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通渭縣法海寺的故事

據乾隆十七年所立石碑記載,法海寺建於唐,《通渭縣誌》確定為唐代建築。老一輩人說,大殿後牆正中懸一平幅匾,上面記:“唐朝尉遲敬德,在此設廠牧馬”,因水草豐盛,不多幾年,馬群迅速增長,唐王得知後,十分歡喜,命在此地建修佛祖如來寺廟。選址北山落腳一圓嘴上,嘴下清水緩流,如湖似海,定寺名為法海,隨其寺名,定川名為神泊川,山中有一泰山廟,後靠之山定名為泰山墩,山川得名,都以神為酋。

通渭縣法海寺的故事

1957年,廟後山腰處出土古墓一座,用磚修成,裡有兩磚書墓誌:是呂博野之子呂弘賓之墓,子孫都是刺史。時間為久視二年正月十七日(武則天年號),據傳說記載和出土文物結合考察,廟建於大唐或許不訛。

通渭縣法海寺的故事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地震山崩,廟宇全毀,山川錯位,北水南移,風景破壞。雍正十年(1732年)名士高成滄、王師文等人籌資重建,新選地泰山墩下老牛嘴落腳的四瓶地方的一瓶之上,耗時12年。到乾隆八年(1743年)竣工,法僧照秀在乾隆十七年(1725年)立石碑以記其事。又成為一隅之寶梵。同治七年三月,叛回馬化龍和河州馬佔高部眾,在寺住棲月餘,大鐘打破,花木損半。臨走時,大殿、鐘樓、獻殿、僧房等都被放火燒光。延至光緒十年(1884年)下王家名士王繼綱和王瑗等人,倡眾再次修建大殿。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王璪等人修復了毀而未修的其它廟宇。

通渭縣法海寺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