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始於“聊得來”,卒於“聊天死”:拆除自戀的高牆,方能重塑關係

有人說,經典是拿來致敬的,這裡的"經典"指的是正向的、好的內容。其實,負性的經典同樣是可以拿來"致敬"的,這個"敬"是敬畏的敬,知道錯,規避錯,也同樣可以通往"正確"。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能通往羅馬的,都是經典。

始於“聊得來”,卒於“聊天死”:拆除自戀的高牆,方能重塑關係

小A和男朋友有一段"拋心挖肺"的對話。

A含著眼淚問男朋友:你注意到今天晚上我請求你如果飯局結束的早,可以過來陪陪我時說的話和平時有什麼區別嗎?

男朋友:沒有啊。

A嘆息一聲,回溯了下午的對話:我當時說你就在這附近吃飯哈,那如果今天晚上飯局結束的早,你能不能過來找我?

說完,她問男朋友:和平時有區別嗎?

男朋友點頭:有。(平時小A並不會這樣用"小心翼翼"的口吻和他說話)

小A嘆了一口氣說:我知道你覺得我平時經常發無名火,其實很多時候,我都像今天一樣,對你懷著期待,比如說,你今天在附近吃飯,才9點多10點就結束了飯局,於是我就有一種想法——我們平時本來就見面時間不多,那你應該能想到過來和我短暫相聚一下吧,但是礙於自尊,我又沒有說明,結果你可能壓根沒往那想,飯局結束就回家了,然後我就會不高興,會自怨自艾,會不搭理你,所以,可能你覺得我很"作"吧。

男朋友問:我不太懂,為什麼會涉及自尊?

A:可能是我心態有問題。我總覺得如果這個要求被我提出來明說,顯得我很低級,很主動,我有很強烈的羞恥感…..

男朋友輕輕笑了出來:羞恥感?哈哈,不至於吧。我覺得其實你只是表達你的訴求而已,表達訴求本身,沒什麼對錯好壞之分,只是表達一個想法,所以談何羞恥感呢?而且,在你表達自己訴求的時候,其實本來就應該做好心理建設:就是做好自己的訴求有可能被拒絕的準備,因為任何時候我們的期望、想法是一回事,但是沒有達成更是正常不過的事….

本來正在掏心掏肺的小A戛然而止。後來她給我講述這件事的時候,說:我沒有任何溝通的慾望了。

這是一段經典的對話。我之所以說它經典,是因為它是"錯誤"的典範,更是人際溝通中常見的典範——從心理的角度來說,不管是小A的(攥著拳頭讓人猜),還是男朋友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都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情侶,父子,同事…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心理現象。而從人際溝通的角度來說,不管是A還是男朋友,他們在人際溝通中各自呈現出來的問題,也同樣經典。

今天我們先選取其中一個角度——溝通背後的心理學,來深度拆分這個案例。

1.我們溝通的,不是內容,而是情緒。

很多人都忽視了這一個溝通的真相。在溝通中,真正對溝通結果產生影響的,70%來自情緒,只有30%來自內容。換句話說,很多時候,我們在意的不是這件事,這個問題到底怎樣(雖然它往往是溝通的初心),而是對方在溝通中的態度、帶給自己的刺激以及隨後的一系列反應。

這是一個人生的幻象,它被點醒時很容易識別,一戳就破,但是它很難自我覺察。我們常常活在自己的執念當中而不自知——我以為我們的爭論是源於對事情看法與理解的不同,但實際上,我們早已掉進情緒的陷阱不能自拔。

小A為什麼會喪失了溝通的慾望?本質上,是因為她首先被自己的情緒所裹挾,所以才有了隨後的行為:拒絕交流——行為是情緒的反應。

① 溝通的信息,遠不止是語言

很多人提到溝通這兩個字,首先想到的是,這句話我應該怎麼說?但實際上,語言在溝通中所佔的比重,實在是太小了。

語言常常是帶有很強的欺騙性的。

第一,很多人缺少真實及準確表達自己所思所想的能力。語言是一門工具,而能夠將這門工具發揮到極致的人並不多,以精準的措辭、準確的表達清晰而完整的表達自己,是一門功力。如果在這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那麼隨後的溝通出現偏差,也就毫不稀奇了。

