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孩子有這個缺點,不要急於否定,心理學家說:這是孩子優秀的象徵

國慶期間,我回了一趟老家,因為車票緊張,我只買到了午夜到站的火車票,坐了十幾個小時火車又困又累,到家的時候已經凌晨,由於時間太晚,大家簡單聊了一會兒,就各自回屋休息了。

早上,還沒等我起床,就被客廳內的爭吵聲叫醒。我當時很納悶,怎麼剛回來家庭氛圍就如此緊張,想到這裡,我急忙穿上衣服,走出臥室看看發生了什麼情況。

孩子和父母“犟嘴”,瞭解情況後,我對孩子表示支持

原來是弟媳和孩子之間不知因為何事發生爭吵,弟弟在旁邊偶爾還會插上一嘴,只見侄兒用手抹著眼淚,表現出很委屈的樣子,見此情景,我急忙勸阻道:“有什麼事不能好好說,大早晨的吵什麼?”

孩子有這個缺點,不要急於否定,心理學家說:這是孩子優秀的象徵

弟弟說:“大哥,你有所不知,這孩子越大主意越正,現在還長本事了,敢和我們犟嘴。”

侄兒一聽,表示不服,並且說:“我哪是和你們犟嘴,就是說說我的想法,你們卻總說,我是小孩子,懂什麼?”

孩子這樣說,我倒糊塗了,到現在也沒弄明白到底所為何事爭吵,就問了弟弟一句:“發生什麼事了。”

弟媳搶過來說:“放假這幾天,我們給他報了補課班,他說什麼也不去。還和我們辯解,自己都這麼大了,能夠規劃好自己的學習,不用我們操心。而且,還給我們講了一堆道理,你說,這孩子有多氣人。”

聽了弟媳的一番話,我終於明白了,並且讓侄兒和我複述了一遍自己的想法,聽完後,表明了我的立場,我支持侄兒和父母爭辯的做法。弟弟和弟媳不解,帶著疑惑的眼神和我說,怎麼還支持孩子和我們犟嘴呢?

我急忙解釋說:“孩子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這是事實,剛才聽他說完,我覺得他對補課有自己的見解,而且,說得有理有據,由於你們不知足,本著父母之命不可違的想法,不能正確理解孩子說的話,才導致爭辯不休。”

據一項調查顯示,愛犟嘴的孩子佔到70%,孩子和父母意見不合發生爭辯的情況很多,家長常常理解為孩子對自己不尊重和自己犟嘴,認為這是對父母的大不敬。

孩子有這個缺點,不要急於否定,心理學家說:這是孩子優秀的象徵

受中國傳統觀念影響,父母往往認為孩子小,不懂事,閱歷淺,理應對自己的話言聽計從,遵從父母之命,否則,就不能容忍。每當孩子與父母爭辯,不聽話,父母都會感到特別的傷心和難過。與此同時,父母認為這也是孩子致命的一大缺點,那麼,情況真的如家長所想的那樣嗎?

孩子敢於和父母爭辯,往往是孩子優秀的象徵

德國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說:“能夠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會比較自信、有創造力和合群。”

也就是說,敢於和父母爭辯的孩子有助於孩子自信心的樹立,對於孩子創造力的培養也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最為關鍵的是合群,這也意味著孩子將來的人際交往會很廣泛,人際關係就相當於人脈,大家都明白,如果人脈廣,那可是機遇和財富的象徵。

其實,孩子和父母爭辯,好處還不止於此。

1、有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

事實表明,孩子在和父母爭辯時,他們的大腦最興奮最活躍,也是最來勁、最認真的時候。因為,孩子在爭辯時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他們要不斷的進行思考,從自己的記憶裡搜尋佐證自己觀點的信息,並且對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從而達到說服父母的目的。

孩子有這個缺點,不要急於否定,心理學家說:這是孩子優秀的象徵

他們對這些信息整合的時候,還要對錶達的語言進行邏輯編輯,調用語言神經系統對所說的話進行正確表達,整個過程都是在挖掘自己的大腦潛能,不僅使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得以提升,更有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

2、爭辯可以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孩子能不能獲得成就感,這也取決於父母怎麼看待孩子與自己爭辯,如果觀念不變,孩子的成就感永遠也不會有。父母思想意識裡早已認定孩子說什麼都是幼稚的,為了自己的權威和尊嚴,即使孩子說的再有理,家長也不會認同。

德國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說,孩子在與父母爭辯後發現,父母並非總是正確的。爭辯的勝利,會使孩子獲得一種快感和成就感,既讓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機會,也鍛鍊了孩子們的意志力。

