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經濟增長放緩,未來的錢越來越難賺

今天國家統計局公佈第三季度全國GDP的增長率為6%

,創近年來歷史新低。這個數據出來之後,眾多的專家學者都有不同的解讀,對經濟數據最敏感的資本市場也作出反應,上證由早盤2982.34高開到收盤跌了1.32%(創近期最大跌幅). 股市的下跌也可能印證了大多數人的擔心。

這個擔心是長期還是短期的,我想簡單闡述下自己的看法。6%首先意味著過去不太好,尤其是第三季度不太好

01 農業方面:

由於現在國內很多糧食都是以進口為主,大家對農業的發展不太關注,但是相信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大家對豬肉的價格還是比較敏感的,統計數據顯示豬肉產量3181萬噸,下降17.2%,難怪豬肉的價格“唰唰唰”的上漲。

02 工業方面: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低於GDP的增速。除了高技術製造業和工業戰略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增速超過8%以外,其他行業均呈現低速增長(低於5%)的局面。而更糟糕的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在繼續下滑,同比下降1.7%.

03 服務業方面:

不用多說,農業和工業都低於GDP增速,所以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於還不錯,不然連6%都無法實現。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9.8%、8.0%、7.4%和7.1%. 金融業發展的差點意思,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金融業一定會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所以未來還有很多的增長空間。

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端倪,中國依賴工業發展的時代正在過去,經濟增長的拐點正在形成,這個時候尤其需要進行產業升級與轉型,要把依賴工業生產逐漸轉移到消費和服務業上來。如果沒有有效的轉換,經濟繼續下滑恐怕是大概率。在這裡,先妄自猜測一下,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題將是以存量經濟優化和刺激消費。

除此之外,還有幾組數據也需要關注:

01 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6674億元,同比增長8.2%,扣除汽車後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1%。這樣看來,

汽車消費是拖後腿了。汽車消費對於地方政府來說都是香餑餑,但是沒辦法,受到市內道路里程的限制以及龐大的存量,汽車消費未來會持續低迷。汽車消費未來的空間在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的替代,以及低端車向高端車的升級。

02 網上零售額持續上漲,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7777億元,增長20.5%,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9.5%。我們都知道網上消費仍然是以3C、家電和日用品為主,是否意味著真正能體現消費升級的零售在下降?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之前大家對“消費降級”進行大篇幅的討論。

03 社會總體投資低迷,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61204億元,同比增長5.4%。但出人意料之外的是房地產開發投資還是有10.5%的增長?在開發商天天呼喊著“苦日子”要來了的背景下,房開投資繼續增長到底是個什麼情況?難道房地產商還繼續看好後市?還是“棚改”的影響?商品房銷售面積微幅下滑,但商品房銷售額卻還是保持增長,說明

全國的房價仍然處於上漲態勢

04 進出口總額增長速度放緩,前三季度僅增長2.8%。出口仍然保持了5.2%的增長,但進口額卻有所下滑,因此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但是從國際經濟的角度來看,長期順差也不一定是好事。

關鍵的數據說完了,對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發展作一個簡單總結。整體來看,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的其中兩架投資和進出口基本上失速了,唯獨消費增長還行,未來的增長仍然需要挖掘消費的增長潛力。經濟增長放緩已經成為既定事實,高層對這個肯定也是有預期的(三季度並沒有什麼刺激政策),未來經濟增長持續下滑或許就是新常態了,大家要有心理準備,至於會不會過苦日子,這個看大家要怎麼看待,日本經濟低速增長了那麼多年也不見得日子過得有多苦,但有一個可以肯定是未來的錢越來越難賺了

大家可能更關注未來經濟的發展態勢。有一點大家要明白,一國經濟發展形成了一定的趨勢是很難以改變的,何況是中國這樣的大國。短期預測是沒有價值的,中長期預測的不確定因素太多,所以我也不做過多的預測。但其實上文有很多描述也就是對未來經濟有一個判斷:

1.經濟增速放緩是一個“新常態”;

2.優化存量經濟和促進消費升級是未來經濟發展空間;

3.未來的錢越來越難賺了;

4…….

目前相對確定的結論就只有以上三個,至於大家關心的房價和股市怎麼走,單從經濟數據裡是很難找到確定的答案。即便是今天股市對經濟數據的反饋是負面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經濟不好的話,如果國家出臺一些刺激政策,股市會不會漲上去?

未來還有很多事情,是取決於中央對經濟增速下滑的容忍程度,我覺得6%甚至5%都是可以容忍的。在中國,要看高層對經濟增速下滑的容忍底線,另一個數據或許更有參考價值——就業數據,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7%。起碼目前來看,全國的就業形勢還算可以,只要經濟增速能夠超過就業人口的增長就問題不大了。

所以,短期來看大規模的刺激措施不一定會有,但是減稅降費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給企業留更多的利潤,也是刺激再投資和增加就業的方式。經濟下滑,全社會都是要一起承擔——

國家少收點稅、企業少賺點錢、員工才拿點工資,全民“共度維艱”。當然,如果經濟增速在短時間下滑太厲害,那要來點刺激還是有辦法的,央行和財政部不是常說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還有很大的空間嗎?所以大家就不要“自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