第二,語言往往是自動化的產物,而非理性思考的產物。脫口而出是很多人的習慣,尤其是在對話中,長久的沉默往往會帶來不安和恐懼,為了壓抑潛意識裡的不安,我們常常會不自覺的處於"妄動"狀態,它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快速的接話。這樣做的壞處是,我們常常口不對心,按照潛意識的驅使,說出不利於有效溝通的言語,比如A內心真實的渴望是男朋友結束飯局過來陪伴自己,但是嘴裡說出的話,很可能是"你隨便吧,我無所謂"。

第三,我們也常常曲解別人的語言。我曾經做過一個比喻,你來我往的溝通,就像我給你扔過去一根蘿蔔,你遞過來一顆大蔥。但是在實際的溝通中,我們常常有意無意的曲解對方的真實表達,將對方傳過來的蘿蔔理解為大蒜,同樣,對方也可能將我們的大蔥理解為冬瓜…於是我們就常常在各自的想象中溝通,早就偏離了真實,自己卻渾然不覺。比如說,當男朋友說小A"表達訴求有什麼值得羞恥的?",他實際上在陳述他對於"表達訴求"這個詞的理解,說出他自己的觀點,但是此話被小A解讀,就成為了"男朋友在否定我,譏笑我的羞恥感",進而產生了羞憤、惱火等情緒,最終以"拒絕溝通","跟他沒什麼好說的"為結局收場。

當然,男朋友也沒有很好的聽懂小A語言背後的內在語言,對小A的表達沒有做出恰當的回應,也是導致小A產生誤會的原因之一。所以人際溝通有點像多米諾骨牌,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發生了偏差,然後就一路滑行,輕則偏離目標,重則分崩離析。

始於“聊得來”,卒於“聊天死”:拆除自戀的高牆,方能重塑關係

② 重視身體語言

身體語言的意義實際上大於語言的意義——身體語言既能夠更真實準確的"暴露"對方的真實想法,同時,我們也更容易根據對方的身體語言做出自動化的反應,當然,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的。我們自己的身體語言也經常暴露我們,並對對方產生著影響。

身體語言不像語言那樣清晰可見,但是卻是更接近潛意識的。比如說,小A在跟男朋友溝通的時候,手指不自覺的擰著衣角——這個動作暴露了她此時貌似冷靜下實際的緊張和焦慮,如果男朋友注意到這個細節,他就能夠真正理解小A此刻的心境,他會知道小A此刻正在艱難的克服自己一貫的羞恥感,嘗試真實的表達自己。有了這層理解,他再面對小A的時候,就會更容易真正共情到小A此刻對於真實表達的困難以及脆弱,這樣,他就不會將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觀點的闡述之上,也就不會導致小A隨後的惱火以及心灰意冷。

在心理諮詢時,心理諮詢師對來訪者細微的觀察至關重要,一個只聽來訪者說什麼的諮詢師一定不是一個優秀的諮詢師,只有關注到包括其微表情在內的身體語言的諮詢師,才有可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共情和傾聽,否則,就只是貌似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但其實根本沒有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

心理學問處處皆通,諮詢如此,人際溝通亦如此。

始於“聊得來”,卒於“聊天死”:拆除自戀的高牆,方能重塑關係

③ 覺察情緒

生活中,太多的是評判,但是缺少了情緒和感受的體驗。即使是心理諮詢師,也常常沉浸在自己觀點的表達和對對方認知的矯正之上,而容易忽略感受。

這種局面的造成,源於我們更依賴自己的頭腦,思維,而不是感受情緒在人際溝通中,擁有充分覺察自己感受和情緒能力,是改變溝通效果的極其重要的方面。

第一,保持對自己情緒的覺察,可以使自己遠離情緒的陷阱。當意識到對方的某些語言(包括身體語言)刺傷了我們,並讓我們因此產生情緒的時候,我們首先能夠意識到此刻自己是有情緒的——這一點非常重要,當潛意識裡的內容被呈現到意識層面,就意味著,我們不會再被潛意識控制,不再跟著感覺走,而是可以有意識的選擇自己的行為。比如說:我是在此刻選擇發脾氣還是選擇澄清誤會,或者是真實表達自己此刻的感受?選擇,意味著負責,意味著不會當時因為陷入情緒而導致惡果,事後又追悔不已——畢竟拂袖而去或者爆吵一架,並不是我們交流的初心。

