在授予在工業與信息行業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在行業內具有創新能力領導能力的傑出專家。

童文2009年3月加入華為,當時全球電信及互聯網領域曾經市值最大的加拿大北方電訊,在互聯網的泡沫中巨人落幕,作為北方電訊的資深科學家,幾家巨頭通信公司紛紛向童文伸出橄欖枝。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在那個3G鼎盛、4G尚在襁褓的和運營商客戶一起探討5G網絡切片概念年代,在不少行業內的巨擘預言移動通信技術將止步於4G之時,童文選擇加入華為,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步險棋,因為當時的華為正在逆勢啟動5G研發。但童文所看重的恰恰是華為與眾不同的勇氣。

2013年,公司決定投資6億美元用於5G研發,這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的。”童文進一步解釋說,“這6億美元是什麼規模呢?是和整個歐盟投入相當的規模。歐盟投入7億歐元,使用時間還比我們多2年。可以說其餘公司都沒有像華為投入如此之巨大,且這麼早便投入5G研發

2011年9月童文被授予華為首批Fellow特級專家,現為華為無線CTO兼5G首席科學家。此外他還是北電Fellow、IEEE Fellow、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我們要知道,5G 時代定義了以下三大應用場景:

eMBB:增強移動寬帶,主要面向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

URLLC: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例如無人駕駛等業務(3G 響應為 500ms,4G 為 50ms,5G 要求 0.5ms);

mMTC:大連接物聯網,針對大規模物聯網業務;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2016年11月17日,國際無線標準化組織(3GPP)87次會議的5G短碼方案討論中,中國華為公司主推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從美國主推LDPC、法國主推Turbo2.0兩大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成為了eMBB場景控制信道上行和下行的編碼方案,而數據信道的上行和下行短碼方案則歸屬高通LDPC碼。可以說為華為後續的發言權打下了根基,意義非凡。

而華為主推方案能夠入選5G標準,可以說離不開童文的貢獻。

2008年,土耳其教授阿里坎發明Polar碼,在理論上第一次逼近香農極限。一年後,華為開始研究5G。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當時剛剛加入華為的童文將Polar碼引薦給華為,與它的前輩相比,Polar碼雖性能不俗,終究還停留在紙面,重金押注面臨極大風險。但是華為還是採納了童文的意見。

5G項目上馬之初,很多人都在提一個問題:什麼是5G?5G是能打更多電話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手機已經呈普及之勢,通信市場已經飽和。那麼5G是能實現更多的上網流量嗎?也不是,4G的速度和流量已經能達到上網要求。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那麼5G到底有什麼不同,5G的發展方向又是什麼呢?由童文領導的華為5G研發團隊最終提出了關鍵的兩個方向:虛擬現實與萬物互聯。

對此童文解釋說:“虛擬現實很好理解,4G的侷限性是不能做高質量的視頻通信,5G將極大增強人與人的通信。比如有一臺高難度的手術,一個遠在千里之外的專家沒辦法趕到現場,而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他可以遠程完成手術,如同在現場一樣。有了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技術,有專項技能的高端人才將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而5G與4G的根本區別又是在哪裡,如何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再做更進一步的發展,童文在“萬物互聯”上找到了答案:

以前的互聯網只是完成簡單的信息交換,如果要通過網絡控制遠程的物理世界,比如,操縱無人駕駛汽車,就需要高可靠、低延時的控制。還是以自動駕駛為例,如果用4G網絡,時速30公里的話,要完成拐彎或停車的指令大約需要四五米的預留距離;而5G網絡可以做到1毫秒的時延、8釐米的誤差。