比如我弟媳和孩子爭辯,他們一開始就認為孩子無理取鬧,好賴不知。實則,孩子說的沒錯,他說自己已經對這幾天的學習有了規劃,況且,他認為學習取決於個人的主觀努力,自己完全有能力去駕馭學習,為什麼還要強制他補課。我聽後,覺得孩子說的有道理,而且,我兒子也一直未補過課,仍然考上了名牌大學。

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爭辯要正確去看待,如果孩子說得在理,家長就要給予肯定,並且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樣,孩子就會獲得快感和成就感。

3、可以促進孩子道德標準的形成

孩子有時候爭辯,確實是為了給自己的錯誤找藉口,但家長也要給孩子自我辯解的機會。家長可以利用和孩子爭辯的時候,加入自己正確的元素,拿出具有說服力的依據,可以讓孩子心服口服,並且有利於孩子在爭辯中受到教育,能夠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孩子有這個缺點,不要急於否定,心理學家說:這是孩子優秀的象徵

幼兒心理學認為,當兒童開始掩飾自己過失時,說明他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標準,並且學會拿它來和自己的行為相對比,作出初步的道德評價。

這也說明,孩子對道德標準已經有了認識,只是想通過爭辯為自己的錯誤開脫,逃避父母的批評和責罰。父母如果態度生硬,不給孩子機會,劈頭蓋臉一頓數落,孩子很可能出現物極必反的想法。如果能在爭辯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僅能夠讓孩子低頭認錯,還有助於孩子道德標準的進一步形成。

由此可見,孩子敢於和父母爭辯對孩子來說是好事,家長不能用老眼光看問題,一味地批判和禁止,而是要轉變觀念給孩子爭辯的機會,在爭辯中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說服力更強,孩子也更加信服。但是,家長在允許孩子爭辯時,也應該有立場和原則。

家長允許孩子爭辯要注意這樣幾點

孩子與父母爭辯,雖然有那麼多好處,但也不能沒有邊界,肆意妄為,如果那樣,孩子就真變成無理取鬧了。因此,家長要先給孩子亮明自己的底線,並且,表明自己的態度。

1、家長要制定規則

做任何事,如果沒有了規則,也就沒有了約束,自然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辯論賽有規則,孩子與父母爭辯也是如此,這個規則怎麼定?

我認為要從這幾個方面考慮:

  • 雞毛蒜皮的小事、答案明瞭的事沒有必要納入爭論之中,可以,排除在外。
  • 爭議比較大,關係到孩子未來和健康成長的事要重點考慮,應該是有價值的。
  • 爭辯中要把握平等的原則,不能使用家長權威,孩子也不能耍小性子。
  • 不能帶有情緒化,注重爭辯中的語氣和態度。
  • 爭辯時是在友好的氛圍下進行。
  • 爭辯不出結果時,可以求助他人,借鑑一下,最後由家長定奪。

爭辯的目的是讓孩子接受教育,糾正家長的錯誤行為,有了規則,可以防止孩子把爭辯當成兒戲,這樣,也能體現家長的威嚴,隨時掌控著局面。

2、要創建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

現在,多數父母都高高在上,把自己和孩子定位成上下級的關係,這樣顯然是不可取的。孩子是家庭之中的一員,自然也有話語權,他們也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所以,日常生活中,家長和孩子之間要保持一種平等的關係。

孩子有這個缺點,不要急於否定,心理學家說:這是孩子優秀的象徵

這種關係的建立,有助於孩子敞開心扉敢於和家長進行爭辯,如果家長獨斷專行,不考慮孩子的內心感受,孩子得不到尊重,他們就會放棄爭辯,就像提線木偶一樣,聽從父母的安排或者就和父母對著幹,這樣,親子關係會更加緊張,孩子和父母爭辯的機會也就喪失。

因此,孩子與父母爭辯,尊重孩子是前提,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是保障。

3、對孩子表達的立場要充滿信心

孩子與父母爭辯,必然會出現孩子獲勝的情況,有些家長可能心裡會不舒服,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執行,又擔心孩子的想法到底行不行,處於一種糾結和矛盾中,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一定要充分相信孩子判斷力。

如今,是知識共享的時代,不要看孩子的年紀小,實際上,他們在某些方面懂的並不比父母少,有些時候,他們還要比父母強。

孩子有這個缺點,不要急於否定,心理學家說:這是孩子優秀的象徵

他們獲得知識的途徑太多了,有些觀點是經得住推敲的,家長既然相信他們,就要放手讓他們去做,即使遇到問題,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次成長和歷練,這有助於他們的成長。

總之,孩子的教育是大事,家長對孩子的缺點要正確看待,如果能換個角度看待問題,缺點也能變成優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