第二,覺察對方的情緒。對對方有充分的覺察,意味著對對方有深刻的共情,溝通才能不流於形式,而是進入同頻

第三,在情緒下停止溝通,迴歸理智後再溝通。這一點很難做到,因為情緒往往是驅使我們進一步惡化溝通的推手,能在覺知情緒的時候按下"暫停鍵",是一個人人格相對成熟,對自己的情緒有管理能力的標誌之一

但同時,這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按下情緒的暫停鍵,也就是暫停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之間的條件反射按鈕,直接導致了我們隨後高效的溝通和高效人生

始於“聊得來”,卒於“聊天死”:拆除自戀的高牆,方能重塑關係

2.阻止溝通的高牆:自戀

那麼,到底是什麼阻止了人際溝通的順暢?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一條,是自戀。

自戀,和我們一般人理解的依據自己的外部條件,比如身高、外貌、學歷等自傲的意思並不同,它是一個心理學詞彙,它最核心的意思,是控制感,也可以說,是掌控感。

人有多自戀?舉個例子就知道了。絕大多數人都會在如廁沖水前看一眼自己的排洩物——別人的排洩物令我們作嘔,而我們自己的卻不會,這裡面埋藏著深深的自戀。為什麼我們會對自己的排洩物那麼感興趣?原因在於,它是我們自我控制下的產物。

自戀無處不在,人際溝通中也不例外。當兩個人自以為遇到了三觀一致志同道合的朋友,滔滔不絕的溝通時,常常是因為在對方身上我們找到了自己投射出去的影子,而所謂的一言不合,睡在一起卻感到無比孤獨,往往也是出於各自無法打破自己的自戀,無法走進對方的世界

——這個真相,也許會顛覆很多自戀的人的認知。

在這個例子中,小A和男朋友都是自戀的。小A 自戀的認為:男朋友"應該"和自己想的一樣,比如他比較早的結束了飯局,就"應該"想到平時和自己相聚有限,所以"應該"抓住這個機會見一見自己。

你可能注意到,我用了好幾個"應該",事實上,自戀的人都會有這種"應該"思維,自戀越嚴重,越認為別人應該想到或者做到。所謂的應該,其實是圍繞自己的期待展開的,換言之,中心人物是自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中心。"我"覺得,"我"認為,你"應該"….這些思維習慣,都是慣性的自戀。

為什麼男朋友沒有按照小A的期待飯局後過來找他,小A就會生悶氣?根本原因是人格方面的缺陷,自身成長不夠,具體的說,是因為男朋友沒有按照小A控制的方向發展——期待本身,也是一種隱含的控制。小A隨後的生悶氣,貌似是對自己生悶氣,其實是潛意識裡,這種生氣是指向對方的,她在潛意識裡希望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對方:你沒有按照我的期待去做,所以,我生氣了,我要懲罰你。

同樣,男朋友也是自戀的。他活在自己的殼子裡,就像前文中所說的那樣,他雖然是小A的男朋友,但實際上,他對小A"並不感興趣"——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只對自己的世界感興趣。所以,他對小A語言背後想表達的真實內容無法花精力做出判斷,也就是說,他無法共情小A ,無法理解小A的真實需要,他只對自己認為正確的道理感興趣,比如:沒什麼可羞恥的,你本來就不應該抱有期望等等。

一個對別人的內心需求毫無興趣的人,才喜歡講道理。講道理本質上也是一種控制——我用讓你無法辯駁的、正確的道理綁架你,控制你,這樣,我就不用傾聽和理解你言語背後真正的需求了。

情侶、夫妻如此,父母對孩子亦如此。

很多溝通看上去很熱鬧,一談就是幾個小時,但其實卻毫無價值,因為溝通的目的是有效,這個有效,既包括解決實際的問題和困難,也包括在關係中獲得鏈接和滋養。顯然,自戀的人完不成有效的溝通,自戀像一堵高牆,深深的隔離了自己和別人的世界,我們無法真正走進別人的世界,別人也看不到我們的內心,於是,親密關係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始於“聊得來”,卒於“聊天死”:拆除自戀的高牆,方能重塑關係