萬物互聯是一個比生態鏈更加複雜的概念。“萬物互聯就意味著,做汽車的必須要懂5G,做5G的也要懂汽車行業需要什麼,這是兩個產業鏈在相互作用。5G與另外一個產業的磨合、融合是最難的部分。而各個產業的數字化發展則為5G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童文認為,唯有5G的高可靠、低延時才有可能做到萬物互聯。儘管童文並沒有辦法預料到5G會撬動什麼新行業的誕生,但是他知道撬動這些行業轉型的支點必須要基於5G的兩大特點——虛擬現實和萬物互聯。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童文帶領其團隊對整個5G系統都做了全面的研發和技術攻關,包括空口、網絡、終端,還有新的實現平臺、技術、芯片等。目前,華為已經在5G空口、網絡架構、頻譜使用、基站實現等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主導完成了極化碼、上下行解碼等5G核心技術,華為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能夠寫入5G標準,童文可以說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也因此成為了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也是這次,童文才慢慢被人所瞭解。他本人如今更是擁有超過300篇美國發明專利。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而我們知道,5G有兩大方案,Sub-6G和毫米波,在最初的時候,因為美國Sub-6G已經被軍事和衛星用途佔據,短時間內無法騰出使用。而5G 毫米波所具備的頻率充足、速度快等特點也讓國際主流設備商紛紛在此佈局。根據當時的報道顯示,2017年,5G毫米波形勢發展大好,當時中國面臨一個選擇,究竟是跟隨美國還是選擇當時很少人選擇的Sub-6G。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當時在童文的帶領下,華為對Sub-6G段進行了大量的、完整的驗證。 一支由80多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連續實驗了4年,在4個城市,來論證Sub-6G方案的可行性。同時也對毫米波頻段進行了研究,再經過仔細研究之後,華為決定採用Sub-6G方案。

當時華為的選擇遭到了西方的質疑,因為當時毫米波所在的LTE加上高頻是未來的主流發展方向,

然而華為堅持研發Sub-6G。(當然,華為也預研了毫米波,兩手抓兩手才穩)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而在以後的5G建設發展中,毫米波遭遇到了困難,雖然短波長和窄光束的特性可以提高分辨率和傳輸安全性,但這也限制了傳播距離。因為毫米波網絡需要遍佈在基站覆蓋的整個區域中並保持不間斷的連接,這樣就會產生很高的基礎建設的成本。毫米波很容易被牆壁,樹葉和人體本身等障礙物阻擋,這進一步加劇了這一挑戰。毫米波在特定情況下可以覆蓋較寬的範圍,例如在樹頂上方有平坦反射窗的大型建築物中,但這對環境要求很高。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而最早研發Sub-6G的華為也成為了全球5G的龍頭,截至目前,華為在全球擁有60個5G訂單,華為聲明的5G SEP專利數高達2160個,遠高於其他廠商,第二名的諾基亞5G SEP專利為1516個。華為的5G技術可以說領先了美國3年。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中國的5G建設也因為採用了Sub-6G方案,而成為5G時代的領導者。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公司數據出爐,中國在5G標準必要專利、標準貢獻度、參加標準會議人數上全方位領先美國。美國在 5G 領域起碼落後中國 3 年!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今天人們提起5G,沒有人會說華為是第二名,即便在早前的研究階段,華為也處於絕對領導地位,這已經成為行業公認,這就是投入的回報。”童文不無自豪地說。

而深陷5G毫米波困局的美國,如今除了高通在苦苦支撐之外,雖然還處於第一梯隊,但是很明顯已經落後中國2-3年,最近華為、聯發科、三星發佈的5G集成芯片不支持毫米波就可以看出問題。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華為在5G時代的崛起,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任正非對童文等科學家的信任。華為給了童文很大的權限和地位,華為分佈全球的無線研究創新及標準體系由其牽頭。這相當於把5G的技術研發和創新託付給了童文。

華為董事、高級副總裁陳黎芳在今年3月的採訪中提到,華為從2009年開始研發5G,到3月為止已經累計投入了超過20億美金,擁有2500多項專利。目前在全球已經有50多個商用合同以及發出了超過20萬個基站。而這背後有兩個主要的負責人,她提到的第一個人就是童文。

他助力中國押注Sub-6G,不跟隨美國,最終讓中國5G技術成全球第一


可以說是以童文為首的一批科學家把華為託上了5G領導者的寶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