3.溝通要素:傾聽、共情、感受 和表達

這幾點分開說,可以分別作為一個命題。但是整體說,它們要表達的核心意思只有兩個:一是對別人,需要傾聽和共情。另一個是對自己:要清晰感受,真實表達。

① 對別人:共情和傾聽

這是兩個尷尬的概念:氾濫成災,卻鮮有人真正做到。傾聽需要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從某種意義上說,共情是全身心傾聽的自然流露。

我最近有一個體悟:共情不是技術,而是一種慈悲

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我們放下了自戀的外殼,願意並且能夠傾聽對方,才能聽懂對方真實表達的意思,聽懂對方的弦外之音,才能真正的理解對方,共情對方。慈悲本身,是一種對別人的寬容和接納,而不是帶著傲慢,活在自己的思維和標準裡。

生活中,我們常遇見“聊天死”的情況。比如,孩子剛說了今天同學拿了我的橡皮不還給我,媽媽就馬上做出指導或者評判,說:那你怎麼不告老師?/你怎麼這麼笨,老被別人欺負/他拿你的,你不會拿他的嗎?急於給出方法指導或者對事情性質進行評判蓋戳的家長,都是自戀的家長,他們將自己凌駕於孩子之上,認為自己更有經驗或者更有自己評論孩子行為的優劣,但是唯獨沒有興趣瞭解孩子的內心發生了什麼?

他是委屈,想尋求幫助?還是無所謂,當成八卦交流?他是憤怒,還是對如何應對成竹在胸,這些,都是自戀的家長並不知道也不關心的。

沒有人承認自己不關心自己的孩子,但是自戀的家長往往更關心自己的感受多過對孩子的關注。

始於“聊得來”,卒於“聊天死”:拆除自戀的高牆,方能重塑關係

② 對自己:感受並真實表達

我們需要及時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並且使用真實表達技術將其運用到溝通上。所謂真實表達的意思,就是真實但不帶評判的呈現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訴求。

比如,當小A感覺到不被男朋友理解,反而被講大道理的時候。如果她能覺察自己的情緒,並且使用恰當的方式,那麼她和男朋友的對話就依然還可以順利進行下去。

比如她可以這樣說:你剛才說的話令我感覺到有一些不愉快。我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是想呈現一個觀點:就是在你的經驗裡,你覺得表達自己的訴求是沒有羞恥感的,所以,你可能也不太理解我的羞恥感是怎麼產生的。但是我的確是有這種感覺,所以才會在以前不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如果再進一步溝通,小A 可以說:你講的道理聽上去很正確,我的理解是,它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表達訴求時沒有羞恥感,表達完也不忐忑,沒有過高期待。但是我目前可能還做不到。

如果再進一步交流,小A還可以說出令男朋友自我覺察的方法,比如:我記得你以前說過,你這個人很獨立,輕易不願開口求人,我想知道,你在開口求人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感覺?是什麼阻止了你開頭求人呢?

這樣說的好處是,沒有反唇相譏或者攻擊諷刺,而是引導男朋友看到自己的"雙標",也可以幫助男朋友理解小A的羞恥感——事實上,男朋友不願開口求人的背後,也隱藏著求人的難堪感,其實也是一種羞恥感,如果說之前男朋友對羞恥感完全無感的話,那麼經過這種換位思考,他就能清晰的感受到小A的困難在哪,也就不會高高在上的講那些正確而無用的廢話道理了。

對於自我,要有對自己感受清晰的認知,同時才能在理智的框架內,不帶攻擊和情緒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期望。這樣,我們才不至於陷入情緒陷阱,產生無效溝通

所以,敲黑板的時間到了:拆除自戀的高牆,關注自己的情緒,深切傾聽對方語言背後的真實需求,真實而不帶評判的表達自己……這幾個要素,是構成有效溝通的法寶。你get了嗎?

始於“聊得來”,卒於“聊天死”:拆除自戀的高牆,方能重塑關係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打賞,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